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认字慢、学得慢,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因为“阅读障碍”

有人说,做爸妈是一种高风险职业,因为根本无法预知什么样的“问题”会莫名地降临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正如——

一个男孩,在6岁之前能说会道,当众表演节目也落落大方。姥姥毕业于清华大学,大家都觉得照这么发展下去不说是个学霸,至少应该挺不错。谁料进入一年级后的他突然变成了同学眼中的“笨蛋”:他学不会拼音字母,一看到字就抓耳挠腮,从来没有完整无误地读下一篇课文过,短短两行,读错七八个字。

另一个女孩,智商没有任何问题,家庭也很正常,却从入学起就一直保持着全班倒数第一的纪录:语文只能考38分,默写时一个字十几遍也写不对,写作文一个小时只能凑出20来个字。老师曾当着全班同学面狠狠地威胁她:“再考这么点分数就开除!“

不难想象,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爸妈都在饱受折磨。爸妈无论努力教育孩子,都无法改变孩子读书差的状况;而孩子们长期遭受同学耻笑、受爸妈责骂、也不被老师不待见……

这些,就是我最近在看的一部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所讲述的情况,它为我们揭示了一种之前会被忽略、但其实概率并不低(5%-10%),每10个小孩里可能就有1个会有的阅读障碍症。

这种症状虽然对生命没有威胁,但对于以学习读书为本的学龄期孩子和家庭而言,如果对它不认知,那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但除了要让大家了解“阅读障碍症”,我更想和大家说说记录片中三个家庭中爸妈的养育方式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虽然这些家长未曾有我们幸运——能有一个在各方面还算健康的娃,但他们似乎是我们的镜子,让我们可以明明白白看到教育方式的“妥与不妥”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1

什么是阅读障碍症

我们对“阅读障碍”知之甚少,是因为这个病症藏得太深了。

有阅读障碍症的孩子往往智商非常正常,可能比一般孩子还要聪明,或者有某方面的天分,但是偏偏就是认字极其吃力,继而阅读也会是很大的障碍。

他们学一个字,需要花别人十倍百倍的时间。一天落下几个字的进度,一年下来就是几十分的差距,所以他们学习起来真的格外累。

学拼音,字母会翻转跳舞。c、d、p永远不确定应该朝向哪边。再转化成读音更是难上加难,老师问“xiang去掉n和g剩下什么?”他们无法在大脑中把字母组合拆开,在别的小孩很容易答出的“xia”,他们却可能说成xie”

学写字,普通孩子靠偏旁部首可以认得,但在这些孩子眼里却毫无笔画和顺序的关系。哪怕是照着字贴抄,也会把不该出头的抄成出头。一个简简单单的“家”,堪比故宫的雕梁画栋。就算花一个小时记住,也会瞬间忘记。

于是到了阅读,所有的字符会跑来跑去乱窜换位,最后读出来的往往是自己想当然后的词。“宠物”读成“动物”,“农场”读成“农庄”。短短一行字,20个字中读错了8个,更别提自主阅读一整篇文章。

(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字如下图呈现的那样,是散开的、是跳动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当阅读障碍症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最难的就是前面的3-5年,能找对学习方法,困难会变小。而找不对,问题则会越来越难解决,最糟糕的就是,孩子会进入丧失学习动力的恶性循环。

于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养育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就是截然不同的!

2

校校就是开头说的那位6岁之前能说会道的孩子,他不仅被诊断有阅读障碍,还伴随着多动症。

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做个斗鸡眼,一会儿把餐巾纸蒙在眼镜上,老师对校校的评价是“课堂上永远坐不住,纪律不是很好,一不小心就要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对于校校来说,因为认字太困难,学习太煎熬。

每晚作业时间,他都用尽浑身解数打岔。一会儿站起来喝个水,一会儿摸一摸手边的东西,要不就是贫嘴。都要等到校校妈发出怒吼“都教了多少遍了还记不住?”才能消停。

为了进度赶上同龄人,校校妈每天晚上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牢牢看着儿子,监督她写作业。

测试题拿回来,错误一大堆。校校妈一张一张地翻,一题一题地看,嘴上说着:“哎,看了又有什么用。”行动上却还是放不下。

她给校校排满了打卡作业,语文放在第一位:摘、写、字、读、背,接着是数学、英语、体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每天辅导完作业之后,校校妈还要在狭窄的过道给儿子数跳绳。

这么做倒不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期望运动分泌的多巴胺,能提高校校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尽管这样的效果微乎其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学习这件事,家庭生活质量极速下降。爸妈甚至在校校一二年级时差点离婚,因为夫妻俩在对于“要不要逼孩子学习”这件事的态度上无法统一。

妈妈要求校校直面短板,习惯和态度必须端正,一天都不能放松。爸爸觉得,适当松一松,孩子开心一点不好吗?

不过最后还是校校妈赢了,她说:“谁管听谁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时候的校校乖巧开朗,从不哭闹。

自从每天高压之后,要面对妈妈无数次的暴怒,他再也笑不出来了,只能自嘲:“妈妈你真的命苦,上辈子要学习,下辈子还要教我学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即使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姥姥,也没法“救”他。一旦她用比较温和的教学方法辅导校校,还会被校校妈指责:我这边强硬,你们一放松,全白费了!

“你怎么对待学习,就决定着我怎么对待你。”校校妈的这句话就是他们家庭关系的真实写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时候校校会“挣扎”,他气喘吁吁地坐在墙角,郑重地跟妈妈说:“妈,其实你做错了,真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抱着胳膊掐着表的校校妈只有一句:别废话,接着跳。她的计划表里,甚至挤不出一秒钟去体会儿子这句话。

高压之下的校校,越来越害怕回到家里。他甚至更喜欢去学校,虽然在学校里倒数,但至少他还可以轻松地跟同学聊会儿天,发会儿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但校校妈心里何尝不苦,这边是“高压”儿子。这边为了让儿子可以有更好的校园社交生活,她也是用心良苦。先是抓住一切时机给儿子的同学及其爸妈们科普“阅读障碍症”,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接着不遗余力地组织各种校外活动,球赛、远足、K歌、生日会等,邀请全班同学和家长参加,让大家看到校校其他优秀的方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你说她是不是笨呢?”女孩若汐的妈妈在知道女儿有阅读障碍症之前的几年,一直觉得总考倒数第一的女儿非常不可理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为同是自己的女儿,家里的大女儿、、若汐的姐姐却是个学霸,拿回了无数的奖状——“三好学生”、“成绩优秀”、“学习标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别人作业写到9点,若汐要写到11点。到三年级若汐还是一年级的进度,五年级了语文考试却依旧只有38分。

若汐从一年级开始就被贴上了“笨蛋”的标签。

同学们会在班上公然嘲笑她,老师甚至有次在公布完小测验的成绩把她叫到讲台,生气地冲她大吼:“为什么别人都能提高,你却越来越差?成绩再这么差,就把你开除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天若汐被吓得中午就从学校回来,躺在沙发上一言不发。这件事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了她的心理阴影,每天害怕上学。

若汐经常对着一张卷子发呆,一个多小时写不出一个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崩溃的若汐妈用尽方法,到最后只剩下拿起棍子,写不对,打一下,再写不对,就把卷子撕掉。

“冲着妈妈大吼:哎呀,你别说了!”,或是“哭着求饶‘妈妈,不要撕’”,这些就是前几年若汐家每天晚上的常态。

而每天晚饭之前,若汐习惯性的窝在沙发上抱着膝盖发会儿呆。那短短的几分钟的世界里,没有认不完的字、报不完的成绩、和受不完的“羞辱”。这是她喘口气的时间,像掉落在泥潭里的鱼等到了几滴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若汐的妈妈则因为焦虑和情绪问题,引发了一种罕见的风湿免疫疾病,不得不住进医院。

若汐爸爸劝妈妈放下,孩子总能自己成才。妈妈说:“都放下了,谁管她呀。”这一句里,是责任是压力,是不得已的无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若汐的爸爸妈妈经人介绍,找专家测评确定了她有阅读障碍。

终于,他们开始改变对若汐的教育方式,不再贬低和体罚,而是帮她找专门针对阅读障碍的指导老师。

而若汐自己,在学习态度上从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笨,不可能学会”变成“既然有这个问题,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若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成绩也从30分、到48分、再到60分。及格,这个对于许多人来说拿不出手的成绩,他们盼了四年。

当又一次成绩揭晓的时候,若汐语文考了78.5,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全家开心得如同过年一样热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若汐爸爸妈妈郑重地签下一张奖状颁给女儿,前途仍然很艰难,但总算看到了一点希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

许多阅读障碍的孩子虽然不幸被这个缺陷砸中,但同时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天选之子”,比如爱因斯坦就是“阅读障碍”最著名的病例。

群晓就是这样,他在数学和科学上的能力非常突出。而且比起前面两个孩子,他从一开始就得到了爸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只是一回想起被同学嘲笑的经历,群晓仍然会忍不住用衣服捂住头默默流泪。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好在妈妈带着群晓转学了,离开北京、去了山西的私立学校读书。同时,为了让群晓忘记被嘲笑的经历,妈妈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改掉了,希望他开始全新的生活。

一家四口分居两地,爸爸带着妹妹在北京生活,每两周才能团聚一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里群晓遇见了理解他的老师和同学,而他又自律得要命!

为了赶上正常孩子的成绩,他把自己的目标定得很高,总是催促妈妈给自己“再多复习一遍”。

为了记住字,他狠狠地把字刻在胳膊上,或者比别人多抄写个30遍。上学学习、下课学习,让人看着好“心疼”。

七八十分对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其实已经算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每次考试分数一下来,群晓还是会难过得哭,他总要跟考第一的同桌比较:“为什么他比我考得好?为什么他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多、又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群晓的爸妈为了让他放下跟最优秀的同学比较的执念,一遍遍地强调:“爸爸妈妈都特别爱你。不是因为你比谁更努力,我们爱你。也不会因为你比谁强与不强,这个爱有任何一点点的分别。你能做到这个样子,真的特别棒,非常了不起。”

艰难还在持续,山西的学校突然因为投资方撤资面临解散。群晓将要回到北京念书,妈妈担心他跟不上那样的快节奏,群晓自己却打定主意:“没关系,我可以。努力学,12点做不完做到1点,不行就做到2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得知原来的校长辗转在开封又重新开了学校,群晓自己分析了利弊和挑战之后,选择一个人去游学,让妈妈安心照顾妹妹和老人。

因为有着无限理解的爸妈,群晓又足够努力,他的成绩始终在进步。尽管还是无法拔尖,但跟普通同学的距离已经缩短了很多。原来念一个字都很困难的他,现在已经能看下许多大部头的书。

自己整理宿舍、安排学习、处理跟同学的关系,他正在学着独立和不断成长!

5

这部片子看完觉得有些沉重,在这之前对于阅读障碍我们仅限有所耳闻,但真的如此全面地去了解这类孩子和家庭,才知道有多艰辛。

而除了阅读障碍,纪录片里透射的问题其实跟我们普通家庭关注的并无不同,比如学业紧张下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孩子心理健康,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现代教育焦虑的浓缩版”。

因为在短时间内对孩子“成绩差”的现状作出改变,三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孩子身上呈现出的影响就显得格外明显,由此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比如当校校妈用高于我们3倍的压力督促校校学习时,最后体现在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上就是非常负面的,虽然爸妈用尽力气,收效甚微。

在若汐身上,我们看到,教育想要达到成效,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否则再焦虑、再用力都是无用功,甚至适得其反。

而最后在群晓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一种疑问的回答——对孩子的适当松绑到底是对他们好还是耽误了他们?答案是,多理解和鼓励永远不会错。

所以当我看完这部片子后,特别深的感慨是:

当我们时常被教育的焦虑裹挟时,需要时不时提醒自己,养一个虽普通却健康的孩子是有多幸运!

标签: 若汐 作业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