学习衡水者趋之若鹜而人大附中却少人问津,背后的原因你想到了吗

一说到教育,我们就会想到两个学校,一个是衡水中学,它是应试教育典范;一个是人大附中,它是素质教育的高标。这两个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可以说是迥乎不同的。

衡水中学被称为是“高考工厂”,以半军事化的管理体系著称。在衡水上学的孩子,每天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几乎没有可以休息的时间。

上午跑操的时候,都要拿着一本书在读;到食堂吃饭的时候,也得一路小跑;而吃饭为了省时间,牛奶干脆混着稀饭吃……以分钟计算着单位时间,不争分夺秒,你就会被老师剋。

而老师上课呢,也没有多少的花哨,以讲解试卷为主,题海战术就是衡水中学教学的常规动作,而考试自然就像吃饭一样寻常。老师要做的就是把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灌输给学生,让他们拿到题目就能应付自如。

人大附中所走的路,可以说,和衡水中学的做法截然相反。他们给予学生充沛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中学习。他们的课堂是衡水中学无法比较的。他们注重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自由地探讨和发现知识,而老师则只是在一旁指导,课堂之上讲得很少。

这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吗?对,这就是我们每天讲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确实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了每一个细小的地方。就是每个星期,他们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学生在人大附中的学习可以说又轻松又愉快。

如果说,人大附中是天堂的话;那么,衡水中学差不多可以说是地狱了——这也是许多人对衡水中学的评价。

但是,大家发现其中的古怪了吗?既然人大附中代表的是素质教育的高标,全国都应该到人大附中取经学习才是。而现实却是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衡水中学去取经,却极少有人去学习人大附中的做法——这不让人感到奇怪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大附中的模式几乎不能被复制。首先一点,就在生源上。人大附中是全国有名的超级中学,他面向全国招生,条件极为苛刻,而进入的都是天资高,能力强的优质生源。换言之,就是人大附中的任何一个学生走出来,都是一个学霸的存在。这你还有的比吗?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

正是因为学生的质量高,才造就了它的辉煌。而如果把它和衡水中学的学生互换一下,它会有今天这样的声名吗?不说可能,也恐怕很难——学生的高素质掩盖了它素质教育的效率问题。但是一俊遮百丑,谁又会在意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个没有可比性的是,能到人大附中读书的家庭都是经济条件优越,不为孩子将来的前途发愁的主儿。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参加国内的高考,而是走向国外的名校。人大附中的培养模式正好和国外高中的教育模式接轨,这是他们所需要的。哈佛、剑桥、牛津都是人大附中学生的目标,也是人大附中的人才培养方向。

第三个没有可比性的是,人大附中的教师也是夸张的。他们的教师动辄是清北研究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有着海外名校的留学经历。这样的师资力量,他们还不能造就一所素质教育高标的学校吗?

而我们一般的高中呢?他们这三点,我们能有几点呢?恐怕绝大多数连一点都没有吧。不仅如此,而且绝大部分家庭是没有资金供孩子到国外求学的,还必须承受因为高校在各省录取的比例巨大差异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能怎么办?只能是把考试当作培养学生的目的,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高考——这才是当前应对高考最高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当年南京一所名校向人大附中学习素质教育,结果成绩出现了明显的滑坡,遭到了家长的强烈抵制。而那一届孩子成了实验的牺牲品。这样一幕,谁愿意见到?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在哪里呢?就在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狭窄,而高考可以说是一个亿万下层民众奋斗几代人次获得的一个机会——谁不想进入社会的中上层。而衡水中学给他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临门一脚的机会,他们只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彻底地改变——这不只是来自于学习,更多承担的是家族和阶层流动所负担的精神压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人大附中的学生是没有这样的压力的——你们玩,我到国外留学去啰!他们的期望值就多元化了许多,有从既有阶层向上流动的,也有保证自己不从既有阶层下跌的。无论是哪一种压力,都没有底层民众压力的大。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大附中的孩子,他们的父辈或者祖辈早就实现了阶层的跃升,对孩子的期望自然就没有来自底层民众的迫切,所以怎样培养就一目了然了。

要知道,高考是我们社会选择的作为阶层流动最便捷最成功的模式。所以,在承担阶层流动这个能力之后,高考的竞争自然就越来越激烈——一分之差干掉千人,这可不是段子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和家长选择衡水模式来实现竞争力最大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其实,衡水中学的学生学习的辛苦是我们看得见的,而因为阶层的固化带来的竞争的残酷,有许多是我们不能真切地看到的。这虽然看不清晰,但是经历过的人,常常会在重压之下有一种崩溃的感觉,这才是更残酷的现实。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香港大学教授李中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和他们的团队在研究了过去150年的教育发展史发现教育精英来源的四个转化过程:

1865——1905年,即科举制度废除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年——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年——1993年,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农子弟。

而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于各地区的有产家庭和特定的重点中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看到这样一个统计数据,你有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我想,为什么举国学衡水中学,而没有多少学校学人大附中,还需要多说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