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毕业,他希望分到镇上学校,能多认识些人,娶个条件好的媳妇

原题:那年,那月……有一种学历叫中师

作者:社旗县赊店中心校王平

1989年9月,那是一个中等师范学校报到的日子,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匆匆带着行礼,一脸懵懂一脸喜悦,农村户口转为商品粮,以中招考试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来到了唐河师范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新生报到后,见到的全是稚嫩的笑脸,聪慧的同龄人,一群活泼且智商高的人群,年龄最小的仅十五岁。在初中阶段学习一直拨尖的他,虽然还是努力学习,但是与更加优秀的同学们相比,成绩却泯然众人也。

现在才知道,当时国家为解决乡村学校紧缺教师,从初中优秀毕业生中选拨部分学生上中师,是短平快项目,是国家战略,让最优秀的人从事教育事业。从教育角度来说,是老百姓之大幸事;从中师生个人来说,中师毕业时,本应该坐在大学教室的十八九岁青年人,自己也才刚刚成人,却大部分被国家直接分配,奔赴到了偏僻的乡村,从事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工作,也可能是人生之大不幸。

入校后,开始了三年紧张的师范学校学习,语数化理体音美全部开设,早晚自习照常,早操正常,和重点高中作息时间一样,另加三笔字(粉笔、毛笔、硬笔)开设,教室上方标语为"学深为师,品正为范“,老师们近似苛刻的要求,影响和教育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素质全能教育。回想起全是对老师满满的感激之情。

毕业前,校门口西边出现了"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标语,当时在想,自己具备了吗?

在毕业当年等待分配工作的暑假里,不断传来当年上高中的初中同学考上大城市本科和专科大学的好消息,在真诚祝福的同时,自己悄悄躲在家里,为自己的未来一声叹息。默默地在想,保佑自己能分到镇上学校教书吧,那样认识的人会多些,可能会容易娶个条件更好一点的媳妇吧。

由于镇里初中缺乏师资,被分到了镇里一所初中任初三教师,又回到了上初中时的母校工作,可是身份变了。

上班后第一节课,望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学生眼睛,中师生被震撼了,当时的初中毕业班学生,实际上比他也只小三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他暗下决心,一定恪尽职守,努力教书育人,让知识改变学生的命运,让这群可爱的学生走出黄土地,走出农村,让学生们的人生尽可能地辉煌。工作中,经常备课到深夜十一二点钟,白天精神抖擞走进课堂,以阳光和正能量的形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吃住在校,以校为家。

一年的辛苦付出,终于传来了中招考试结果的好消息,大部分学生考上了县城高中和中专中师。内心纵有万般不舍,但内心还是在默默地祈祷,亲爱的学生们,尽量都别回来了,去更广阔的天地舞台翱翔与拼搏吧。

在工作之余,又通过参加自学考试大专和函授本科学习,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文凭。而立之年取得本科文凭,也算是对当年没有进过大学校园学习的复杂情愫的一种宽慰吧。

以后又转移数个教育工作岗位,面对家长对教育的高标准期盼与基层乡村教育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每个岗位都在尽职尽责,全力为教育增砖添瓦。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在心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同时为自己充实人生。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人已到中年,从事教育工作也多年了,但献身教育的理想没有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将继续做为一个中师毕业生的终身追求与实践。

据了解,大致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大约十六年左右时间,全国约有400多万中师毕业生,其中的大部分人,现还在从事着乡村教育工作,仍是义务教育学校的骨干,有的还担任校长、副校长,这群人曾默默地撑起了共和国乡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大厦,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脊梁。在大学生众多、学历泛滥的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社会不能忘记了这个群体。

致敬中师生!不忘中师生!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