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力量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好奇心不仅可以帮助取得极高的成就,还是生命意义的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好奇心可以被定义为“探索全新的、有挑战性的、不确定事物的强烈欲望和追求”。在最新的研究中,好奇心与幸福感、创造力、创伤经历后的个人成长以及生命意义联系在一起。同时,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所起的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研究。研究发现,好奇心强的同学成绩更好,IQ得分更高。
然而在现实中,学校严重低估了好奇心的重要性。正如苏珊·恩杰在《好奇心》一书中所写的,学校忽视了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要学习的欲望。她说,“课堂上,老师不怎么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尽管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被赋予了满满的好奇心,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拥有好奇心,只是老师如何去培养。”
此外,针对“神童”的教育也没有重视好奇心的作用。近期一项调查显示,美国50个州中,只有3个州将“好奇心”作为衡量“天才”的一项因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45个州看IQ成绩,39个州要求标准化成绩。
“少年班”真的可以培养杰出人物吗?
长达45年的追踪调查证实了这一说法
《科学美国人》近期刊登的一篇文章进一步回应了这个观点。这篇题为“如何培养天才”的文章报道了一项长达45年的研究成果。45年前,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考试中排名前1%的12岁的学生被选为调查对象,之后,调查对他们45年的人生轨迹进行了追踪。这些学生中,至少95%的人上过“少年班”,大多数也参加了强化项目,像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少年天才中心(Center for Talented Youth)”。“少年天才中心”将马克·扎克伯格和Lady Gaga列为校友,想要“最大程度地挖掘神童的潜力,让他们在STEM领域取得卓越成绩”。
让研究者欣慰的是,这群学生满足了他们的期待。当年的“神童们”长大后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世界顶尖大学(把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的入门条件)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一些人在文学和科学相关领域成为领军人物,拥有专利,出版著作等。
孩子没有天赋就“自认倒霉”吗?
富勒顿纵向研究证明“天赋是天生的”
这些研究表明,早期取得高分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但是,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家长,你也想培养“神童”,但很可惜,你的孩子并没有在小时候就考出异于同龄人的高分,那么,你就“自认倒霉”吗?换句话说,只有这些孩子,这些智力超群的孩子,才值得国家为之投资吗?David Lubinsky是该调查的一名研究员,他说:“当你审视像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时,这些孩子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力量,也是我们依靠的主要力量。”
这种说法正确吗?研究者只根据一项单一的标准——考试成绩对孩子进行选拔,他们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受到学校的特殊培养。这项研究并没有考虑其他变量,将不符合成绩要求的学生一概抛弃。
富勒顿纵向研究(FLS)则采取了另一种方法。他们不找老师推荐有天赋的学生,而是选择一岁大的婴儿。只要这些婴儿是正常生产、体重正常、没有视觉和神经紊乱问题,就可以列入调查对象。
他们从1979年开始研究,基于参与者的“学校表现、IQ、领导力和幸福感”等因素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处于学前期间的学生测试间隔为6个月,5至17岁的学生则每年测一次。
他们的发现验证了Lubinsky的结论:天赋是天生的。以IQ130为分水岭,107名学生中,19%的学生在8岁时IQ高于130。尽管两组学生不存在体温、行为、社交和感情功能上的差异,但他们1岁半时的感觉系统和运动功能、1岁时候的识字能力以及之后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确有所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以目标为导向,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更长。当他们上幼儿园时,他们在各门学科上的有更好的表现。老师把更加聪明的孩子视为班级里优等生。
“神童”父母的经验观察与调查结果类似,比起普通孩子的父母,他们经常说自己的孩子对课外活动感兴趣。这些父母自身对好奇心也非常重视。于是,Gottfrieds得出结论说,“‘神童’与周围环境更容易融合在一起,他们往往受益于环境。”
智力和好奇心没有任何关系
好奇心强的学生学术表现更好
这些结论为我们了解智力天赋和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但是,这只是冰山一角。研究还测量了“内在学术激励”这一因素,把111名学生中,排名前19%的学生列为“激励性强”的成员,他们享受学校的学习生活,喜欢应对挑战和困难,乐于接受新任务,富有好奇心以及坚持的品质。
有趣的是,他们在“智力”与“好奇心”之间没有发现任何关系。尽管“神童”从婴幼儿时期一直到后来的青春期都展示出更强的好奇心,只有8个孩子是既属于高智商人群,同时又有强烈好奇心的。并且,对“内在学术激烈”的调查也显示,“内在学术激励”与IQ得分没有关系,与GPA也没有关系。这意味着,好奇心强的那些同学被剥夺了培养成才的机会。
好奇心强的学生在一系列教育结果上,都比同龄人表现得好,包括数学、阅读、SAT成绩、大学录取率。根据老师的评估,好奇心强的学生学习更加努力,学到的知识更多。
这一发现对重视“天赋”的教育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或者说,对教育本身的意义很大。一方面可以看到,好奇心强这一独特特质有助于学生取得学术成功。正如Gottfrieds指出的那样,“少年班在选择学生时,应该把好奇心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这说明,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学习生活。要知道,学习并不是要培养他们的“天赋”,比如IQ、标准化成绩等,而是来培养他们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特质——好奇心。“好奇心不能只是被看做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加速器,其本身就有权力得到培养。”Gottfrieds说。
好的班级活动是新颖的、惊喜的、复杂的,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它们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掌握对知识的自主权,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测试、评分。
但是,这样的活动在课外也是同样发生的。Gottfrieds调查了父母在培养孩子科学兴趣方面的作用,他发现,好奇心强的孩子的父母经常带孩子体验新环境,比如带孩子去博物馆。这类活动帮助孩子培养了对科学的内在兴趣,比如孩子有时会说“我喜欢学习科学新知识;我喜欢回答科学问题”。反过来,对科学好奇心强的孩子会修更多的高级科学课,更容易从事科学相关职业。这对STEM教育中的“科学”一项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
来源:当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