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擅用“羞辱式”教育的老师,家长应如何应对?这3步你可知道

网上有个问题: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因为漏带一张已完成的卷子,被老师罚站讲台,挂着名牌拍照,还公开发群,你怎么看?

其实,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偶尔丢三落四是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特征的。

我家孩子在一二年级时常把水杯、雨伞等忘在学校;把文具、书本落在家里;笔盒里的铅笔和橡皮等常常“失踪”,而他对此总是一脸茫然;他甚至曾经两次遗失他的电话手表。

我也曾多次强调、批评,无果。看他每次遗失物品时心虚抱歉的模样,我也不再过分苛责。

但到了三年级以后,他便几乎不再遗失物品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

老师这么做,实属小题大做,同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非常不合适。

家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不容小觑。

一年级的孩子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三观,父母对世界的认识、是非对错的评判等,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形成。以下做法,你倾向哪一种呢?

告诉孩子,老师是错的,父母坚决站在你这一头,别怕!

有了父母的倚仗,老师在孩子眼中的权威荡然无存,为日后孩子不尊重老师、不服从管理、甚至顶撞老师等埋下隐患。自然,这样的孩子也不会受老师待见,“胳膊拧不过大腿”,除非你已经做好转学的准备,否则还是别公然与老师对抗吧。

老师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不喜欢老师、不愿听从老师教导的孩子,学习通常也会受到极大影响。

斥责孩子,要是你没错,老师怎么会罚你?活该丢脸!看你以后还敢丢三落四不?

孩子虽有疏忽,但已然受到了惩罚,委屈难当,如果家长不能接纳孩子,不安抚孩子,而是一味指责,孩子可能深深记住这次“教训”了,但却是非常不美好的体验,孩子无法再信任父母,很可能以后受了委屈也不敢跟家长说。

无论是简单粗暴的支持或反对,我认为都是存在弊端的。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为人师表,老师为什么会以“羞辱式”的惩戒对待犯错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惩戒?

遇到擅用“羞辱式”教育的老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1.为人师表,老师为什么要以“羞辱式”的惩戒对待犯错的孩子?

简单粗暴的方式最“有效”,老师盲目追求立竿见影,却忽视了对孩子的伤害

首先,我们应该相信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讲究循序渐进,有科学教育方法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的认识到,一年级老师的不易:从幼儿园的“自由散慢”过渡到小学阶段的“规律自律”,50个自由的灵魂初聚一堂,犹如一盘散沙。

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底下交头接耳的;神游开小差的;甚至有些孩子坐不住,突然站起来在教室闲逛的;课间不上厕所,课堂上突然憋不住往外跑的……各种形态尽收眼底。

如果你是一年级老师,你会怎么做?是不是要来个下马威,震慑一下?

杀鸡儆猴,是最易显现效果的办法。

敲黑板,扔粉笔,把不听话的孩子拎着耳朵揪到讲台边站着听讲,这些情景,在我们小时候都再熟悉不过了吧?

那时候,不论在学校犯了什么错,基本上都要等放学后,老师单独向家长告状。现在移动互联网太发达了,为随时随地拍照进行反馈提供了便捷。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老师将犯错的孩子集中拍照,发到班级群的现象。本意恐怕只是图方便、即时反馈。

老师期待“亲密无间”的家校互动,极端的惩戒方式,更能引起家长重视

或许老师拍照,意在警示家长。老师应该是清楚的,一年级的孩子偶尔遗漏物件实属平常,但这同时也折射出家长的疏忽。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需要家长积极参与,教导孩子如何收拾书包,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等等。

宸哥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1张照片,9个孩子在讲台上呈一字排开站立,大部分耷拉着脑袋,个别顽皮地斜眼看向天花板,3个女生明显眼里含着泪花。

紧接着,班主任发的一段文字带着严厉的批判和警告:

各位家长: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咱们班迟到现象很严重。这几位孩子因为第一节课迟到,违反了班级纪律,我拍了照,望家长们各自认领!回家作好沟通教育工作。一年级不同于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转折,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希望各位家长积极配合我,督促孩子早睡早起,不迟到不早退,养成良好的习惯。若一再迟到,我只能把孩子留下来,请你们家长自行进校认领啦!

小学第一天,班主任给全班学生和家长一个下马威。

我既震惊又无奈,同时庆幸自己的孩子不在此之列。我想,当天的情景给多少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那之后,我常常给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家长建议,幼小衔接最重要的任务并非让孩子学习拼音、汉字和写字,也不是学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最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从心理上进行过渡,由自由学习阶段向规律学习阶段的过渡,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遵守纪律等等。

因为,小学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幼儿园老师的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孩子没有提前作好适应新环境、新规则的准备,恐怕会面临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心理冲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惩戒?

违反纪律,不遵守规则的孩子

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孩子未来也将步入社会,而小学就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往大了说,评选文明班级,评选先进个人、积极分子等,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辱感、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看眼前,老师之间也有竞争,所带班级的表现直接影响老师的工作绩效。

爱违反纪律,拖班级后腿的孩子,容易受到老师的惩戒。

自控能力弱,影响课程秩序的孩子

很多孩子并非主观上想要捣乱,而是由于自控力弱,课堂上坐如针毡,讲小话、捉弄同学,影响老师正常授课。老师免不了要敲敲他的课桌,或是“飞”几粒粉笔,若再无视警告,只能请他站到讲台边上咯。

专注力差,上课开小差或小动作不断

有些孩子不调皮捣蛋,也不影响他人,但思绪飘到九霄云外,老师为了保障整体授课质量,也为了不让孩子掉队,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惩罚。

总结: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低年级孩子的可塑性极强,家长要抓住习惯养成关键期,让孩子懂得规则与界限,学会自主与自控,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孩子,即使成绩不是最拔尖,也不至于受到严厉的惩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遇到擅用“羞辱式”教育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办?

“羞辱式”教育不局限于行动上,有时是语言上的,同样能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有人说:“爱羞辱孩子的老师素质太差,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主张给孩子转班或转学。”

我想说,除非情节严重,否则转班转学绝对是下下策,你怎知下一位老师是否就口吐莲花、慈眉善目呢?即使是家长中,也有不少以爱的名义,所谓“激将”,实则语言暴力羞辱孩子的,又当如何呢?

况且,孩子未来将进入中学、大学、社会,将在更多复杂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父母能保护孩子一世?

因此,与其对个别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进行口诛笔伐,不如教会孩子适应环境、适应规则。

第一步,关注与孩子的沟通,适时给孩子打“预防针”,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免疫力”。若已经发生具体事件,试试这样做:

首先,家长要保持心平气和,不带情绪倾向,让孩子客观表述事情经过,允许孩子充分表达他的真实感受,或委屈落泪,或愤怒谩骂,或低落不语,允许孩子彻底宣泄。

在孩子叙述的过程中,尽量不打断,不批判,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适当拥抱孩子,抚摸孩子,给其安全感和内在力量。

就事论事,向孩子表达你的看法,尽量用探讨的语气,引导孩子走出情绪迷雾,客观看待,并公正评判,主动发现自身不足。

引导孩子主动设定改进目标(是否需要分步骤实施方案,是否需要设立激励措施,则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

总结1个要点:【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避免玻璃心,这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长总是对老师毕恭毕敬,外加诚恳表态:“老师,这孩子就拜托您了,他要是不听话,您尽管打骂。”孩子在一旁听着看着,诚惶诚恐,由于家长对老师表现出高度的信任,孩子心里自然也多了一丝敬畏。如今,我们当然坚决反对老师体罚孩子,但仍然需要充分信任并给予老师教育孩子的权利(除非有严重伤害孩子行为的情况发生,作为家长也绝不软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步,找老师深入沟通,要注意方式方法

向老师表态,已经与孩子充分沟通,并对孩子给老师在教学管理上带来的困扰表示抱歉;向老师表态,孩子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为此设定目标和步骤加以改进,欢迎老师持续监督、反馈;

同时,委婉表达好习惯养成不易,如果孩子在短期仍偶有偏差,希望老师随时通过电话或微信(私信)进行反馈;

与老师保持良性互动,让老师看到家长的关注,也看到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

必要时,请求老师给孩子一些鼓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三步,督促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善于发现并表扬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有时候不妨假借老师的名义。

一年级开学初,有次宸哥被留堂,原因是不能持续专注,上课开小差。

我等在校门口,当天一同被留的还有几位男生。老师送他们出来时,当着孩子们的面,向妈妈们一一反馈了孩子的不良表现,我看到宸哥眼圈红了。

我向老师表示感谢,并表示会同孩子认真沟通。

我牵着他的手离开,并没有追问老师说的事,而是开心地对他说:“还记得吧?咱们今天要去拍大头照咯,这是你作为小学生上交学校存档的第一张照片哦!”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没有开小差,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进去了,我只是没有看着她。”

“原来是这样啊!妈妈相信你。那你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因为老师误会你了,刚刚我看到你眼圈红了。”

“是!我都听懂了,难道一定要盯着老师看才算吗?”他又一次快哭了。

我马上拥抱了他,“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认真听讲,倒不一定是非要盯着老师看才算。但是呢,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目光掠过每一位同学,看到对方自信的目光,积极的回答,就能判断大家是否听懂了,如果有很多同学表现得很迷茫,老师就会重新讲解。可每次她看向你,你都没有与她眼神交流,那么她就会以为你在走神了。”

他又一次陷入了沉默,我想他在思考,便没再打扰他。

晚上睡觉前,他对我说:“明天开始,上课我会看着老师的。我想,可能我偶尔会走神几秒钟,我试试看着老师,会不会更集中些。还有,老师不是让你训练我静坐和面壁吗?咱们明天试试吧!”

我高兴地拥抱了他,“好的,听你的。现在要说晚安咯!”

之后,我在他的静坐训练时偷偷拍了照,分享给老师,并不间断向老师打听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

同时,我也偶尔假装“不经意”向孩子提起,老师对表扬了他的进步,他备受鼓舞。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使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也不知道是训练起了效果,还是老师的心理作用,后来她告诉我宸哥的表现很好,课堂专注多了,在后来的单元考中,孩子表现也不错。这件事,就这么翻篇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且行且修,一路同行,欢迎关注@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标签: 教育 小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