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南安市区50公里,离翔云镇区13公里,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处,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教学点——沙溪教学点。
这个教学点很特殊,只有3个班级,23名学生,没有像样的操场……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袖珍学校”,却有一位老师像环绕着村庄的大山一般,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传授知识。
他,就是陈双木老师,用23年的坚守,默默守望山里娃的求知梦。
恋旧的他回来了
成为教学点唯一正式教师
昨日,沿着盘旋的山路,记者来到翔云镇沙溪村,此时学生已经放假,整个村子安静得出奇。
“你们好!”远远的,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向记者走来,笑盈盈地向记者打起了招呼。
眼前的人就是陈双木,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憨憨的,让人倍感亲切。
陈双木今年48岁,是沙溪教学点的负责人以及唯一的正式老师,也是驻扎最久的老师。
2020年11月,车祸后还未痊愈的陈双木,惦记孩子们的学业,拄着双拐回到教室。
1992年,从师范毕业的陈双木就投入大山的怀抱,回到家乡任教。1993年,他来到沙溪小学任教,从担任教员、教导主任到校长、学校负责人,一路安心扎根山区教育。
坚守的同时,他见证了沙溪小学的发展变化。“沙溪村地处安溪、同安、南安三地交界,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在村里上学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陈双木告诉记者,撤点并校前,学校是六年制,每班最少的有十几个人,最高峰有个班达到38人。
到了2008年,一班仅有10个人左右,并校后,沙溪小学并到翔云中心小学。村里的学生转到镇上中心小学上学,陈双木也离开沙溪村,到翔云中心小学任教。
“很多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爷爷奶奶在接送,或者到镇区租房。”陈双木坦言,孩子们的读书是一大问题。
为此,村委会、村民多方奔走,终于于2013年秋季有了结果。沙溪村重新设置教学点,附设幼儿园,开办1至3年级。
这个时候,陈双木毅然选择了回来。在这里,他既是“校长”,也是老师,他和学校的其他两位代课老师,默默撑起了一所学校,守望山里娃的求知梦。
“以前,只需要把数学课程教好,改教学点后,一人要包揽语文、数学、音乐、书法、科学、体育、国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还要管理班级,监督学校安全和清洁卫生。”陈双木说,因为没经过专业培训,担心教不好,他只能不断地学习充电。
教学点课程表显示,所有课程都由两名老师教学。
意外出车祸
他拄着拐杖重返课堂
去年11月,在沙溪教学点,每到上课、放学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双手拄拐的男老师,一手夹着教本,吃力地爬上爬下,这位老师就是陈双木。
事情要从去年10月说起。那是一个周日,陈双木从安溪骑摩托车回学校上课,没想到却意外发生车祸,被大货车撞到,右脚多处骨折,皮肤大面积挫伤。在医院进行手术,住院20多天。
身体虽然疼痛,但在医院的他依然挂念学校事务,挂念孩子,能用手机处理的事务,他还是坚持亲力亲为,并交代其他老师为学生布置作业。
现在的沙溪教学点就是原沙溪村委会,场地不太适合教学使用。
“医生,我能不能提前出院?”在医院的日子,陈双木如坐针毡,主动要求提前出院。
拗不过他,医生让步了,但毕竟伤筋动骨一百天,医生嘱咐他务必多卧床休息静养,少用右腿。
“别的老师来代课太远了,不方便,还是我回去吧。”学校领导劝他多休息一段时间,可以帮忙安排代课教师,但陈双木回绝了。
“你年纪也大了,多心疼心疼自己,等脚伤彻底好了再上班也不迟。”陈双木的妻子心疼不已。
不顾众人反对,陈双木双手拄着拐杖,重新走上讲台。面对许久未见的老师,学生们心疼担心,这一天的课,大家表现得特别乖巧,一改往日的闹腾。
“他拄着双拐上了20多天的课,也落下了病根,一走路就酸痛。”陈双木妻子说,丈夫是个“闲不住”的老师。
学生家长认为“女娃读书没用”,陈双木就上门做思想工作,让孩子重返课堂;学生家庭困难,父亲外出打工,由爷爷带大,他就牵线搭桥,将助学志愿者协会带到家中,点亮学生继续求学梦想;担心学生回去无人辅导,他主动上起了“第三节课”……
沙溪幼儿园就在原沙溪村委会办公室里,采光通风都不太好。
在同事眼中,他尽职尽责。“水电坏了,都是他亲自上阵抢修,住院期间,天天打电话叮嘱,大大小小的事情,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同事陈月青说。
在家长眼中,他是“恩人”。“陈老师在这里教了20多年,让我们孩子有书读,很了不起,我们发自内心感激他。”村民陈阿伯夸赞道。
在学生眼中,他温和善良。“那一年,陈老师教我数学,在我印象中,他待学生温和,总是循循善诱。”学生陈惠娜回忆道。
陈惠娜说,只要镇区有竞赛,陈双木便会亲自开着摩托车,载学生去参加。“记得有一次,他载着我去镇区竞赛,竞赛完还专程带我吃了饭,再把我送回来。”从沙溪小学毕业的陈惠娜,是2011年南安市中考第一名。
受陈双木影响,陈惠娜走出大山后,又回到了大山,如今当起了村里的网格员。
心里藏着一个心愿
希望学生拥有明亮的教室
在陈双木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教学点。他从兜里掏出一串钥匙,熟练地打开铁门,上学日,他都是每天早早地打开大门,迎接学生们。
“为何上学的地方是沙溪村办公楼?”看到眼前的三层办公楼,记者讶异询问,“原本使用的教室是1992年建的,早已是危房,镇村商议,将村委会腾了出来,给学生们当作教室,村委会则搬进了石头房。”村干部解释道。
即便于此,1998年建成的村委会,也只能说是“凑合”,甚至因为村委会场地有限,升旗仪式仍然在原沙溪小学操场举行。
陈双木所教的二年级位于二楼,墙上的花名册上只有4位学生。“采光极其不好,白天也得开灯上课,阴暗潮湿,确实苦了孩子。”昏暗的教室里,直到陈双木打开电灯,教室才亮堂起来。
4张课桌椅、1块两三平方米的黑板、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小木桌就是“讲台”;黑板下的笔托里,堆放着用到很短却舍不得扔掉的粉笔;墙角的垃圾桶早已残缺,没了提手……走进十几平方米的教室里,一阵酸楚涌上心头。“用习惯了,能用就凑合着用。”陈老师反笑着自我安慰道。
令他暖心的是,这些年陆续有许多爱心人士到这里捐书、捐游乐设施、捐学习用品……令教学点的学习条件有所改善。
但他心里藏着一个最大的心愿——希望学生们拥有明亮的教室。“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根小火苗那也是希望。”陈双木告诉记者,这是他退休前的唯一“心愿”,希望这里能建起真正的教学楼,让学生的上学环境得到改善,年轻老师来了能留得住。
“只要教学点还在,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继续教下去。”对于陈双木来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春去秋来,代课教师换了一波又一波,教学点的学生越来越少,而陈双木始终留在原地,守护着孩子们。
记者手记
为平凡的坚守点赞
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1993年,年轻的陈双木来到沙溪村,开启了教学生涯,护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出大山。
寸寸粉笔,染白了他的发丝,却浇不灭他那颗坚守的心,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双木老师这样坚守的人,山里娃的梦想才得以启航。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燃烧小小的身影……”在记者看来,陈双木的这份坚守就如萤火虫,光虽然微弱,却温暖了留守儿童,为他们照亮求学路,虽没有骄人的业绩,也没有惊人的壮举,却是最美丽最动人的坚守,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大山深处,一位老师,23名学生的故事,未完待续……相信这位园丁的坚守,终有一天能迎来山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