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班热为何“高烧不退”?

“给你儿子报(辅导)班了吗?”

“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些辅导班我儿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了。”

“画画、书法、钢琴、舞蹈,哪个孩子不学呀?这还叫才艺吗?这都是必修课啊!”

“只要一到了周末,我、我媳妇、我爸、我妈、我岳父、我岳母,我们几个人凌晨3:30准时起床,为孩子准备上学用的东西。”

……

2021年农历牛年春晚,由金霏、陈曦表演的相声《如此家长》引发了家长广泛的共鸣,直呼“太真实了”。

之后,相声演员金霏以主创人员的身份谈及了创作初衷: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扑面而来,这成了好多家长心中最重要的问题。给孩子铺天盖地报各种补习班,家长花多少钱先放一边,一家人有时因为上课闹得“鸡犬不宁”。后来,发现这是当下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于是便有了创作这样一个节目的想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外辅导班成了孩子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这些课程孩子真的需要在课外补习吗?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此家长》这个相声里的有些内容虽然有点夸张,却很现实地反映了当下家长的教育焦虑。

辅导班成学生课余时间标配

“有空出去看一下,给茜茜再报个古筝班。”2月20日,孩子尚未开学,家住陕西省西安市的刘女士便已让自己进入了“开学”状态。

刘女士的女儿——茜茜,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目前,在学的课外辅导班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舞蹈。

当问及为何还要报古筝班时,刘女士表示,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孩子本身对古筝也有些兴趣,趁着小学课程没那么紧张,就让她先学着。

此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点零星爆发,校外培训机构随之取消了线下培训活动。然而,不少孩子的课外辅导班数量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减少。

据刘女士介绍,她早在元旦前后就开始为女儿挑选线上课程,而在她身边,为孩子报三四个课外辅导班的家长比比皆是。

李先生的儿子今年刚12岁,读小学六年级,由于李先生和妻子忙于生意,二人每年习惯性地早早为儿子制订好假期学习计划。

“寒假开始前一周,我便为儿子报了数学思维训练课程、线上一对一外教口语练习、英语阅读课程以及线下一对一的钢琴课。”李先生说。

张女士的女儿在一所知名中学读书,成绩属于中上水平,但她的寒暑假以及周末时间仍然排满了课外班。

“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只有在中考时进入全校前300名的学生,才有机会就读本所学校的高中部。”张女士认为,看女儿每天奔波于学校、培训班、家之间,虽然也很心疼,但为了能继续留在本部读高中,就不得不“加餐”。

《法治周末》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各种兴趣班、特长班和补习班已成为孩子课余时间的标配。

家长跟风、从众心理严重

孩子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这些课孩子真的需要补吗?

“其实我自己也不想上这么多课外班,自从进入初中,一年都没有几天的休息时间,但是我周围的同学都在学,我家人担心我不上课外班,和别的同学差距会越来越大。”张女士的女儿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真实的愿望,但抱着“为孩子好”“全面发展”的初衷,全家老小齐动员,非要让孩子学的比别人多、学别人不会的,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却不考虑孩子的负担重不重、能不能承受得起,最后的结果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进入初中一年多的时间,孩子的眼睛近视度数从200多度增加到目前的500多度,前段时间刚去医院重新配了眼镜。”张女士坦言,眼睛近视度数的加深,孩子一直没给家长说,这对孩子的学习肯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法治周末》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对于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其实不少家长也是有苦难言。“其实我们也不想报那么多辅导班,可是其他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自己孩子如果不上的话,会不会跟不上?”在送孩子上培训班的大军中,很大一部分家长其实就是跟风和从众,至于上培训班有没有用,他们并不是很清楚。

相声演员金霏在谈及创作初衷时也表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连家长都不知道学完以后能干什么用的补习班。例如:冥想班、量子波动速度班、全脑灵动开发班……这就应了那句话“孩子的钱好挣”,才会有这么多你想不到的补习班出现!

某小学负责人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辅导班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上学方式,孩子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是很有必要的,辅导班的报名需要一个度,否则会影响到上课甚至孩子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课外辅导班的报名应该因人而异,父母需要综合考虑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与孩子的意愿,几者统一后再做决定。

教育评价体制改革是核心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相声《如此家长》以诙谐幽默的方式道出了许多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无奈和焦虑的普遍心态。

家长教育子女为何会出现无奈与焦虑?熊丙奇分析说:“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由于整体的教育存在应试化、竞技化的倾向,因此,家长就有这种攀比的心态,希望让孩子报更多的班,进行提前学习、超前学习,以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培训机构一直在做焦虑营销,刺激家长焦虑的情绪,比如,今年的春晚,一边是讽刺家长给孩子疯狂报班的相声,一边是无处不在的在线教育广告,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当前家长为何会有严重的教育焦虑。”

其实,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长的教育焦虑也很清楚,并且也想极力解决。

在一个月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大力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对于作业管理,陈宝生也指出,要让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共同引导孩子自主完成、自我管理作业。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综合整治,但《法治周末》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这对于给“报班热”降温效果并不理想。

“即使孩子放学之后没有了学习任务,但以后的考试压力依旧存在,将要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大,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敢松懈,作为家长,仍然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刘女士坦言。

熊丙奇表示,要遏制家长盲目地报辅导班,就要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改变唯分数的评价体制。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是横向评价制度,不是纵向评价制度。所谓横向评价就是和别人比,而纵向评价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考虑的是个性发展。

目前,国家明确的教育评价方向是建立多元评价体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国家在文件里面多次谈多元评价体制,但是实际推行起来特别艰难,背后牵涉到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生态的建设,是全社会共同要做的事。家长的报班行为、学生的沉重学业负担,只是所有外部环境造成的一个综合结果的外在体现。”熊丙奇说。

因此,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除了国家层面要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减少学生(家长)对课外培训的需求,还必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能在高喊着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又渲染无所不在的升学竞争。

来源:法治周末(记者:马金顺)

来源:法制日报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