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的童年面朝绿树山林,你会不会想重回小时候?
森林,微风,鸟鸣,阳光,
每个人都向往这些自然的美好。
如果让你的童年面朝绿树山林,
你会不会想重回小时候?
future
在深圳罗湖,
真的有这么一所梦想中的学校。
学校依山而建,
独特的退台设计造就大量空中花园。
校园与山体由走廊相连,
学生可到山上上课。
教室两面的围墙不见了,
被全落地玻璃取替。
玻璃门可自由开合,
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空中走廊”。
在这里上学,
以阳光为灯,与花木为伴,
以大山为书,依个性而习。
本土原创的教育创新,
使所有空间与自然都成为孩子成长的“习场”。
这所学校,就是即将建设完成的——
罗湖未来学校
这不是游乐园,
而是一个让人成长的场所
早在2017年,罗湖区主要领导就明确,
依托该区原创的“习本课堂”理论,
打造一所全新的未来学校。
2017年底,华润置地与罗湖区人民政府签约,
很快,占地面积14024.9平方米的全新校园拔地而起。
从筹建工作启动以来,
学校的设计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是要常规学校的面徒四壁、灰土白垣,
还是要突破传统?
既然作为“未来学校”,
传统的建筑布局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
空间设计一定要做出改变!
为此,办学方进行全球招标,
最终选定日本知名教育空间设计师日比野拓,
设计这所前所未有的“未来学校”。
作为儿童教育建筑设计大师,
日比野拓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称号——
“史上最幼稚大叔”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他设计的日本熊本县Daiichi幼儿园,
下雨时别人一般都想着把屋顶关上,
他设计下雨时会故意打开的屋顶,
一下雨中庭就变水坑,
天冷还可以溜冰,
孩子们就特别期待雨天和雪天。
他的设计作品,
都是从儿童视角出发,
充满童趣、真实、朴素、自然,
“这不是游乐园,而是一个让人成长的场所”
这样的设计理念与“习本”理念,
可谓不谋而合。
“透明”教室,
让学生更好展露自我
“习本课堂”的核心,
就是强调“习”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学生在实践、创造中体现个性差异,
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真正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
并迁移转化为自己面向未来的素养和能力。
在充满童趣、真实的环境中,
学生可以更好地展露自我、彰显个性。
此外,
未来学校顺应山势,依山而立,
形成了退台式建筑形态。
每一层的露台,
茂密的灌木丛中穿插了高低错落的小乔木,
还有透明的太阳能生态屋顶,
整个校园变成了丰富的绿色立体花园空间。
从空中看,
学校仿佛“隐形”在山林中,
郁郁葱葱的退台空中花园和青山融为一体。
更巧妙的是,
如果从教室里往外看,
城市的轮廓就藏在一片树影婆娑之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学校采用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
教室的两面是全落地玻璃,
并与露台连通在一起,
因此教室就像“透明”一样,
坐在里面就能感受窗外,
阳光充分地洒满教室,
推开门即步入自然,沐浴春风。
透明、自然、开放的环境,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信任感。
可自由拼装的空间,
为每位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
未来学校空间设计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灵活。
所谓“习场”,
就是打破传统封闭布局,
提供最舒适的开阔平面与敞开立面,
让学生自由决定,
接触自然、感悟自然,
去引导,但不主导,
发挥“习”的功能。
除了无敌山景的“空中走廊”,
教室的另一侧无缝衔接大量公共空间。
“教室+习场”模式,
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切换,
满足不同年龄孩子们的行为特征。
低年级学生多喜欢与地面接触,
设计者就扩大地板空间,
让他们可以灵活使用。
为让孩子们养成看书的习惯,
低年级的图书角也更加分散。
4-6年级的学生,
会有可移动的家具,以适应各种教育课程,
图书空间相对集中、藏书量变大,
讨论空间也随之增多,
以培养中年级孩子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7-9年级的学生,
以分组学习为主,
这里有可组合变换的桌椅方便使用,
桌椅还可轻松地移动到书架附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百变教学区和大量的空间“留白”,
让学生的独习、互习和共习成为可能。
这样一个开放、自然、充满活力的多元空间,
孩子们可以在体验中感受、成长,
或学习、或交流、或歌唱、或舞蹈、或运动,
充分发展感知力与创造力。
以自然为书,
处处有习场,时时能习得
你会发现,
这所未来学校非常重视:
自然与生活、与每一个人的联系。
四季的变化和乐趣,
城市的面貌和山林的景色,
都藏在其中。
在校园内肉眼可见之处,
也都尽可能地使用自然真实的材料,
你会看到或高或低的树,
看到木头的颜色,
看到真实的草坪,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细细地感知自然、发现自然、思考自然。
在建造学校时,
还发生了一件关于“自然”的趣事——
学校数米之遥就有一片裸露的山体,
怪石嶙峋,
按照常规操作,
会用绿草覆盖或其他方式包裹起来,
但学校建议保持原貌。
这样,学生在校园过道里,
就可以读这本原汁原味的“自然之书”,
届时,山脚下还将汇聚各式各样的石头标本,
打造成一个天然的地理实验室。
按照设想,
将来还会有空中走廊连接到对面山林公园,
一些课程可以直接开进山里。
对孩子们来说,
一墙之隔的这座山,
就是最好的教室。
这同样体现了“处处有习场,时时能习得,人人在习学”的理念。
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
“黑科技”少不了
精心设计的教育空间,
处处体现着立足“未来”的教育理念,
这所独一无二的“林间习所”“云台习场”,
也隐藏着各种硬核科技力量。
这里应用了高科技生态循环系统,
力求减少建筑对自然的影响,
做到环保、节能。
比如LOW-E玻璃,
做到隔热的同时保证空间的通透性。
生态大屋顶采用可透视太阳能电池板,
在创能节电的同时还能收集雨水,
用于灌溉及洗手间冲水。
还有喷雾降温、地冷隧道、地板送冷风系统……
实在太有未来感了!
虽然这所未来学校还在建设中,
但听到这些美好的畅想,
就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心动,
想不到梦想中的学校,
有一天会像阳光一样洒进现实中。
在这样一所学校里,
感受来自自然和未来的气息,
享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
实在太幸福了!
但也有人担心:
小学生在透明教室里上课,
不会分心吗?
全开放的校园设计,
师生能够适应吗?
空间上的创新,
与教育教学革新有何联系?
据小编了解,
虽然新校园还在建设中,
但依据“习本”理念打造的罗湖未来学校,
已经于2020年9月借址办学,
过去的一个学期,
这里的教育教学同样令人耳目一新:
上学“打卡”,
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专属“表情包”
在通过教室的楼梯口,
一个看似严肃、高冷的大屏幕,
是每个学生上学时必经的“关卡”。
尽管在很多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
类似的人脸识别打卡机并不罕见。
但这里的独特之处,
是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表情包”:
开心、平静、气愤、郁闷、困……
打卡时,
孩子们无需统一表情,
露齿微笑,
而可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情。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学校认为,
每个孩子最真实的心情,
不仅与当天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
更是研究其成长规律的重要轨迹。
当然,大数据留存,
对每个孩子来说,
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记录。
尽管是临时借址办学,
但所有进入教学区的人,
都要更换室内鞋。
对幼龄儿童来说,
这是一种必要的锻炼。
在这里你找不到垃圾桶,
学校要求所有师生都要把垃圾带走。
在这里即便是习惯“藏污纳垢”的厕所,
也要保证一尘不染。
吃饭与午休,
同样是一种“修炼”。
中午用餐时,
孩子们自己动手打饭、盛汤,
每个人都有专属的餐垫,
饭后须把餐垫洗干净并晾起来。
“
这就是‘习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知。
”
孩子们在洗餐垫的时候感觉困难,
自然就懂得了保持干净的重要性。
在这里,
休息也可以是一种教育,
如何安排好吃饭、学习、休息的节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
是未来学校尤为重视的“三育”
——净育、食育、寝育。
这里有透明的教室,
也有“私密”的小帐篷
受客观条件制约,
目前未来学校只开了小一两个班。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不仅没有因陋就简,
反而有各种各样的“小惊喜”。
走进教室,
白板上贴着学生自制的日程表。
上课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描绘出自己的日程表。
两个不算宽敞的教室里,
都专门配备了小帐篷。
帐篷虽小,
对孩子们来说,
却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另一番天地。
课间休息时,
三两个孩子钻进帐篷里,
或嬉戏,或交流,或阅读,
安全感、获得感十足。
未来学校秉持这样的理念:
孩子们只有在安全的环境里才能展现自我。
小帐篷以及未来将会营造的小书房、小空间,
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一定的私密空间里,
感觉到温暖和安全。
另一个能让孩子们轻松和释放的“能量场”,
就是大自然。
这也是未来学校将打造透明教室的原因。
“
透明不仅仅是指空间,还是一种状态,我们打开的不是简单的玻璃窗,而是孩子们的心扉。
”
在这里,
学生可以有不同答案,
不用担心成为少数
教室走廊的照片墙上,
有一张特别的照片。
6个小朋友一起拍照,
其中一个调皮的小男生竟倒立起来。
在这里,特立独行并不是离经叛道,
很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答案会得到鼓励。
你知道表盘是怎样的吗?
这可能是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回答的问题。
但这个女孩画的表盘,
却把12点标在原来11点的位置上。
最上方是1点,最下方是7点。
当小女孩在课堂上自信展示自己的作品,
也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
虽然她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但也很难说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表盘也具有同样的计时功能。
”
还有更考验人的“观点墙”。
“习本”理念强调学生课前习,
老师会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就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些未经老师讲解和评判的观点,
不是低调地写在本子上,
而是要在教室的观点墙上亮出来。
“
一开始,某个孩子发现他选择的答案很‘冷门’,基本没人选,会犹豫着把自己的名字移到人多的地方去。
但我们会鼓励他们,即便你是少数,也要先把你的观点讲出来,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
”
在未来学校,
孩子们每天还要做到“三个一”:
每日一问、每日一记、每日一展示。
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会被精选出来讨论。
问与答的过程中,
思维得到了训练,
也养成了展示自我、分享自我的习惯。
在这里,
“开放”是一种常态,
师生习惯如此,并乐在其中。
让学习可见,
让教育场无所不在
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习性的培育。
如同食物的消化,
因人而异,
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习场”的首要任务,
就是让习可见、可记录、可分析、可提高。
罗湖未来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岗位:
研科教师。
研科教师的职责,
就是在课堂上观察、记录、分析,
让学生的“习”可见,
并针对“习”中展现的差异,
提供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案。
在这里,
因材施教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
而是一种必然。
办学者无意新建一所老学校,
而是要打造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习场。
在这样的习场中,
师生关系改变了,
家校关系改变了。
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接点,
每个人都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中的一员。
在这样温暖而安全的环境里,
孩子们独习、互习、共习,
以最适合自己的姿势自主生长。
几年前,
国家级媒体曾报道“习本课堂”实验,
称之为“课改的中国表达”,
即将落成、全面开学的罗湖未来学校,
则让“习本”理念变成美好的现实。
我们有理由期待,
这里会成为中国未来学校的典型样本。
来源 | 据“名师说”相关内容综合整理,略有删改。
因微信公众号改版,为防止错过中国教师报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分享】【赞】【在看】哈
如何设为星标?点击公众号名称“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