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桔 灯 的 光 · 暖 亮 你 我 他
小桔
灯语
+
一代中师生,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题记
昨晚,一位朋友转过来全国优秀教师李吉明老师的文章《中师生,现代教育史上的“天使”和“幽灵”!》。这是一篇相当有深度、客观剖析“中师生”现象的文章。对于此类文章,笔者非常偏爱。
文章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叫做“中师生”的群体。他们曾像天使一样,飞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三尺讲台、默默奉献青春,让中国的基础教育迸发出磅礴奋进的力量。而后来,他们也像幽灵一样,尽管依然堪称中坚力量,却以颇具悲情的色彩,给中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了近乎缺氧的痛伤。
然后,文章分五部分对中师生如何成为“天使”和“幽灵”进行论述。并举出一些亲身可感的事例。
文章先说,中师生的生源有问题:通过偷梁换柱、暗度陈仓的方法”不少县里领导、乡教办主任的孩子,都光荣地成了“中师生”。
接着说,在中师学校里,学生不认真的学习读书,只为求得合格毕业:“有钱人家的孩子会经常请个小客喝点小酒泡个小妞”,“没钱人家的孩子”“寂寥时就学个乐器搞个绘画打打篮球”。
然后说,当老师后的中师生是不思进取或者是无有进步的。中师生毕业后“无论你是通过高师、函授还是自学拿到的一纸本科文凭,但本质上你依然还是一名中师生。”
再说,工作后他们的学习是“国家多种渠道让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学业进修,但毕竟都是零碎的、杂乱的而又缺乏系统性的。更为值得注意的,就是相当一部分的中师生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领导阶层,他们的视野宽度、学识深度,以及他们对待问题、为人处世的态度,几乎都制约和影响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文章还举例说,有一个先到中学而后又到大学任教的教师曾对我说:真没有想到那些中学的校长居然是那样的素质,教育教学知识几乎为零不说,还官态十足,动辄“喝酒看工作”,似乎教育都是喝酒喝出来的。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了,他们还停留在上世纪末的那个年代,真是土鳖得要命。唉,后来我才知道,中等师范毕业,那个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太不幸了!
文章认为,由于当时的风生水起、寄予厚望,不少的中师生一直停留在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而从未醒来,跟不上时代节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 对于那些当老师的人,”你千万不要和教历史的谈中国或世界历史,也不要和教语文的谈文学写作,更不要和教地理的谈各地变迁、风景名胜。否则,你就会视为小人异物、变得不可理喻。他们不是不知、不会、不懂,而是真的不知、不会、不懂。“三点一线”的工作生活路径、“四角天空”的日常环境、“不分昼夜”的往复循环、“难得一闲”的不愿阅读,他们哪里来的系统、深邃和全面?“
文章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我不敢说,现今时代“中师生”还像当年那样备受娇宠,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也不敢说,现今时代“中师生”还停留在当年的那个层面,给教育发展和学生进步带来了阻碍。我只是知道,“中师生”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曾经是“天使”、现今是“幽灵”。
连续研读几遍李吉明老师的这篇文章,夜已深,笔者依然难以理解这篇文章中关于“天使”和“幽灵”的意指。查询有关资料,笔者得到这两个词的释义:
何谓““天使”?英文Angel,中文音译安琪儿,意译天仙,本义指上帝的使者,来自天上的使者。 天使由轻如空气的物质组成,从而使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幻化成各种最适合的物质形体。
何谓“幽灵”?亦泛指鬼神。 谓人死后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通常指死者的幻影出现在与其有关的人的面前的一种现象。
本身,一代中师生的人生处境已是一个悲剧,而今天,这位全国优秀教师李吉明老师的文章《中师生,现代教育史上的“天使”和“幽灵”!》竟然用冰冷的超强理智笔调认为,这一批为中国基础教育奉献了人生、青春与未来的中师生,竟然”给中国教育发展带了来不少的羁绊“,现今已是“幽灵”。
这就是一篇肆意抹黑中师生的文章。
首先,作者以片面和个例来概括整体群体。笔者也知道在当年的中师生群体中,有一些学生的资格来路存在问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的不爱学习,表现差强人意。但是,那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中师生的全体优秀瑕不掩玉。
其次,作者通过个别的场境和个别人物的表现非议中师生工作后的成绩,没有现实的意义。参加工作之后,大家的工作热情高,能力强,广泛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不能因为个别领导的表现,殃及整个中师生群体的出色劳动。有多少中师生通过自身努力走出来,又有多少中师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显著的成绩。
再次,中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社会公认,有目共睹。他们燃烧自己,坚守在一线,工作的繁忙,平台的狭小,影响了他们的进步与提高,这是制度的问题,是天生的缺陷,是一个群体的悲哀,而不是一个群体的过错。
所以,认为中师生曾经是天使,工作后成为“幽灵”的观点是大错特错,与事实背离,不能让人接受的错误观点。
对于中师生曾经的光亮,在谢新茂老师的文章《初中毕业上中师:教育之大幸与个人之不幸》和周碧华老师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中,认为他们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成了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这让他们的人生之路,充满了悲情的色彩。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两位师长,在他们文章的最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敬礼,一代中师生!
一代中师生成为悲情的一代,落寞在广大乡村的三尺讲台,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大半个天空!
一代中师生,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一代中师生,永远是中国教育的“天使”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