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家梅贻琦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体会

学习教育家梅贻琦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体会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名言,良好的教育为社会的前进,造就着浩浩荡荡的生力军。

蔡元培主张教育:“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用白话文解读就是,学校主张“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形成智慧与智慧之间碰撞的局面”。在这样的氛围下,中国共产党现代革命的火花从北京大学点燃。

清华校长梅贻琦说:“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梅校长和蔡校长的教育思想都强调了“教育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学习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什么,的确,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任重”就是教师担负着为创建良好社会“育人”的重担。“道远”就是“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文化的,能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能以为社会服务为人生目标的普通劳动者”的庞大的队伍,需要全体教师队伍的努力。

作为教师如何在“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下,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深思的,对照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做好教学工作的确不单纯是“知识教育的问题”。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前进”。

1)明确教育的真谛是“唤起新的善于思考的大脑”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意识认为,只要灌输知识,学生有争强好胜的信念,能把书读好,考试成绩优秀,就会成为人才,成为智慧者。其实这是对教育真谛停留在直观层面上的认识。

智慧与知识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有人往往不加区分,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其实智慧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别人思考和总结的结晶,对自己来说只能是形成智慧的铺垫,如果“好读书,不能勤于思”,知识并不能转化为智慧,就是能“学勤于思”,能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理解,也可能受制于“思维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形不成智慧。毛主席曾说:“兵书人人会读,但打起仗来,却有胜负之分”。这句话彰显出智慧与知识的关系。

既然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只是“形成智慧的铺垫”,那末,形成“从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就必须完成“在铺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显然,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唤起新的善于思考的大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日本的中村修二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可见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首位。

2)在教学中探索“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启发式教学”,允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理解,对课外作业给出不同的答案或错误的答案,只有允许经过思考后形成的错误答案出现在作业本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与研讨风气才会形成。否则就只能养成学生查找“标准答案”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否定”,这也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为使“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模式”成为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也需要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锻炼体会。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探索“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经验,逐渐推广。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952年,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題为«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文章,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 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警告说,依据直接用途过早地把知识专门化,将“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另外,爱因斯坦也谈到“減負”问題。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须营造相对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只能加重青年人的負担,大大危害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肤浅。

爱因斯坦还说: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毛主席说过:“减负问题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祖国未来的大事”。

鉴於受教育者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因此,要实践蔡元培先生的教诲:“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就是“须营造相对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校成为受教育者思考研究学问的和谐场所。

4)教育领域大环境的深化改革问题

“社会性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混合经济体制给社会秩序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教育领域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干扰,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对教育领域的干扰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是否是一道艰深命题,显然不是一道艰深命题,如果没弄清楚“智慧与知识”的差别,被现存的社会上流行的教育理念所困扰,钱学森之问就是一道无解的题,如果反复地学习并思考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就可以茅塞顿开,就会认可“减负”问题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就会为解决"钱学森之问"迈出第一步,而后再在育人的问题上下功夫,再在市场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意识撤离学校领域上下功夫,校园就会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乐园,学生与教师的笑脸将会重返校园,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氛围也会形成。

学习教育家梅贻琦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确感到,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是光荣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参考文章:智慧与知识 链接是,https://kdocs.cn/l/so9HXIMeRLQy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