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花
前几天,闺蜜一见面就跟我抱怨:
“气死了!以前我觉得娃只是有点慢,现在才发现,她简直就是磨蹭到家了!”
原来,她女儿今天八点了还没起床,催了两三遍,仍然没有动静;好不容易起来后,坐在那里神游,嘴里哼唧着,也不穿衣服。
洗脸刷牙,磨磨唧唧又是二十多分钟。好不容易去吃早餐了,没想到吃上两口,手里就开始捣弄玩具,半个小时才吃完。
闺蜜觉得,一大早宝贵的时间全都浪费在磨蹭上了,关键九点还要上网课。
提起上网课更愁人,不是要喝水,就是去厕所,来来回回磨蹭半天,就下课了。
听完她的吐槽,我也深有同感。磨蹭,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其实,孩子的磨蹭,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他们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
此刻,父母的催促和焦虑,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还有可能带来反面效果。
磨蹭不是缺点,是家长太心急
给孩子制定计划,让她跟着去做,这样做事情是不是就不会磨蹭了?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孩子在2岁之前,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他们活在当下,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大约到了3岁以后,才对时间有了初步的印象。
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都上幼儿园。起床、上课、吃饭,这些事情都与时间产生了联系,但是孩子对于具体的时间还不能完全理解。
孩子到了6岁,大都不会认表。
一直到7—8岁,进入了小学阶段,孩子才有了一点时间概念。知道几点上学,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
所以,6岁以下的孩子爱拖延,着实是被误解了。那么造成孩子拖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大脑的发育没有成熟。
全球著名的拖延心理学研究者皮尔斯.斯蒂尔认为:
大脑功能发育的步调不一致,是拖延的起因。
大脑主要受前额皮层与边缘系统的影响。简单来讲,边缘系统主要负责人们的情绪,像愤怒、开心、失望等,都受它控制。而前额皮层,主要帮助人们去分析事情,负责做决定。
科学研究也表明,负责做决定的前额皮层要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受大脑边缘系统影响比较大,只会跟着自己的心情走。
对于父母的一些指示,如果他们不喜欢干,这时候大脑的边缘系统就会说服前额皮层,玩耍就会战胜理性,才出现了事情一拖再拖的现象。
第二, 磨蹭的背后,是父母的包办代替 。
孩子的懒散、拖拉、缺乏自理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插手密不可分。
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做事情慢吞吞。为了省心,干脆自己替孩子做了,殊不知带来的是更多的烦恼。
表姐家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每天早晨都是妈妈帮着穿衣服,姥姥负责穿鞋,爸爸帮着整理书包。如今上一年级了,穿衣服还要依赖表姐。
其实,表姐家的这种包办代替,不仅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也是在表达对孩子的“不信任”。让孩子觉得,做也做不好,还不如不做,反正爸妈会替我做。
慢慢地,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甚至遇到难题就会本能地逃避。
第三, 父母的催促,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暗示。
家长总是催促孩子,无形中就给孩子贴上了标签。渐渐地就会形成心理暗示,让孩子误以为“我做事情就是很慢”。
这种标签效应,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让他不自觉地往标签喻示的方向去发展。
比如,父母叮嘱孩子把玩具放到归纳盒里。可每隔几分钟就会问:
“收拾好了吗,不就是几个玩具,怎么这么慢 ?”
父母的频繁催促,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压力,孩子会觉得“我做不好”。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后,会越来越自卑,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
“不是孩子太磨蹭,而是我们太着急。孩子就是孩子,他的习惯、动作的麻利性,怎么可能和我们同步呢?”
家长要学着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允许孩子慢慢来,让他循序渐进地去适应,再慢慢做好,孩子才会自由快乐地成长。
提醒孩子注意时间
父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家长催孩子,是希望他尽快地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要过多地浪费时间。出发点是好的,可现实往往背道而驰。
想要帮助孩子改掉一些坏习惯,还是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
首先,让孩子对时间产生概念。
孩子磨蹭时,这时你先不要着急催他。
你可以换种表达方式,告诉他:
“再等你三分钟,我们就出发了。”或者“还有十分钟,游乐场就开门了。”
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时间,这样他会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对时间长短有了具体的感知,从而更好地调节自己做事的节奏。
想让孩子不磨蹭,家长就得用准确的语言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感知到真真切切的时间。
当然了,家长也可以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摆放钟表,在床头放置闹钟,进一步让孩子清晰地认识时间,对以后掌控时间很关键。
其次,父母要学会等待。
当孩子尝试去做一些事情时,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请多些耐心和陪伴,留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去发挥。
看过一个动画短片《饥饿的小矶橘》,其中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橘妈妈找到了美味的扇贝肉,橘宝宝看到后正像往常一样把它吃掉,谁料竟然被妈妈推开,让它自己去沙滩觅食。
沙滩上海浪翻滚,橘宝宝很害怕,担心自己做不好,磨磨蹭蹭,不肯迈出第一步。
橘妈妈看到后,也没有着急地吼它,而是在一旁陪着它,直到橘宝宝克服了对潮水的恐惧,最终成功地吃到了食物。
孩子的拖延,是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请家长少些焦虑,多些等待。
当你学着慢下来,才会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美,才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
最后,适当鼓励,给予正向反馈。
孩子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锻炼,才懂得去遵守。
我们也不要对孩子太苛刻,只要在合理范围内,父母就要去多夸夸孩子,加深他们的自主意识。
比如,孩子到了练琴时间,总是拖延个几分钟,然后不情不愿地再去练习。
其实这种行为很正常,家长可以试着多去夸奖,像“宝贝真棒,这次都不用妈妈提醒了”“今天比昨天快多了。”
孩子在小的时候自我的控制力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很容易受到暗示的支配。
这个时候父母的表扬,会让孩子以为“我下次还可以做得更好。”
适当地鼓励,会正面地强化孩子的行为,慢慢地孩子才会更加自律。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孩子以后变成什么样,取决于父母怎么引导。
俗话说:“熟能生巧”,父母对孩子要多些宽容和耐心。孩子做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快了。
接受他们的磨蹭、贪玩、顶嘴、调皮等,给孩子调整的空间。静待花开,或许会收获另一种惊喜。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允许孩子慢慢长大,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End——
作者:夏花,爱跑步的90后,用温暖的文字,治愈每一个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