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合肥工业大学七位院长相继被其他高校“挖走”的消息引起广泛热议。
根据统计,短短一年,这所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有7个院长被挖走:
1、原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青何怡刚,被武汉大学挖走;
2、土木与水利学院院长,长江学者任伟新,被深圳大学挖走;
3、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谢康,被枣庄学院挖走;
4、生物与食品学院院长,国家杰青刘永胜,被安徽农业大学挖走;
5、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杰青徐常胜,被天津理工大学挖走;
6、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杰青陈斌,被南方科技大学挖走;
7、仪器学院院长,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于连栋,被中国石油大学挖走。
据媒体报道,这是继去年合肥当地某一国家级科研院所出现人才集体出走之后,再一次出现这种人才流失的现象。
七位高水平的院长相继出走,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忧?为什么成为其他学校挖角的对象?透露着什么信号呢?
第一,经济待遇仍然是人才流动的决定因素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高校发展都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待遇给不出沿海地区的情况下,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我所在的大学,曾经有一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在学校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各方面条件都配备很足。
研究生招生指标,科研用房,科研助理,薪资待遇等基本上按照学校同类人才的水平给予了。
但是,在工作几年之后,他依然选择离开,而且是带着团队一起离开,造成学校现在这个学科发展水平明显下降,学科梯队人才青黄不接。
从合肥工业大学出走的这7名院长的情况来看,他们无疑都是学校的翘楚和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青是今后院士的重要候选人之一,长江学者是仅次于院士的人才称号,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也是响当当的国字号人才。
这样的人才流失不可谓不痛心,有可能会造成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困难的现象。
从这些院长流失的去向来看,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有5位,其中深圳2位、山东2位、天津1位。
这些流入的学校,除了中国石油大学以外,其余都是双非院校,甚至还有枣庄学院这样的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
实在是令人诧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为了科研事业,因为相比于枣庄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的科研条件肯定是比较好的。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待遇因素显然在这里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所在的大学,虽然与合肥工业大学也同样属于部属高校,但我们是中央直管高校,在排名上也要比合肥工业大学要高。
据我所知,一年下来,我们一个二级学院院长的收入水平,包括工资、绩效、奖金等所有收入在内,总收入大约还不到40万元。
一般的教授,如果没有科研课题的话,绩效这部分会比较少,总收入约30万元左右。我想合肥工业大学大致也差不多是这个收入水平吧。
按这个收入水平来计算的话,合肥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每平米已经达到了1.6万元以上的平均水平,辛苦一年下来,一套120平米左右的房子首付都不够。
反观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他们当地的中小学普通教师,在不当班主任、没有职称的情况下,收入水平都比大学的二级学院院长要高。
两者一对比,显而易见,经济因素是人才相继出走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学校治理效能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思维意识还不够开阔,大胆创新改革的意识仍然不强。
我所在的大学,连续多年喊着要实行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可是,学校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了,这个事情依然还是没有落地。
为什么不能落地?
说到底就是因为触动了固定利益集团,他们阻挠改革的力度比较大。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学校里面有很多人浮于事的人。按有的领导的话来说,学校大约只有20%的人在真正做事,却养活了其他80%的人。
领导的话虽然有些尖锐,但是并无不妥之处。人浮于事的现象,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企事业单位,都广泛存在。这些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关系户”,之所以改革推不动就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级学院院长作为学院治理的第一人,也是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着办院治学的核心任务。他们既是行政上的负责人,更多教学、科研方面的领头人。
当学校的治理效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时,一些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他们或许会影响二级学院的具体执行工作,可能会使得基层工作很难开展。
久而久之,这种治理效能方面的因素影响,还会使得学校的选人用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可能会出现各种“小团体”,勾心斗角的现象、互相拆台的现象也会随之而来。
这样会使得这些高层次人才无计可施,既无法改变现状,又很难维系工作的顺利开展,那就只好出走了。
反过来,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学校的治理效果很高,而且工作效率又很高,那出走的可能性又有多高呢?
因此,学校治理效能因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
第三,高校之间人才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中西部地区高校面临重大挑战
我相信,合肥工业大学7位院长相继出走绝不会是个例,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学校,会出现这个现象。
因为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了,谁能拥有人才,谁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抢占先机,否则就只会越来越落后于人。
中西部地区高校与沿海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无法在经济待遇上相抗衡。
沿海地区高校可能开出百万、千万的科研启动基金,给出几十上百万的安家费,解决子女及配偶问题。
虽然中西部地区高校也能给出不小的待遇,但是无论金额数量,还是安排质量上,都难以与沿海地区所相提并论。
原来我们常说,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环境留人。
在原来那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是可行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时代,试问又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才看重你的事业、感情呢?
没有待遇留人,一切都是白谈。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中西部地区高校就无计可施了,并非意味着在这场人才竞争之战中就败下阵来了。
能不能留人,能不能留下人才,能不能吸引人才,关键还是在于愿不愿意为人才服务。
我们给不出最好的待遇,那就给最好的服务。就像海底捞一样,你觉得它里面的东西好吃吗?比一般的火锅店又能好到哪里去了?还不就是服务好,以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而言,在人才竞争当中,最主要就是要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什么是人才服务?
我所理解的就是要用心服务,例如解决人才遇到的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个人职业发展、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设身处地去考虑人才的实际感受,在制度方面、人事改革方面、科研体制方面,给予人才较大的自主权限,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华。
吾心安处是吾家。只有让人才舒心,他们才会安心,这便是解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