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喜欢懂事、听话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懂事背后所经历的心理历程。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刘菁晶走上天台,对台下的爸爸说:
爸爸,我知道你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关心我、陪我,我知道是因为我很懂事,你对我很放心,但是,我很讨厌这种懂事。
我才十三岁,我还是个孩子,希望你多关心关心我。
女孩的最后一句奋力呐喊,是喊给自己爸爸听的,也是喊给天下父母听的。
你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肯定是表现乖乖、听话顺从、不给父母添麻烦。
随着这个思路,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养手段呢?——那就是让孩子驯服、听话、表现合乎成年人期待。
那“好孩子”是怎么养成的?
是因为父母的过度管制、惩罚、奖励而造成的。
例如,大宝因为二宝的出生,经常无缘无故的闹脾气,
父母总是要求大宝听话、懂事,否则就是惩罚,要坚定地让她知道,她为何要承担这种“后果”。
惩罚只会让大宝认为父母在收回对她的爱,这会导致她更不开心,这会让她认定自己只有在乖乖听话时才会被爱。
这就好比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经济交易:你听话,我爱你,是有条件的。
比如奖金,表扬等等,通过奖励表扬等方式,来强化外在动机,弱化内在动机,孩子觉需要持续不断的外在奖励,才能体现其价值。
长久以往,导致孩子极度顺从,却会以孩子个性和自由的缺失为代价,变成应声虫。
或者激发孩子内心的愤怒,表面顺从背后使坏的“双重生活”。
这就是懂事孩子背后的心理历程。
宫崎骏有部特别有名的动画片《龙猫》,故事里的妈妈对爸爸说: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让人心疼。
针对懂事孩子的辛酸,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叫《无条件养育》的书。
书中,作者认为,有条件养育行为倾向于对孩子实施手段,以达到顺从的目的;而无条件养育则是围绕着如何与孩子并肩协作的主题,帮助孩子成长为品行端正的人,能做出良好的决定。
无条件养育要求父母,必须要放弃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情感勒索教养法。
比如,你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你懂事点,给你买飞机模型等等。
作者指出,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首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应该对孩子限制批评、远离威胁、禁止贿赂,帮助孩子对正在做的事情感兴趣。
例如,孩子做错事情,要不带评价描述问题,解释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提问引导其反思。
其次、给孩子选择权。
例如,孩子遇到疑惑和困难,要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选择愿意采取的办法,让孩子有自主权,从而产生自主感,而不是强迫孩子执行你的标准。
最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考虑,也要教会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关心别人。
例如,要孩子分享玩具给别的小朋友,但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要强迫,也许孩子正玩得开心,你终止他的玩兴,只会让他更不开心。
只有当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才会从对他们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可以敞开胸怀帮助他人。
自己没有得到满足就去关注别人是高尚的,但是是不现实的。
养育孩子的整个过程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想要做好的时候,但这仍然值得我们去努力!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无条件养育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