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国家急需技术改良与推广的人才,为此中央农业部决定设立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技术干部。1952年,国家决定在北京筹办农业机械化高等院校,年仅33岁的曾德超作为建院规划小组和筹备委员会成员,主管教学筹备组。
曾德超,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工作70年,一生撰写研究论文文章140余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学科、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筹建之初,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在国内仍处萌芽阶段。一切工作,他们都得从零开始。曾德超主要负责教学筹备,但他也积极参与招生和建校两个筹备组的工作。比如,亲自组织入学考试和口试,亲手起草招生计划表等。对曾德超来说,学院就像是孩子,他亲手把它“养大”,护着它成长。那段时间,他事事劳心,亲力亲为,常常工作到深夜,最后一个离开教学楼。1953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正式成立。曾德超担任农业机械化系的系主任,负责全校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管理。
在教学方面,曾德超主张学用结合,同时参考前苏联教学模式和美国人才培养理念。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规划每一门课,为学生设置了20多门理论课程,并决定学生考试用五分制,采用笔试和口试结合的方法等。他十分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强化实习教学。对于实习内容,曾德超认为“实习方式是最重要的,时间倒次之”。他将苏联实行的“在第三学年进行教学实习”改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学年分别在校内、工厂、农场进行五次生产性实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培育的大批学风朴实、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成为我国农机化事业的骨干人才。1956年,由高教部农林卫生司组织, 苏联顾问叶尔绍夫教授参加的对各农林院校教学工作的检查中,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系被认可为“全国农林院校中教学工作组织得最好的一个系”。
在做好系里工作的同时,曾德超按照向农业工程大学发展方向建设的思想,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农田水利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二是我国农机具发展非常缓慢。于是,他提出增设农业电气化、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农田水利三个专业。1959年,学校得到批复,依据三个专业成立了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曾德超任系主任。随后由于各种问题,使学院发展受挫,甚至被迫外迁,院系增扩和学科建设趋于停滞。在这期间,曾德超虽饱受冲击,却始终惦记着学院发展。他以老教授的身份向领导人写信表达了迁回北京办学的愿望,促进学院向农业工程大学方向发展。
1980年,已年逾花甲的曾德超勇挑重担,任学院副院长,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外事管理任务。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建成了数十个实验室。
1982年,曾德超认为学院已经达到了重点大学的规模和创办要求,倡议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经过多次申请后,学校于1985正式更名。
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211工程”高校;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高校行列。从筹备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开始,曾德超就再也没有离开教育界,他为中国农业工程的教育、科研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曾德超
(1919.1-2012.6)
中国农业工程学家
农业机械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资料:1.《阡陌舞者:曾德超传》,张远帆、尹北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曾德超:陌上耕耘七十载,树稼树人一世情》,张远帆、尹北直,中国科学报3.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