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一点,孩子也能像学霸,哦不,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消失了几天,昨天来冒了个泡,然然妹妹终于来给大家报道了~

昨天推送完收到了太多太多的祝福了,因为这几天浑身疼痛不舒服,也就没怎么看手机,所以没法一一回复你们。

很可惜文章留言最多只能放100条出来,很多后来的留言就没法放了,但是我都有收到。看着满屏的祝福,真的是暖暖的有点想泪目了,爱你们。

而且你们一再叮嘱我好好休息,不需要更新你们都会在。大家放心,我会注意休息的,不过年前还没卸货时,自己写了几篇攒着,所以最近还是可以偶尔推送一下滴。关于二胎的新文章就等我三月份再来和大家分享吧!

一晃眼,春节假期就结束了,今天是上班第二天了,大家状态调整的怎么样?有没有心情来看一篇干货呀?

最近翻看了一本经典书——《这才是心理学》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倒不如说它是在讲述何为“科学”,科学家们如何思考的。

这本书超多干货,啃起来有点儿难,但读完一定会很有收获。书里很多点都对我启发很大,今天想就其中的一个点来跟你们分享一下。

书中提到科学家们在建构理论时,会遵循可证伪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一定要有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性。

啥意思?举个书中的例子:

1793年,一场严重的流行病——黄热病袭击了费城。当疫情爆发期间,做为《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的顶尖医生本杰明·拉什为患者们进行治疗。他信奉大量放血的疗法,也为很多病人实施了这种疗法,包括他自己。

虽然对放血疗法,有很多人持反对态度,但随着疫情的蔓延,拉什对他的疗法效果更加自信了起来。

因为他将每个好转的病例都归为治疗方法起效了,而将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的严重性。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拉什的疗法是危险、无效的。可是他却如此坚持自己的做法,问题出在哪里呢?

究其原因,拉什评估其疗法的方法使自己的理论不可能被证伪,无法让人得出其疗法无效的结论。

要证明一个疗法是否有效,现代医学会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消除各种可能影响因素,来让客观数据说话。

科学是对未知的不断探寻,但是相对于我们的已知来说,未知就像是无垠大海。如何正确科学地对待未知,也是科学探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当时面对黄热病这个未知时,拉什提出的理论没有把自己置于可证伪的境地,而是呈现出完美的自圆其说。情况与预期发展一致,就归功于自己的疗法,若相反,则怪罪于其他原因。

这样错误就永远不可能被修正,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未知依然未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这一篇并不敢写科学这么专业的话题,还是想说回到育儿。

追求看起来完美的解释,让科学停止前进,那对于个人呢?

我们不也是一边走着,一边修正,才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么?有谁能一来就做到绝对正确?

这几年大火的词“成长型思维”,所谓的“成长型”,我想除了有一厢坚信自己能进步的意愿和信心,这个路途中,能够对犯错敞开大门,然后不断地从错误中修正自己也必不可少。

就好比教育里越来越强调的“元认知”,不仅要学习,还要对学习任务和自身能力进行评估,过程中时刻监测,再不断地调整方式。如果没有正确对待错误的心态,那么也很难拥有愿意做出改变的勇气。

要敢于把自己的已知放在可证伪的境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心难。

试想你正和某人进行激烈的争论,你突然意识到你的观点被反击的站不住脚,你是怎么做的?会不会立刻大大方方地收回自己之前的话,向对方承认自己假设的错误?

或许没有。你可能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不断地对自己的说法进行合理化,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试图全身而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外,《这才是心理学》作者写作的初衷,是澄清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在当今的大众媒体和心理学书籍中,到处充斥着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术等伪心理学的主题。

如果我们不具备“批判性思维”,不学着去甄别信息,拨云除雾,去伪存真,那么就无法独立思考,而被伪科学的信息牵着走。

还有,我们希望孩子知识渊博,于是买了大量地科普书,孩子也因此借助这些图文并茂的科普形式学习和增长了大量知识。

可有专家说这些科普知识都是一个个散落的点,呼吁要帮助孩子建立起“科学思维”,才能把这些点给串起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成长型思维、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还有一系列的其他思维·····

在育儿里啃了这么久的我们都知道思维建立的重要性,却又总感觉思维虚无缥缈,到底如何落实到地面来传递给孩子?

“可证伪”就像是建立这些思维的一把小钥匙,不可能是全部,但是一定必不可少。

所以我一边看书时,就在一边想该如何帮助孩子了解“可证伪”,把这一意识渗透到TA的思维里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让孩子对某方面形成想法,就要引入相关词汇,语言即是思维。只有在孩子的词汇储备里有表达这方面的词语,才会有相应的意识,和进行相关的思考。

所以,我们可以先给TA引入“可证伪”这个概念。

比如,

“如果妈妈说‘我今天口袋里有5块钱’,你觉得是真的假的?”“假的!”“你能找到方法验证么?”“可以呀,我把你的钱拿出来数一数就好了。”··· 数过了,有4块钱,妈妈说的不对。“你看我说了一句话,你能找到方法验证它是不是对的,那么妈妈说的这句话就是可证伪的。如果一个说法,我们有办法找到方法来检查它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可以说它是可证伪的。”

“如果妈妈说‘我本来想放5块钱在我的口袋里’,那这句话呢?你能找到方法证明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么?”“想不出来。”“的确,没办法。那妈妈的这个说法就是不可证伪的。”

了解了“可证伪”的概念,接下来就可以异想天开地举各种例子来进行判断,任何概念的熟悉都要经过不断反复的练习过程:

“爸爸今天去了叔叔家聊天,你认为可证伪么?”

“所有的狗狗都会汪汪汪叫,可证伪么?”

“所有的树叶都是绿色的。”

“世界上没有外星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我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我们家吃饭时这么聊天,顺便培养了悠悠的批判性思维!)里,分享了一个我和悠悠很爱玩的“推理大侦探”游戏。那么在这里,就可以再进行拓展一下。

比如,那天我们发现悠悠有个洗澡的花洒玩具用不了。

我说:“推理大侦探妈妈来了!我认为这个玩具打不开了是因为没电了。我的这个说法能不能够证伪?”悠悠:“可以证伪,我们把新的电池换上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我接着说:“好主意!推理大侦探妈妈还认为也有可能是水管的哪个地方堵住了。你觉得这个说法能不能证伪?”悠悠:“可以,我们可以把水管拆下来,看一看里面有没有堵住,或者把水从一头倒进去,看看另外一头会不会流出来。”

我:“太好了!因为可证伪,我们就能确定到底是不是这些原因,这样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修好这个花洒了。”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给孩子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不好,家长和教育者们都重视起探究式的学习,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来引导,进行知识学习。

不过如何进行探究,怎么判断自己的精力应该花在什么上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孩子养成可证伪的意识,就像是在探究的路上多了一个思维工具,从而少做徒劳的努力和精力的浪费。

就好比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这件事就只适合大家来吃瓜讨论,却没有科学家们愿意去花费时间和精力做研究,发论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另外,“可证伪”还能引导孩子自己独立看待问题,对他人的话进行判断。

我们大人也许有意无意地会把一些没有直接因果的事情挂钩,想以此来“为了孩子好”。好比我发现自己有时会对悠悠说:

“你看你昨天不听我说的,吃了那么多糖,上火了,今天嗓子疼了吧!”

“你看昨天不听话,不肯穿外套,着凉了,今天感冒了吧!”

也许这么说,孩子买单了,也因此下次会听大人的话了,少吃了一颗糖,多穿了一件衣服。

但我现在也会告诫自己:是混淆孩子的思维,让TA乖乖的听话重要,还是借此培养孩子的思维,让TA自己掌握判断是非的能力更加重要?

这么一想,就会再加上一句:“你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么?妈妈的说法可证伪么?”好了,关于“可证伪”就先写这么多!我想常来的朋友不难发现,我最近的文章好多都是关于思维培养的

的确,育儿不同阶段关心不同的事情,自打悠悠上小学了,我对思维培养的真的是越来越上心了。近期也偏爱看这方面的书,但不得不说自己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前进。

还是回到那句话:育儿育己。孩子成长中,那些拿捏不定的地方,都是自需要成长的地方。

多想一想可证伪,生活中也可以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呢!

比如,

队友:都怪你,昨晚跟你吵了一架,搞得我今天心情不好,都没法好好炒股,决策失误亏了好多。

你这时就可以翻个白眼,内心OS:这种说法完全不可证伪的,我也没法拿出证据来否定你,懒得跟你争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