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号称"人均985、211,普遍学历研究生起步。"的时代,在这个鼓吹"二本学校随随便便就能上。"的时代,在这个"人造神童"现象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全国1258所的本科院校之中,名牌大学的数量仅占其中的0.5%,二本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体量最为庞大的部分却也最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戳破互联网所营造的"虚假繁荣",走近"二本学生"这个庞大而隐匿的群体,他们真实的面貌如何?他们历经着怎样的蜿蜒曲折?最终又将以怎样的姿态汇入时代的海?
一、学历普通
众星捧月的苍穹之下,人人都想当月亮,可大多数人都只是星星。
想必大家小时候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将来是上清华呢,还是北大呢?",一谈到梦想,十个人里有六个都立志做科学家。总之,没有人会相信自己未来也有可能会是上着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做着忙碌而普通的工作,没有大富大贵,也没能名扬天下。尽管这才是最大的可能性。
多少人拼尽全力,最终也只是成为了一个普通人。
作为普通的"二本大军"中的一员,当小妍回忆起自己的学生生涯,她说道:"我们那年的一本线是553分,低一分就只能上二本了。可即算是552分也并不是一个容易考的成绩,也需要你每天起早贪黑,认真听课,埋身题海。
也许我的文凭不怎么值钱,但也是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来的,我很珍惜它。"但同样她也提到了,"可惜人人都爱歌颂英雄,一同征战的小兵总是没人记得。"
在以往的媒体视野中,"优生"被看作是国之栋梁,自然备受瞩目;"差生"中有像马云这样的逆袭人才,犹如于冬日见梨花开,自然讨论度颇多;而不上不下的"中等生"就像是蒙上了一层隐形遮罩似的,少有人关注。
也许是普通的二本学生取得的成就不够"高大上",迎合不了人们"慕强"的心理;他们的奋斗故事又不够有戏剧性,满足不了人们爱看"逆袭爽文"的趣味。
二、身处于竞争的谷底
当灿阳唤醒群山,有人在顶峰赏日,有人在山腰醒来,有人还在谷底寻找上山的路。
二本学生往往要毕业之后才会迎来他们真正的挑战——就业。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内卷不断加剧,文凭贬值现象日趋严重,留给"二本学生"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少企业更是赤裸裸地设下"非双一流不招"的门槛。
晓晓就是被拦在门外的一位,她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学校,她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只身到了上海,才发现一切和她想象的不一样。
"我来上海五年了,可是我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属于过上海。这里的确繁荣昌盛,但消费也颇高。我租不起房子,和好几个人一起合租。你说,明明是这样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我却连个容身之处都没有?"
她还说到最让她感到绝望的是落差感,"我从小到大一直是被夸的啊,我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沦为别人口中的loser。"
而那些回到小城市的二本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窘境,蔡先生说:"前年我们单位来了几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现在已经就成为我的上司了。现在受疫情影响,公司大幅度裁员,首先'中招'的就是我们这些学历低的。"
"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还在人海里浮沉。"毛不易一首《像我这样的人》戳中了无数正在谷底苦苦挣扎的人们,他们追风赶月,却仍浮沉不知去处。
三、不安于命运的折腾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为了能够获得更自由的选择权,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的筛子筛掉,处于谷底的人们纷纷寻求出路。
近些年考研人数激增折射出了这些普通二本学生奋力寻求出路的轨迹。他们不甘于让一次高考给自己定了性,而把考研当成柳暗花明的出路,于是无论多深的夜,永远有一盏灯亮着,永远有人正"折腾"。
就像《令人心动的offer2》中以29岁的"高龄"参加面试的丁辉,他的出现让无数青年找到了共鸣,瞬间引爆了讨论。
丁辉的第一学历是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就业多年后,他作出一个大胆的选择——辞职备考。他每天学习到凌晨,高强度的备考使丁辉患上了颈椎病和腰肌劳损,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以391的高分考取了华政法硕。
跟丁辉一样靠"折腾"改变了人生道路的还有阎先生。
阎先生高中时成绩很一般,唯有英语还像个样,高考后就去了一所离家近的二本院校。"在这里你认真听课会被叫虚伪,你学习会被认为是在假装努力。"阎先生如是说。
但阎先生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彻底认清了自己正处于温水煮青蛙的困境之中,于是他更加拼命的学习,不断"折腾"来给自己"降温"。
阎先生表明自己真正跳出"温水"是在就业后。当时正值秋招,他又"折腾"着洋洋洒洒写了一封英文邮件给公司的面试官,试图以此说明自己的能力,他的这番折腾为他争取到了一个面试的机会。
面试当天,面试官简单跟他打了招呼后就对他说:"十分钟后正好有个国外客户来访,你要不要试试?"阎先生察觉到自己能否获得这份工作,就在此一举。于是他点点头,他出色的英语交际能力征服了面试官,获得了这份令人艳羡的工作。
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改变命运的例子,给予了蜂拥在谷底的人们以勇气、以信心,像是领航员发出号令"去拥抱高山!"
四、和生活的摩擦
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闪闪发光,同时也学会接纳没那么闪耀的日子。
蔡先生,他毕业后在家乡一家小企业做文员,每个月领着两千出头的死工资,闲暇时间就宅在家里。他把自己形容成一块干掉的海绵,如行尸走肉般游走在家与公司两点一线。
"我的工作很清闲没什么挑战,可是工作上的放松并没有给我带来生活的惬意,反而让我整个人都变懒散了。从前我还喜欢踢踢球什么的,肚子上的肉都多了好几圈喽!有时候觉得自己这样不行,要改变。可转念一想,我们普通老百姓吃饱喝暖不就足够了吗?那什么诗和远方都离我太遥远了。"
另一边极端的晓晓仍然坚定着当一名"沪漂",也有人劝她回家找工作,但都被晓晓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我是被我们家敲锣打鼓着欢送出来的,除非衣锦还乡,我才不要回去。"晓晓承认自己是有些焦虑的,她总觉得灰溜溜地回去实在是太丢脸了。"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太难了,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
"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是让二本学生最为困扰的。往上,他们在与名牌大学生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而往下,他们又看不上那些条件低的工作。"高不成"所对应的是自身能力问题,正所谓一啄一饮,莫非前定。
除了尽力"折腾",别无选择。而"低不就"对应的就是自身的心态问题,要认清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及时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在如幕布般的夜色中,发光的不是只有月亮,星星同样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