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人父母,应该卑微吗?
前不久,《奇葩说》第七期的一道辩题,戳中千万父母的痛点,引发全网热议。
这个辩题是:“要不要在家长群跟风吹捧老师?”
初看这个辩题,我和很多家长的反应一样:当然不!家长群里那个“拍马屁之风”早就该停止了!
于是,半数以上的观众都理智地反对。
我们先来看看反方,也就是“不要跟风”的一方的慷慨陈词:
“吹捧能让你孩子上清华么?”
“别在群里刷存在感了,老师根本不需要你没创意的吹捧。”
“在老师面前,点头哈腰,万一孩子发现了,人设崩塌。”
“别自我感动了,父母的悲壮和牺牲不该成为孩子的压力。”
反方整体的论述,逻辑严明,看起来无懈可击,也激起了一些家长的共鸣,为反方拉了一些票。
但是当正放辩手臧鸿飞发言后,局势出现逆转,很多人开始理解那些在家长群里吹捧的家长们!
臧鸿飞说了啥?
他一番发自肺腑的感言,撕开了不少父母伪装的坚强。
他回忆起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他看着孩子那么矮,松开自己的手,离拉歪斜地走进校门。
孩子就像世界上最矮小的战士,要开始独立应对千军万马,而自己在墙外头,什么也帮不了他,那种焦灼和担忧涌上心头。
那时,他和孩子最大的联系,就只剩下那个家长群。
他不停地在群里积极发言,响应老师的号召,不是因为他天性谄媚,而是希望老师能记住他,希望老师能因此对他的孩子多些关照。
他问自己:“为人父母一定要那么卑微吗?”
怀孕时,为了孩子能顺利出生,托人找好的妇产科医院;
孩子入园,又托人找一个好的幼儿园;
孩子上小学,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个可能根本不值的学区房;
孩子到了适婚年龄,奔走在相亲角,一遍一遍地介绍孩子的优点…
是的,为了孩子,我们心甘情愿这样卑微。
我们的头一次比一次低,哪怕我们知道,有些是“无用功”。
但为了孩子,我们又总想试试,我们不停地问自己:
“万一呢?”
“万一老师能多关注一点孩子呢?”
“万一孩子在这个学校学习能好一点呢?”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父母也愿意舍下“老脸”为孩子尝试。
他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内心独白,让人红了眼眶。
这场原本反方赢得毫不费力的比赛,因牵扯到“孩子”,让所有父母最终乱了心智。
在场的宋丹丹作为一位母亲,也被臧鸿飞感动到流泪。
她表示,身为父母“宁愿吹捧,也不要刻薄”。
蔡康永说:“孩子,是父母和这个世界的人质。”
如果当天平的那端放的是孩子,让父母放什么,都可以。
再强悍的人,成为父母后,都开始变得柔软,磨平了棱角、收起了锋芒。
面对问题,父母第一时间想到的永远是:这个对孩子好不好?对孩子有没有用?而自己的尊严、面子、利益,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2
父母,永远觉得给孩子的不够
曾经看过一则短片,讲述了3个家庭的故事。
一名普通缝纫工母亲,靠帮人缝扣子维持生计。
对她这样的家庭而言,供养孩子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女儿学习很努力,考上了好学校,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放弃。
最后,这位母亲痛哭道:
“如果女儿能生在别的家庭,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一位做过牢的父亲,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做收入很低的摩托车司机。
他拼了命地挣钱,就怕孩子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每当看到孩子们吃不好,穿不好,就充满了自责:
“怪我做得不够好。”
还有一位残疾人母亲,她坚强地面对生活,和正常人一样赚钱养家。
她从来不怕任何人的异样眼光,她最怕的是自己给孩子丢脸。
“都是我害他过得这么辛苦。”
在她看来,如果自己是个正常的妈妈,儿子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即使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也觉得为孩子付出的“还不够,还不够”。
前段时间,一则“深圳家长为孩子上学下跪”的新闻,刺痛了无数父母的心。
原本花重金给孩子买的学区房,结果因政策变动,孩子的名校梦化为乌有。
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多名家长深夜集体下跪“求松动”。
这画面,不知道以后孩子看了是什么心情......
为了孩子,父母甚至可以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
2019年12月,一位叫韦兴旺的父亲,走出医院,闯进寒冷的冬天,再也没有回来。
他来自河南焦作的农村,48岁,没读过多少书,拼尽全力培养了一个大学生。
眼瞅着就是孩子上学、买房、娶妻、生子……
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医院却传来噩耗,他被检查出患有心脏病。
治疗费用至少10万块钱。
10万块虽然不多,但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却是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这让韦兴旺近乎崩溃。
家徒四壁,就连平常生病在他看来都是一种罪过。
他不想让自己的病拖垮一个家,更不想成为儿子的绊脚石。
于是,他把妻子支开,一个人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没人知道,那个冬天,韦兴旺经历了怎样的严寒。
儿子疯一样地去寻找,最后找到的却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寒风凛冽中,只留下一个儿子的哀嚎:
爸,你快回来吧,你不想做手术,咱就不做了,你怕花钱,咱就不花了,只要你好好地回来,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我们这多年都没有好好在一起过了。
生活比我们想象得要难得多,无数的父母都在默默地硬扛。
还记得那个春节回家,给家人带了满满一包东西,自己却说“反正晚上不干活,吃不吃饭都可以”的河南老乡邢万强吗?
在外打工的父母,一点一点抠下来的血汗钱,要积攒多久才能给孩子买上一件礼物啊?
但是,我们有时候就偏偏喜欢装睡。
拿着爸妈提供的物质,学着他们不懂的知识,见识他们没有见识过的世面,体验他们没体验过的人生,到头来却开始嫌弃他们。
《朗读者》里说:
“年少的时候,父母选择用适合的爱引导我们;
年长之后,我们却选择用疏远的爱回馈父母。”
我们奔向越来越遥远的地方,也越来越怠慢起了那个曾经教会我们走路的人。
在人生这条路上,父母已经为我们殚精竭虑。
但凡你吃得饱穿得暖,有书读有人疼,父母就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如果你还在抱怨他们没能让你扬帆起航,那你至少要明白,是谁让你登上了那艘驶向世界的船。
3
孩子是软肋,也是铠甲
孩子是我们和世界的人质,亦是我们对抗世界的武器。
如果孩子能懂我们的这份“卑微”,理解我们的付出,那一切付出真的就值得。
最近的一则新闻就看得特别暖心:
浙江宁波的一对父母从工地干完活,穿着脏衣服去学校接孩子。
夫妻俩担心给孩子“丢脸”,没想到孩子一句话让他们泪目了
这位妈妈表示,当天她和丈夫刚从工地干完活,由于来不及换衣服,两人身上都是灰尘。
他们有点担心去学校后,会让儿子“没面子”,“怕其他小孩子笑话他”。
没想到儿子了解到他们的顾虑后说:“这有什么好笑话的?我的爸爸妈妈又不偷又不抢,有什么好嫌弃的!”
妈妈听完儿子的话非常感动:“有点想哭,孩子还是非常体谅我们的!”
父母的付出,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懂事的他们吐露心声时,总能让人倍感温暖。
朴素的话语,满满的爱意,让我们为懂事的好孩子点赞!
无独有偶,7岁女孩贝贝来到浙江杭州与打工的爸爸许桥团聚。
看到爸爸每天开货车给人拉货搬家十分辛苦,离别之际,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信中,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看到您这样辛苦,我都不想花您的钱了。”
许桥说,这是女儿第一次给他写信。
看了信后,他感动又心酸。
自己只有过年时回家,见女儿的次数屈指可数。
今年女儿放假,陪自己一起跑运输。许桥给女儿买的零食,贝贝都会说吃不下了,分一半往爸爸嘴里塞。
还有前段时间,一段关于一个环卫工妈妈的采访视频在抖音上爆红。
妈妈一边流泪一边对记者说,女儿学校举办活动,刚好路过她扫地的地方。
两个同学嘲笑她的女儿:“你妈妈是个扫垃圾的!”
女儿听到后,霸气回怼同学:“我妈妈不扫垃圾不扫街,你们能有这么干净的路吗?你妈妈还没有资格来扫,人家还不要你妈来扫!”
环卫工妈妈听到这句话,深受感动。网友也纷纷评论:
面对父母并不“体面”的工作和同学的嘲笑,孩子勇敢地站出来为妈妈撑腰,维护了自己和妈妈的尊严。
当你在为这个家努力奋斗,倍感疲惫时,那个弱小的孩子,其实什么都懂得。
孩子的懂事与理解,便是一剂良药,让所有辛劳都不值一提。
孩子是父母的软肋,也是父母的铠甲:软肋赋予我们责任,铠甲教会我们无畏。
父母的自我牺牲,不是为了感动谁,而是这个身份,让我们甘愿付出一切。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让他们的付出落空;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好好陪伴孩子成长,不要让孩子在雨中孤独奔跑。
此生既相遇,风雨也不弃。
*本文由童妈进行编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