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到3月,很多省市学校已经开始放假了。就拿山东省某三线城市来说,昨天中午刚发通知,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一脸懵,太忽然了,27号之前就要放假。不得已,学校考试提前到明天也就是24号。然后直接放假。
我身边很多大班家长问我这个假期怎么帮助孩子们,怎么和他们一起学习,为小学做准备。意外的是,居然越来越多中班的家长也加入幼小衔接的焦虑。已经开始倒计时,在网上找各种学习材料,并且准备找幼小衔接的学校了。
还有一批妈妈和焦虑的妈妈完全不同,特别反对幼小衔接。
我曾经在一个母婴群里看到一个妈妈说,因为私立幼儿园要教幼小衔接知识,所以她给孩子转学了。因为想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觉得小学知识提前学了,小学就不会再好好学了。
那么幼小衔接有没有必要?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呢?
以过来人的身份来说,有必要!
第一,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那么孩子在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对学校所学的知识有熟悉感,她知道这个拼读我会,这个数字我会写这就够了。
有个妈妈,孩子提前学习了些拼读,一年级一点也不费劲。这个妈妈说,全班除了她基本都被老师单独约谈了,就是因为拼读问题,孩子不会拼。老师约谈家长,家长就特别焦虑,导致的结果就是晚上辅导的时候特别容易生气,然后孩子和大人都上火。这个妈妈说自己特别庆幸当初孩子学习了,现在学习上游,一点不费劲。
上了小学,家长就明白了有句话叫做,你不逼孩子,老师就逼你。
第二,学习也可以很快乐,并不影响拥有快乐的童年。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哪里不适应?就是群里和老师聊天的时候。
有个幼儿园妈妈说孩子班有个家长在群里问老师事情,老师没有回复。又给老师打电话,老师当时应该在忙,也没有接听。后来家长直接拨打12345了。
在学校里如果老师很忙,家长打电话没有接到,有的老师直接就说了,我不接电话是我在上课!你有事就等着。家长如果再说点啥,群里就直接全员禁言了。
很多小学家长都经历过在群里被点名,直接@你,一点都不客气的。我有个同学,老师在群里点他家孩子名字说在卫生间打闹,同学直接在下面回复:好的老师。回家就揍。
同样,成绩一发,一目了然。
虽然现在有的地方不允许发孩子题目成绩,但是谁对谁错了还是可以发的。那么,时间长了比较也就有了。这样还能有快乐童年吗?
幼小衔接并不是为了孩子有多拔尖,只是为了之后小学生活更充实更快乐而已。
第三,提前学习了知识会让孩子有更好基础而不至于厌学。
有的家长担心提前学习以后就不好好学了。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现在语文教材是先学汉字再学习拼音,而且进程特别快。基本上一天一篇课文。孩子学过的知识奠定好基础,从而保证上层的坚固。同样,如果一年级就跟不上,比如觉得拼读吃力的话,那么,可能慢慢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那么既然幼小衔接这么有必要,我们到底要怎么学呢?直接学习拼音吗?
并不是!
很多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单纯学习拼音和田字格里写数字,再要么就是加减法。
其实真正的幼小衔接内容非常多。
首先:知道学校课堂是什么样子,学会正确的坐姿、学习收拾整理书包。
一年级家长来回答下,孩子有没有把书、本子落在教室?甚至本子和铅笔无缘无故就没有了。就是因为没有整理的好习惯。如果这些习惯孩子提前培养好,上小学也就轻松了。
还有就是坐姿。有的家长说,谁不会坐吗?上个小学还知道要怎么坐。这个坐姿包括怎么坐、怎么放书包、怎么举手等等。姿势标准可以给老师一个很好地印象。都是新生,你说这个第一印象重不重要呢?
还有就是一定要和孩子强调这一点,上课的时候不要随意离开自己的位置。
很多孩子幼儿园非常自由,比如不分时间随便去卫生间。我有个同事就被一年级老师单独找了一次,说正上着课孩子离开座位溜达。后来这个同事问孩子,孩子说我有垃圾想去扔垃圾。同事说她气得都想笑,太无奈了。后来每天上学之前都得告诉一遍:上课不要随便离开座位。
其次,学习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妈妈对一年级要把数字写在田字格里特别无语,而且每一个数字都有标准格式。为什么呢?就是让孩子学会正确书写,不仅仅是会写还要会写对。
所以很多机构在幼小衔接这一块,还有逻辑思维练习。比如《逻辑狗》啊,《中华小熊猫》呀等等。开阔了孩子的思维,比做再多的口算题都有好处。
再次,幼小衔接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小学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幼儿园的地方。幼儿园一个班25-30人,小学呢,基本都是45人的配置。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都面面俱到,孩子如果自己可以特别快地熟悉环境,那么小学适应就不会特别费劲。
综上,幼小衔接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家长不要太焦虑。这种焦虑很容易转移到孩子身上,比如经常说你这个都不会算,上了小学怎么办呢?那孩子就真的会担心自己上小学的情景了。
我们把计划安排好,按照计划一步步和孩子来实现。并且可以多带孩子到小学那里走一走,让孩子多多期待一下他的小学生活。
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太压迫孩子,也许会有反作用。
因为上学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