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经历过春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中国。
从“春运母亲”到我们身边众多打工人的“回家之路”,折射了太多太多的内涵,交通巨变、国家的繁盛、个体的变化……看得我百感交集。
普通人的迁徙充满不易,“打工人”用力生活的样子值得每个人敬重。
好好珍惜当下能和亲人相聚的时刻吧!
——凯叔
作者 | 芒来小姐
今年,春运“消失”了。
空荡荡的上海火车站,偶尔能见到几名旅客,彼此相隔十几米,不紧不慢地候车。
冷清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清洁工比行人还多。
三三两两的旅客数,不到去年的三分之一。
北上广人满为患,都是漂泊在外的旅客;
家乡门可罗雀,都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孩。
幕幕场景,指向一个结论:
今年的春运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
可是,春运真的“消失”了吗?
“回家过年”,中国人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怀,像一卷胶片,记录着往昔历史岁月。
绿皮车,硬座位,方便面空盒,人头攒动的车厢,焦急候车的打工者……
幅幅画面,凝聚成两个字:生活。
“孩子,妈妈带你回家”
一名归乡的妈妈,左手拎着包,右手抱着婴儿,背上担着山一般高的行李。
她步伐匆匆,眼神坚定,用自己最真的步调,刻画生活最本质的一面。
2010年1月30日,新华社发布这张摄影作品,并写了一段动人的编者语:
一个个沉重的行囊,装载了一年的收获,填满了游子归家的渴望。
月台上那久违的乡音和火车驶来的一声汽笛,是一曲绵长的思乡谣。
有亲人同行,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照片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关注,数十家媒体刊登转载,某网站还将其评为“全球最感动母亲”。
如今11年过去了,照片中的这位母亲,过得怎样?
她叫巴木玉布木,是一名家住越西的彝族妇女,也是整年奔波在外的“打工人”。
2010年,她结束南昌的打工,为了带女儿赶回大凉山。
她要先乘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抵达成都,又乘坐14小时的火车回家。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真是残忍得令人窒息。
当年,她抱着的是二女儿。
回老家,也本是为了给女儿看病,可不到半年,女儿就去世了。
即便后来,她又生了一个孩子,可这个孩子仅仅在这个世界上存留了10天就走了。
“那个年代,桃园村出行只靠马车,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小孩子生病很难得到及时救治。”
命运的打击一次一次袭来,可她终究还是熬过了那段残酷的时光。
即便,那个时候的她也才二十出头。
11年过去了,现在的她,在镜头前明媚而阳光。
如今,从南昌到成都只需要8个小时,从成都到老家只需要6个小时。
祖国日益繁荣,生活越发便利。
她再没有背过那么多行囊,可养家的重担依然扛在肩上。
过去为了挣钱,她和丈夫整年在外打工,只有11月彝族新年,才回家乡见子女。
现在家乡已经脱贫,她依然整年打工。
不过,每年的盼头从“多挣点钱”,变成“借钱也要供娃娃读书”。
11年前,一名网友评价她的照片:
肩上扛着生活,怀里抱着希望。
她操劳十年,青春不再;但战胜生活,点燃了希望。
儿女茁壮成长,终究是远离了贫困交加的窘境。
就像那句话说的:
真正的伟人往往是平凡的,他们的行为既不做作,也不虚饰。
这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如她一般平凡的人。
他们是父母,也是子女,在时光中,默默抗住了生活。
关于贫困和疾病带来的苦难。
也在一年年奋斗中,在国家的日益繁盛中,被彻底剥离。
读懂了春运,就读懂了中国
纪录片《归途列车》中,一名女孩为了赶春运,不得不一次次挤进人潮,又一次次被挤出来。
她的包被挤得飞了出去,一名警察帮她拾起包,来不及道谢,她抹抹眼泪又挤进人潮。
为了回家,从窗口爬了进去又何妨。
有网友这么说道: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与家人团聚,然而长大的意义却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和家人分离”。
“打工人”整年在外奔波,终于要回家了。
即便是一张20多个小时的站票。
即便待在塞满了人的车厢里。
也没关系。
快。
快呀。
思念之情,灼热得快要从喉咙口里伸出手来。
纪录片《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 中,记录了春运中百态尽显的人生。
票在开售不久后,就没有了。
即便是抢到了票,也是无座。
幸好,来自四川的李忠明抢到了。
他和妻子在一家服装厂工作。
在广东打工十余年。
最后一天工作日,拿了工资和三千多块钱就可以回家了。
“虽然工资少了,但是拿着这笔钱就能返乡了。”
毕竟,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盼了整整一年了啊!
春运是中国的现象级事件。
时光再往前拨一些。
我们往往可以从这场大迁徙的老照片里,读懂真正的中国。
甚至,读懂真正的生活。
1999年春节。
春运火车上,人满为患,警务人员要莫大的勇气才能穿过拥挤的人群。
在车站的排队长龙中,总会有几个人当场“休克”。
曾经,为了快点回乡,为了节省路费。
多少人不惜挤进一节超载的车厢里,忍受令人窒息的拥堵。
为了抢夺回家的车票,丢下“面子”,也愿意。
一辆返程的列车上,一位父亲被挤得脚不沾地。
他实在受不了,翻窗跳下列车,然而他的儿子没来得及下车。
父亲眼睁睁看着载着儿子的火车消失在地平线上。
捶胸顿足,下跪伏地,后悔不已。
2012年,新时代到来。
铁道部斥资3亿,修建12306官网,便利市民网络购票。
我们终于告别拥挤艰难的线下排队。
但是,在去年春运期间,4亿人的流量同时奔向一个地方。
12306系统还是崩溃了。
多少买不到票的游子,在屏幕对面捏紧双拳,焦急不已。
小小一张网页,承载了他们归乡的所有希望。
因为,耽误一秒钟,都可能意味着一整年都见不到家人。
有些人见一面少一面,怎能不见?
回家很难,可不回家更难呀。
记录剧《回家过年》中,北漂歌手宋熙东为了回乡见奶奶,先坐30小时的火车。
又坐两趟汽车,最后徒步好几公里,才能抵达奶奶家。
看到奶奶的那一刻,旅途的疲劳烟消云散,他朝家人飞奔而去,去听那一句饱含温情的话语:
哎呀,傻小子回来啦!
奶奶已经90岁高龄,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人的面,见一面少一面。
宋熙东发誓:
即使踏破铁鞋,费尽功夫,也要感受相聚。
哪怕只是为了看一看奶奶眼中的泪光,也值。
不久后,他又要踏上回京的旅程。
奶奶送他门口。
“走吧走吧”
于是,90岁的奶奶抹了抹眼泪。
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还能再见。
我们总是赶时间开始,老人却数着时间等结束。
在童年时,我们和家里的老人有过短暂的时光交错。
也正是这段时光,最叫人放不下。
等我们羽翼丰满、懂得这段时光的深意时,他们却在一天一天“缩”下去。
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迟钝”。
有人说:
我在外十年了,没有哪年不会想念奶奶。
想起被奶奶背着走街串巷度过的童年。
想起坐着14路带我进城吃冰淇淋。
想起被爸妈打了骂了窝在奶奶怀里睡着…
熬了整夜,刷到了一张火车票,只是为了这个见一面就少一面的人。
这平凡的幸福,是人世间最暖的温度。
即使春节之后,很快要分开。
赴异乡,各奔前程。
可至少这几日,我们都呆在同一个地方。
因为思念,她们踏上千里寻亲路
一名9岁孩子,在火车站内嚎啕大哭。
他的妈妈去湖北打工了。
本来答应带他一起去,但孩子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经偷偷离开。
他想要独自乘坐火车找妈妈,但年纪太小买不到票。
又急又担忧,哭闹着念叨:
“她说要带我一起走的……她没有手机……”
你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
可孩子,总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想尽办法离你更近一点。
曾有一个孩子隔三差五就把妈妈的照片翻出来。
“妈妈,春节到了,我好想你啊,你为什么还不回家……”
一位在外打工的父亲,手提大行李,背后背着一只大熊玩具,等候归家的列车。
无论家多远,行李有多沉,都没关系。
他相信,孩子看到这个玩具一定会很满足。
在外打工一年的油漆工老石,赶了一天一夜的路。
终于在家附近的路口处,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
他饱含思念地叫了一声:家鸿!
儿子扭过头来,呆住了。
他太久没有见到父亲,远远地喊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呼唤,打消了父子间的距离,把那个叫做“家”的关系,千丝万缕地扯在一起。
2016年春运,一名赶路的母亲一手拖着行李,一手抱着孩子。
她用厚厚的衣服把孩子裹住,好遮挡漫天飘飞的风雪。
或许是孩子的脸蛋被冻得微微发红。
她用嘴咬住了衣服一角,遮住缝隙,不让风雪从边角溜进去。
一位年轻的妈妈,一边要赶车怕错过了钟点,一边还要扛着行李、带着三个孩子。
过往春运的经典照片,一幕幕催人泪下。
还有很多父母子女因为各种原因,相隔两地,无法团聚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异地拉扯到最大,又被思念压缩到最小。
因为想家;
因为想念爸妈;
因为想念孩子们。
父母关上视频聊天,强撑着眼泪返回岗位;
子女结束异地通话,眼巴巴望着空荡荡的家门口。
名为“家”的地方,因为春运,多了一些割舍,也多了一丝希望。
纪录片《返乡潮》中说: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正快速发展着,但是全国13亿国民中,富裕的仍然只是一小部分人。
一位东北大叔回家过年,40小时的硬座,全程不花钱。
“大葱卷饼”加上咸菜,就能省下几顿在火车上昂贵的饭钱。
孩子就能多买一个书包、多上一些辅导课。
列车的角落里,一位父亲为了省下饭钱,打开了自己的泡面。
小心翼翼地把泡面分成了两半,另外一半放进了口袋里。
省下这些钱,孩子就能多一些压岁钱。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无奈与辛酸,一个普通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从春运母亲到身边的每个打工人。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春节那天回乡团年。
普通人的迁移充满不易,大多是从窘迫中挤出一张车票。
负重前行,饱含辛酸,让人百感交集。
但只有经历过春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家人的意义。
余光中在书信中感叹:
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时代变迁下的GDP,推着人和事往前发展,硬座变成软卧,火车变成飞机……
唯一不变的,是乡愁。
思乡是本能,回乡是选择。
每年的离别,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大包小包的行李,只是因为对这个家的深爱。
这些努力奋斗的样子,让人觉得这片土地依然充满希望。
去年的“春运大潮”,已像历史一般遥远。
今年,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里,用视频聊天隔空拜年。
视频再近,也近不过相拥而泣的距离。
可距离再远,也远不过天涯共此时的欢乐。
故乡如同烟火,在春节这一天格外璀璨。
即便今年,我们远在天边,但只要心怀故土,哪怕月下独酌,也能对饮成三人。
“团年”,短短两个字,藏着无处安放的乡愁,和奔波一年的祈盼。
团圆,是盼头。
春运,是生活。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