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好,李焕英》时哭得稀里哗啦,回家之后,却连碗都不洗

春节到现在,火了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有多火?上演短短几个周,票房就突破42亿,感动了多少人,又看哭了多少人?

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羁绊,关于亲情,我们总有说不完的感动和流不完的泪。看完电影,我们总会引发各种思考,不同身份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妈妈发帖子问,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明明在电影院看《你好,李焕英》时,哭得感天动地的,但是回了家之后,让他刷碗他都不愿意,说他几句,他不但不听,竟然还顶嘴?

这位妈妈觉得很疑惑很不解,孩子看电影的时候,明明被电影里的母女之情感动不已,哭得稀里哗啦的。难道不是因为孩子体会到妈妈的不容易,体会到妈妈的爱,会懂事听话了吗?怎么回到家,还是老样子,甚至还顶嘴?

我相信跟这位妈妈有一样疑惑的父母不少,孩子明明被母爱感动,不是应该懂事了吗,不是应该成长了吗?不应该回去之后体谅妈妈的辛苦,好好学习,帮妈妈做家务吗?怎么回去之后一点改变没有?说他几句,他还很不高兴很不耐烦?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思维偏差,家长的想法跟孩子完全不一样,所以存在代沟,存在偏差,所以才需要交流,需要沟通。

你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沟通,你根本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你只会理所应当的觉得,孩子就应该是这么想的。

事实上,只要你看完电影跟孩子互动,一问,你就会发现,孩子确实被电影里的母爱感动,确实觉得母亲很伟大。但是孩子是被李焕英感动,不是被自己的妈妈感动。

孩子想的是,我也想有一个李焕英一样这么好的妈妈,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那么好,我就没有,然后哭得稀里哗啦。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谓的思维偏差,其实也是因为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了孩子身上,要求孩子看完电影能进行反思,应该像贾晓玲一样孝顺妈妈。而不会自我反思,觉得自己应该像李焕英一样包容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

不只是在这些事情上,在很多家长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其实都存在这种思维偏差。父母总会觉得和孩子沟通,就是我说一堆话,然后你听着照做。你当然也可以说自己的想法,但是你还是得听我的,这样就是沟通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想要的是平等的沟通,是希望爸爸妈妈也能够尊重自己的想法,也能够认真考虑自己的提议,能够顾及到自己的感受。

两者之间存在的偏差,就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父母讲了半天,以为自己跟孩子沟通了,可孩子压根没有听进去,父母越压着,孩子就越想要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可。

这种时候,比起想着怎么好好跟孩子沟通更有用的,其实是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反对他,不是不爱他,更不是不尊重他,爱,尊重和反对,这三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不对等的关系,很难做到平等的沟通。父母的人生阅历,技能,财富等等各方面,都比孩子强得多。

父母是强者,孩子是弱者,所以父母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所以,这也导致了父母孩子之间最大的问题:“我都是为你好……”、“我吃过的亏比你吃过的饭多,你应该听我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毫无保留的,小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

是什么让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思维偏差越来越大?让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真的只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叛逆了,觉得父母什么都不懂不想跟父母说吗?

完全不是,就像父母不会嫌弃自己爱着的孩子一样,孩子也不会嫌弃为自己付出一生的父母,没有哪个孩子会抗拒自己的父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不愿意沟通,是因为孩子越长大越发现,每次有事,你跟父母说,他们都不会理解,总是急着否定你的想法,你跟父母说,总是得不到你期待的反馈甚至还会被训斥,慢慢的,你就再也不说了。

对孩子来说,自始至终他的手都一直这么伸着,太久了,都得不到妈妈的拥抱,也是会觉得很累的,所以就慢慢缩回了手。

当孩子长大后,不是不想试着和父母沟通,当你说起小时候的委屈和伤害,想父母能安慰你一句,“都过去了,那时候没有想到你这么难过”。但父母听完你说的,他们完全不记得,只会觉得你怎么还记着。

对父母来说,他们觉得,你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咽下所有的委屈,压下所有的想法,你才是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所谓的思维偏差,沟通障碍,说到底,就是不会换位思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