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问题一直是许多家长的一个“心病”,有时家长们总是会头疼,明明同样是坐在一个教室里学习,做着一样的作业,为什么自家孩子总是比别人“差了一截”呢?
案例分析:
家里有个侄儿今年已经初三了,由于中考将近,孩子的作业任务特别的多,光是语文作业每天就要做半天。由于语文是侄儿的短板,每次做阅读要花上好长时间,可最后又偏偏看不到什么练习效果。
有一次我特地考了考他:“你刚刚做的那篇文章讲了什么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要那样做啊?”结果他在复述过程中支支吾吾,连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讲述不完整,更不要说高效地做阅读题了。
其实很多孩子也是这样,很多题目不会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够聪明,而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边做边忘”,如果连内容都记不住,自然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去记忆并理解。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脑科学冷知识: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可不是因为孩子不聪明,而是因为受到了记忆力差的影响。
记忆力分为哪几种类型?
第一种: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就是指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记忆并迅速利用的一种记忆方式,这也是很多孩子在背单词时采用的记忆方法。当老师开始听写单词前,孩子利用十几分钟到二十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单词,但是并未形成深刻记忆。
瞬时记忆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帮助孩子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正确率,但是对于长期的知识积累并没有帮助,如果孩子没有复习巩固,很容易就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种: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指的是孩子在大考之前的“突击”,就是利用一到两个礼拜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大概的浏览和再记忆、这种记忆方式和瞬时记忆不同的是,它对于知识进行了简单的理解,但是还不足以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孩子如果只是利用短期记忆来复习的话,很容易在大考过后就忘记自己学习了什么。
第三种: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是指不断通过理解、复习、巩固将原来课本或是课外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长期记忆能够将外界的信息内化到一个人的潜意识里,从而在使用知识时可以十分迅速地进行辨别、判断。
从以上三种记忆方式相信各位家长们就能够看出,长期记忆是对知识的最大化利用,要想孩子加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应该尽量少地使用瞬时记忆。
为什么说记忆方式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关联?
记忆方法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影响在于,孩子们如果读完文章不能够像长期记忆一样将知识内化,通过自己的理解再一次回顾文章内容,那孩子在写题目时就很容易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如果连阅读完的东西都不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说明孩子在“死记忆”,而非理解文章,才会导致语文“阅读理解差”的假象。并没有笨孩子,只有不擅长记忆的孩子。
身为家长,如何改变和优化孩子的记忆方式呢?
首先,让孩子改掉瞬时记忆的习惯
瞬时记忆虽然能够带来即时的效果,但是不能够起到长期作用,家长应该每天督促孩子复习一部分的知识,每天的复习量不要过多,但一定要让孩子把知识真正地消化并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
其次,建立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需要通过不断地刺激大脑来实现,因此家长们可以多向孩子提问,例如当孩子回家后问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或是睡前让孩子给自己分享一些课堂上的有趣的话题,这样可以刺激孩子大脑反复记忆一天内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深刻记忆。
最后,培养孩子阅读文字的习惯
有些孩子之所以记忆差,是因为对于文字不够敏感,也是日常缺乏阅读的表现,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多读读课外书,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量,让孩子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语感”,有利于记忆的锻炼。
结语:
孩子阅读能力差并不是因为孩子笨,而是因为孩子的记忆潜能没有被完全开发,家长应该对给孩子锻炼记忆力的机会,尽量多培养孩子长期记忆的习惯,让孩子学着说故事,有利于孩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加强了孩子的语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