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却不懂珍惜?压线进校被调剂,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每年高考过后,都有不少孩子压线被大学录取,并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而心生怨怼。这时候,有人会说:有个学上就不错啦。更何况还没有浪费分数。人应该知足,不要“得到却不懂珍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叫“做得到却不懂珍惜“。一来,你得到的并不是一开始你想要的;二来,把这种情况称为“愿赌服输”,可能更贴切一些。

一、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

什么叫“得到却不懂珍惜”?这七个字的意思是,你特别想得到某一样东西。但是你得到它之后,便失去了那种征服的欲望,不满足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渐渐失去了对这样东西的热情。

在你填报志愿的时候,你想要的并不是压线进入一所大学,并被调剂到自己不想要的专业。你想要的是既能压线进大学,又被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吗?可以说,最终的录取结果与你最想要的结果之间,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这是事实。我们绝大多数人得不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现实。填报志愿的结果,既能不浪费分数进学校,又能被录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但却是极少数。

想要自己喜欢的专业,又不想浪费分数,还要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上学,这不就落入到“既要、又要、还要”的陷阱了吗?买彩票的人很多,中彩票的人很少。天上不是不掉馅饼,但掉到你头上的概率很低。想要很有钱,想要家庭幸福,想要孩子有出息,想让老人长命百岁,想让自己身体健康,样样都想要,谁又如此幸运能全部得到呢?

二、不如叫“愿赌不服输”

买彩票之前,没有人能确定自己可以中大奖,但你既然花钱买了,就得接受不中奖的结果。这本质上就是“愿赌服输”,因为你花钱买的并不是中奖的结果,而是一种中奖的可能。

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你采用的是传统的“冲、稳、保”方式,那你就有可能落入“压线进学校,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专业”的窘境。

什么是“冲、稳、保”呢?就是你先选择几所你的分数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大学,放在志愿表前面,去“冲”(进入这类大学,你的分数不会有什么优势,被调剂的可能性很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然后选择几所往年录取情况跟你的排名相当或略低,被录取把握比较大的学校,去“稳”(进入这样的大学,你的分数相对比较有优势,被调剂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最后再选择几所往年录取成绩远低于你高考分数的大学,放在最后,去“保”(进入这样的大学,你的分数优势比较大,被调剂的可能性极低)。

既然你选了“冲”,那就是选择了“赌一次机会”,“赢”的概率不高,你应该很清楚。所以我说,比起“得到却不懂珍惜”,把这种情况叫做“愿赌不服输”更加贴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怎么做才能“不输”

不想“输”,你就不要“赌”,想“戒赌”,一是从外部渠道入手,阻绝你去“赌”的可能;二是从内部欲望入手,断绝你“想赌”的欲望。把这个逻辑应用到志愿填报当中,外部渠道就是“放弃乱冲”,内部欲望就是“认清自我”。

什么是“放弃乱冲”呢,我刚才说过,你选了“冲”那就是在“赌”,不想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你完全可以放弃“冲”,或者选那种“怎么冲都不会出错”的学校。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放弃冲”很容易理解,咱们说说哪种学校“怎么冲都不会出错”。如果学校在你所在的省份招生的所有专业中,没有你特别不喜欢的,或者你不喜欢的非常少,这所学校就是“怎么冲都不会出错”的。

什么是“认清自我”呢?多数孩子之所以在录取结果出来之后会后悔,原因就在于自己不愿思考或者懒得思考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你想到哪些城市去上学?你喜欢的大学是什么样的?你偏爱哪些专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填报之前,父母最好跟孩子一起去认真思考和探索。如果觉得范围太广,找不到答案,那就用排除法来进行选择。找到自己最不喜欢的地域、大学和城市,来尝试缩小选择的范围。

总之,压线进学校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这不是“得到却不懂珍惜”,这是“愿赌不服输”。不想得到这种结果,那就“放弃乱冲,认清自我”,这就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以终为始”。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愿赌不服输”的例子?你怎么看待这种“愿赌不服输”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历尽十年考察千所大学,我是“大学活地图”缪登峰,期待你的关注、评论和转发。

标签: 大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