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过年放假,笔者将BBC的那部著名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想必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一个制作组找到一群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阶级的孩子们,从他们的七岁开始,每隔七年去探访他们的人生,并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并不意外的是,不同阶级的孩子们在七岁的时候就显现出了较大的不同,而随着他们的年岁增长,阶级依旧森严,底层阶级的孩子依旧处于底层阶级,中产的归中产,上流的归上流,他们所有人似乎都按照设定的轨迹在一步步前行。
正如七岁的John说他会去克里特预备小学,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和剑桥一样,后来的他也的的确确是按照这个轨迹前行,尽管我们无法否认这其中也有他的无数个苦读的夜晚,但他的起点也确确实实成为他能够按照这个轨迹前行的基石。那么如此看来,导演一开始所想要证实阶层存在的目的也达到了,出身大概率决定了人生,所谓命运,半点不由人。
但事情总有例外,人生总有惊喜,自由和自律也确实能够改变人生。片中生于乡村,被期望于成为一个农场主的尼古拉斯则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考上了牛津的物理系,而后远赴美国,成为了大学教授,成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跨越阶层的道路
如此看来,中西方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我们始终相信通过获取知识,能够突破自身的阶层,打破阶级壁垒,从而改变自身命运。而在当今的中国,如果我们将中彩票和拆迁等小概率时间抛去不谈的话,更是如此。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的近三十年来,我们所见到的常见现象是,普通家庭的,或者说贫穷家庭的孩子通过埋头苦读的方式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然后毕业后到达一个一线或者二线城市工作,买房,成家。慢慢地稳定下来,再通过财富的积累实现从底层阶级到中产的跨越。或许再通过几代人的积累之后,可以实现从中产到上流阶层的跨越,但一次从低到高的跨越其实是少之又少的奇迹现象,或是通过创业,或是通过站在时代的风口之上。
但如果我们将这些少之又少的事情抛去不谈,讨论更加常规的事件之中,不难发现,这一切的起始和核心在于,接受教育和迈过高考那一道坎。
然而,如果在最为平等的基础教育阶段上就存在着智力因素以外所产生的巨大差距之后,在中考与高考这样竞争激烈的考试之中,底层家庭学生的阶级上升之路就会被逐步封闭,只从上面透下来一丝朦胧的光。
智力因素以外所产生的巨大差距从何而来?内卷,教育的内卷!什么叫做内卷?当电影院里的第一排人站起来之后,后面所有人都得站起来,不然你就看不到任何内容。
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如今的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当中,此类情况绝不少见,尤其是在存在着明显的学校分层的情况的城市,好的小学意味着好的初中,好的初中意味着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就意味着你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好的大学。那么高考的竞争,其实从小学就开始了。就像诸多的家长在争抢学区房一样,诸多的学生也在小学就展开了头破血流的厮杀。
根据2019年腾讯的00后研究报告显示,小学阶段,63.7%的学生在近半年内上过补习班,一线城市的占比为57.6%,相比四线及以下高了18%。在一线城市,00后学生上校外学科辅导班的个数平均为2.1,而在家庭背景方面,低收入家庭的辅导班平均数为2,高收入家庭的辅导班平均数为3.3。在付费的均值上,一线城市的线下辅导费用达到了8094元,线上也达到了1048元。
这些家长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去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呢?同样是来自腾讯00后调查报告的数据
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和孩子自己上辅导班的原因是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家长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没有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而现在学校里老师基本一天一课,如果不拿出时间来给孩子辅导,孩子基本上是不可能跟上的,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习都是要靠家长,而非学校。
“充实”的课外时间
家在浙江宁波的C女士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因为自己在家辅导的缘故没有报任何辅导班,但她也坦言道:“三年级之后肯定要报辅导班了,年级高了之后我们自己辅导不了,我们的教学思维跟现在的教学方式相差太大了。“她还告诉笔者,班上44个学生,只有三个没有报班,之所以这么大范围的报班,是因为现在老师都要求孩子在家先掌握下学期的所有课程内容,现在的寒暑假作业都不是做的这学期的,而是下学期的,在学校里,老师基本一天一课,速度很快,如果不提前学的话是跟不上的。而当一些孩子还在按部就班跟老师学的时候,个别孩子高年级的书都已经学完了。
“其实我们家小孩还算好的,也就报了几个兴趣班。”C女士笑着说“之前在跆拳道班上遇到个家长,她家儿子周六周日两天都是满的,总共6-7门课程,周五晚上跆拳道,周六上午开始英语、数学、语文、编程,然后还要画画,写字,下棋,篮球之类的。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晚上回来抽时间做。我估计了一下,这样的辅导班一年下来大概5-10万吧,看在哪里报了。“
看不见的鸿沟
《教育行业:在线K12课外辅导行业专题,疫情助推下的加速跑,竞争加速下的获客战》
当一个低收入家庭在咬牙给自己的孩子报了两个辅导班以补弱的时候,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却足足有6到7个补习班,当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普通小学老师的集体教学之时,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是辅导班中985学历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辅导老师的耐心一对一教学。在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花费之下,两个家庭的孩子的知识获取差距也在逐渐的拉大。
就像新闻学上所说的“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样的差距,最终就会非常明显地体现在考试成绩之上,尤其是在升学考试之时,毕竟,一所好的学校每年的招生名额是有限的,而如何去在竞争中位居前列,进入到那严苛的分数线之上,则成了各大补习班的招生噱头。
线上教育的迅速发展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2020年的K12辅导班的发展,会惊讶地发现在疫情,停学,经济下行等多重压力之下,K12教育加速了线上教育的渗透和发展。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K12 在线教育渗透率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背景下迎来急速的提升,其后,随着线下逐步复工复学而有所回落。疫情促使人们认识和接受在线课堂,也让传统线下机构不得不面对线上转型。在线教育渗透率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
同时,在政策的“鼓励和规范”两大风向的支持之下,K12线上教育在正规的道路上安全而规范的发展,又因为其赛道覆盖对象范围广,市场需求强烈,颇受资本青睐。2020 年 K12 赛道投融资事件达 27 起,仅为去年融资数量的一半多,但整体金额超过 500 亿人民币。头部效应显著,大部分资金涌向头部两家企业。线上仍然是主要投融资集中地,占比过半。疫情下 K12 机构纷纷转型线上,进一步推动了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也提升了资本的关注度。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国家人才选拔和分流的功能,对于 K12 阶段的学生而言,升学竞争压力长期存在,围绕升学的教育成为了家庭刚需。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造成了不同地区课外辅导培训市场渗透率的差异。渗透率高的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也意味着支付能力越强。从各大教培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区域布局,我们发现一线城市的课外辅导渗透率与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城市的差别比较明显。
在一线城市中课外辅导率的逐年上升和课外辅导市场的日渐广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一线城市教育的竞争之激烈,课外辅导机构所存在的土壤,就是当前中小学生所长期存在的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当教育的内卷开始,它们所扎根的这片土壤也会逐步扩大,成为最为肥沃的一片黑土地。
被浪潮裹挟着向前
我们试想,两个智商一样的孩子,一样的努力读书,但是乙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在小学一年级入学之时,他就已经学会了一年级所有的知识,而甲则是因为家庭原因一个补习班都没参加,那么甲在一年级的考试中能竞争得过乙吗?或许一年级的知识足够简单,甲乙的差距不大,一个100,一个98分,但五年级六年级呢?初中呢?高中呢?如果是一个提前学会了高中知识的同龄人跟你竞争中考,你有信心比得过他吗?或许甲足够天赋异禀,能够在老师默认所有人都学过,补过课而快速过课赶进度的情况下跟上进度,学到考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但这世间,又有几个甲呢?大多数人不过是普通人罢了。
这样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不想这种差距拉大该怎么办?你也必须去参加补习班,那你如果是想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呢?你就必须比同龄人参加更多的补习班,学更多的知识。反反复复,内卷也由此而来。
那么,我们应该去责怪在学校中的老师吗?该说老师们并不尽心尽力吗?不,并不能。当如今网络上诸多家长愤怒于老师“啥事都不干“,“作业都要交给家长批改”之时,却忽略了一道又一道的“学生减负令”和诸多的素质教育要求,同时,老师们也在诸多来自领导的行政要求和各类活动中忙的焦头烂额。非不愿,实不能也。
是否有方法去解决如此的问题,重开大门呢?很可惜,没有。当内卷开始之后,除非所有人同时收手,是不可能停下来的,内卷就像一个巨大的浪潮,逼迫着所有人向前,当你停下来之时,就是从浪头下落下来跌入茫茫大海看着前方的人不断向前之时。而且即便真的存在能够让所有人在明面上都停下来,但真的会有人能够忍住自家孩子比别人强的诱惑吗?只不过是暗潮汹涌罢了。
或者逃离一线城市,就像逃离北上广一样。回到二三线城市,回归普通的竞争模式当中,等待下轮浪潮的袭来,或者自己在二三线城市成为新一轮浪潮的引潮人。
或者,付出几倍于以往的努力,吃几倍于以往的苦。将考试范围内的知识彻彻底底牢记于心,没有一丝懈怠。就像是大家都在摸黑洗衣服,有的人手洗,有的人能用洗衣机。在灯亮之前,手洗的人如果能够反反复复多洗几遍将衣服的角角落落都擦拭干净,也未尝比不过洗衣机。毕竟,大家洗的都是同样一件白衬衫。
尾声
我们信奉了几千年的知识改变命运,但其实在科举时期学子们就已经不同了,有的人读不起书,有的人寒窗苦读,有的人锦衣玉食有专门的夫子,自古至今,大抵如此,我们谋求的,大概也只是相对的公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