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呼吁:公务员考试年龄会不会放宽到40岁?

公务员考试年龄会不会放宽到40岁?

碧翰烽/文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能说“四十不惑”就是什么都不疑惑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程度,谁也没有这个本事。

就我来看,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应该经历了许多事情,有顺境、有挫折,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可以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明白事物的本质与道理,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即使如此,这也只能算一般性规律,因为在这个世上,有的人可能过了四十岁甚至更高年龄,也还达不到“不惑”之层,只是这不能影响一般性规律。

然而,40岁在今天,应该算是一个比较适中的年龄,无论是平均寿命的中间值,还是人生事业的上升期与成熟期。

可惜,35岁现象打破了这一规律,许多人过了35岁,很多时候只能是沉寂下来,慢慢地度过余生,更别说40岁之后了。

想来像任正非那样的人,43岁才筹集2.1万人民币创办华为公司,实在是太少,也似乎缺乏这样的市场社会激情土壤。

近些年来,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体制内的公考热不断升温,这不只是年轻人,就连不少过了四十不惑的人,也梦想有一天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比如有的原本在私企、国企等干得风声水起的中坚力量,也希望能够有考公的机会,只是感叹年龄已去,连机会都不会有了。

历史上著名的《秦孝公招贤令》说道: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就是这道招贤令,才有了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也才有了再后来的大一统国家。

在这样的招贤令里面,是没有什么年龄限制的。至于历史上姜子牙、甘罗拜相,以及三顾茅庐的故事,更不会有年龄的羁绊。

或许有人说,这些都是大才。可问题在于,当你的条条框框多了之后,不只是大才难得,就是小才也不一定吸引得到。

近日,有网友就建议,能不能将公务员考试年龄放宽到40岁?他所讲到的主要理由是受到疫情因素影响,从而可能耽误的年龄与机会。

这位网友提到: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按部就班的公考节奏。去年公考时间有所延后,因为疫情的影响,大批在职考生由于单位的要求,不允许跨省、离市。从而错过了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联考,省考。也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各省公考时间不像以往进行统一时间联考,大批应届生和待业考生可以多个省份进行公考。致使部分在职考生无法考试,应届和待业考生跨省赶场考试。在职公考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多。一年的公考机会很宝贵,因为疫情原因无法参加公考,对在职考生来说很不幸。对于一些卡在35岁年龄线的公考奋斗者来说就更不幸了。延迟退休已是大势所趋,在疫情和延迟退休的双重形势下,希望能将公考年龄放宽到40岁,也让大龄公考生在这两年新冠疫情彻底结束后,让他们还有资格奋斗在公考路上。

这样的建议,显然是有着迫切现实需求的,因为有的考生可能就卡在这延迟的几个月或一年里,人生之命运就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但我以为,这样的建议恐怕难以得到实现。因为就现在的35岁年龄,也已经被层层加码之后变得面目全非。

不然你去看看各个地方或单位发布的招考公告,从前面原则性规定来看,是统一规定了35岁以下,可是再移到后面的招考单位具体职位确定的年龄限制,你们会发现是五花八门的年龄,恐怕大多数都要比35岁要年轻得多,有的甚至规定到了25岁以下。

如果你是复读报考的大学,或者是读了研究生再毕业,那么大学一毕业,你就没有这个机会报考公务员了。

所以,即使是有了40岁这条线,只要可以灵活,恐怕也不会有多少单位采用的。

为什么会出现年龄这个问题?特别是公务员考试要限制年龄上限,我想主要有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年轻人就业问题。年轻人就业是个大问题,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每年大学生就业就十分头疼,如何保障这部分人的就业,一直较为重视。所以有很多公务员职位招考还仅面向应届毕业生。

如果年轻人就业一旦成为社会问题,就比较复杂了,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

二是年轻人可塑性强,比较好使用。这是不少单位的基本想法,在不少管理者看来,人一旦过了35岁或40岁之后,就基本定型了,要么不好培养,思维和方式已成定式;要么不好管理,缺乏足够的激情与动力,很多时候还调不动。

这也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年轻人有干劲、有想法、有激情、有精力,而且还单纯,没有那么多的思想道道、生活牵绊。

三是当下的公务员体制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可以说,进了公务员队伍,基本上就端上了铁饭碗。记得上个世纪,人们也把进入国有企业视为铁饭碗,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这个国企的铁饭碗被打破,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当年抗战时期,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了一个“精兵简政”方案。毛泽东非常重视: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我们改进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试想,如果能够打破公务员的铁饭碗,实现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又何必纠结于年龄这个问题呢?因为你能干,就可以留下,不能干,就可以走。

可是,想要打破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实行人员、机构精简,那可是相当之难的。

所以,没有办法的办法,还得要设立年龄方面的限制。

尽管如此,我以为,在年龄的问题上,还是可以做一些探讨与放松:一是公务员考试可以考虑扩大一定范围放宽到40岁。目前仅是针对研究生而言,这样还不够。二是针对年龄设置,一律不得允许各个招考单位自行设定年龄,也就是说,不能搞层层加码。比如国家统一规定的35岁以下,就得一视同仁。否则,这个规定就失去了权威性、严肃性,低龄化就不可避免。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就拿研究生、科研人才等等来说,本身就不应该限制什么年龄,年轻也好,年老也好,他们都是这个社会难得的、少有的人力资源财富。如果说有的研究生质量下降,那也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培养与监管的问题。

未来国与国竞争、地方与地方竞争、城市与城市竞争,首要是人、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不应受到年龄、学历等等各方面的限制。当年北大蔡元培招聘教授,比如胡适、刘半农等,就打破了多少条条框框,在今天简直不敢想象。

其次,人员需要流动,人才更需要流动,只有流动才有生机和活力。就拿体制内人员来讲,有的人流动太快,一年都换几个地方或单位,有的人几乎不流动,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这固然与个体差异有关,但有些制度规定是不是也该反思。

仅拿年龄这一关来说,如果能更灵活些,相信就不会让一些单位人员那么死气沉沉、无所事事。现在无论是公开考试、遴选,以及调动,都有太多的年龄框框,基本上过了35岁、40岁等等,对于一般人员来说,没有机会了。

最后,关于这个40岁的年龄,也需要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一方面人们的平均寿命在提高,按此来算,这个40岁还得是年轻人。一方面40岁年龄左右,正是精力、活力、智力、压力都十分充分的时候,上有老,中有自己,下有小,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敢干事的年龄。而正是这样一个年龄,也可能才对年轻人形成一种引领和压力。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延迟退休应该算是一个趋势,如果要实行延迟退休,就必然要在就业方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特别是年龄方面的,不然就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