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三年级以前,我对英语这门课只是略有耳闻。
虽然父亲也曾用粉笔在我家的红砖墙上写了字母表让我背,但是英语具体是什么,我仍旧一窍不通。
01
开学第一天,坐在三年级的教室里,看着锃亮的新书一本本发下来,同学们都很高兴,我们照例仔仔细细地检查着每一本书,以防止书中有破损或者缺页的情况。
我简单翻了翻英语课本,只觉得那些拼音字母拼在一起好奇怪,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学怎么念。
02
下午,我迎来了人生中第一节英语课。
上课之前,教室里仍是乱糟糟的。新学期伊始,同学们似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对于这一现象,老师们是这样总结的:“同学们一个假期不见,想得慌。”
完全不知道英语书上的内容怎么念,我只能干坐着,等待英语老师的到来。
这时,同桌阿静开始一遍又一遍大声地读起书来:
"Hello,Tom! Hello,Eve…"
我觉得很惊讶,很羡慕,她好厉害呀!我问她:“阿静,你会读英语啊?!”
阿静说:“这篇课文我哥哥姐姐都学过,是他们教我读的。这些英语课文我们以后都要背会的,你也快些背吧!”
听她读得自信而流利,我在无比羡慕的同时也很焦急:有哥哥姐姐真好,还能提前学习英语;这么多篇课文都要背会,想想都觉得好难啊,我连读都还不会呢!
很多年过去了,那些年的英语课本早就不知道遗失到哪里去了,但我依旧十分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天阿静坐在我旁边脆生生地读第一篇课文时的样子,大胆而自信,中气十足。
"Hello,Tom! Hello,Eve…"
03
上课了,老师让我们把书翻到最后几页的单词表,先从单词学起。
我想,当时我们接触的第一个单词应该就是“Hello”了,不然就是“Hi”。
因为直到现在,我的脑海中还时常回荡起这样的声音:
“Hello——H-e-l-l-o——Hello——你好;Hi——H-i——Hi——你好……”
04
学了英语之后,小学生们似乎觉得很新鲜,也有些小得意。
因为大家日常交流都开始用“Hi”“Hello”“Sorry”“Thank you”等简单的口语。新学会了“Thanks”,很多同学也要第一时间应用到日常交流里。
后来,这些基础的英语词汇,又衍生出了“哈喽”“三克油”“因吹斯汀”“艾瑞巴蒂”等网络新词,反馈在校园中,又是一阵风潮。
05
在对待用英语交流这件事上,我是异常顽固的守旧派,我向来不喜欢用英语与朋友聊天。
身处别人都说“嗨喽”和“拜拜”的大环境中,我在与朋友聊天时,总觉得说“你好”和“再见”太过严肃以至于显得有些生分。但是我又一点也不想用这些英语词汇,我觉得说出“嗨喽”和“拜拜”别扭极了。
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我甚至刻意避免与人打招呼或者道别。
与朋友挥手告别或者通电话时,朋友说一句“拜拜”,我只认真地点头回复一声“嗯”,或者小声地回一句“再见”,声音小到我都不敢确定朋友到底有没有听到。
我觉得这样是很不礼貌的做法,听起来,好像态度不冷不热的。但是,顽固又倔强的性子让我不能容忍自己用英语与人交流。
06
后来,这些外来词汇越来越口语化,逐渐成了人们的习惯用语。
我渐渐发现,能用到“你好”“再见”这些正式词语的场合好像很少,相反,朋友之间口语化的“哈喽”和“拜拜”让人感到很是亲切。有时候,耳边响起“哈喽”与“拜拜”,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某位朋友的笑脸来。
我开始不那么排斥这些词汇了。
上了大学之后,素来守旧的我终于没能拗过时代浪潮下涌来的英语,对这些新词缴械投降。
“Hello”也好,“哈喽”也好,这些词汇早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变成我们社交语言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会想,哈罗单车的成功会不会也有一点感情牌的成分在里面,每次扫车,那一声“Hello——哈罗单车”,给人很原始的亲昵感。
算一下时间,从三年级到高三毕业,我与这些英语词汇竟暗暗斗争了有十年之久。
07
近几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接连涌现,国风歌曲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文化自信的崛起让国人更多地感受到汉语集委婉含蓄与恢宏大气于一身的美,甚至在海外,也有很多人热衷于学习汉语。
一句“你好”、“谢谢”或者“再见”,就能让人脑补出一位颔首微笑、与人友好握手的国之代表,又或者是一位西装革履、温文儒雅的翩翩公子。
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中国话里自有中国人不卑不亢的儒雅气质,也无时无刻不让人联想到令人如痴如醉的中国意境。
“大漠孤烟”“小桥流水”,这是我们的地域风情;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这是我们的四时风物;
“自强不息”“天道酬勤”,这是我们的精神信仰。
“告辞”“再会”“珍重”,这是侠义豪迈的江湖作别,只愿“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幸会”“久仰”“谬赞”,这是文人墨客的各领风骚,只愿一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你好”“谢谢”“再见”,这是社交场上的谦逊礼让,只愿你来我往、有商有量、共同成长。
08
现在,与朋友挥手告别或者挂断电话时,我能自信地说“再见”,也能很自然地说“拜拜”。
不过,熟人之间的打招呼用语,我觉得还是“哈喽”更亲切,更合适。
守旧与纳新,本就是可以共存的,我们要做的,只是把握好其中的度,理性对待外来之物。
所以,我纠结了十年的事情,究竟是在纠结些什么呢?不过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罢了。
好了,不较这个真儿了,过于较真儿总好像显得神经兮兮的,让不拘小节的人觉得太矫情。
以上就是提起三年级,我能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我开始学习接受一种新事物——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