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内著名的高等教育咨询公司和数据机构麦可思,发布了一份“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看完文中的四张图(目标清晰度超过90%、考核合理性接近90%、课程挑战性最高36%、激发热情度接近90%),我感慨良多,忍不住唠叨两句。
一、目标清晰度超过90%
什么是目标清晰度呢?是一个专业学哪些课程,每门课都学什么,还是一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在走进社会之后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呢?如果是前者,那只要你看过某一个大学某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就可以说目标清晰了,如果是后者,我认为距离还挺远。
从我接触过的大学毕业生来看,不管是双一流毕业还是独立学院毕业,不管是研究生毕业,还是专科毕业,能够认清自己有哪些优势,适合选择什么职业的学生,绝对不超过50%。
二、考核合理性接近90%
什么是考核合理性呢?你学了一门课,学校和老师从哪些方向对你进行评价,你能得到多少分?你所得到的分数,你认为你所得到的分数是否公平?你对你得到的分数是否满意?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得高分的学生会有很多认为考核合理,得低分的学生则刚好相反。从老师的角度上来讲,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分数,那是不是恰恰说明评价本身缺乏区分度?真正好的同学不容易冒尖,学得不好的同学也不容易掉队呢?
三、课程挑战性最高36%
在课程挑战性这一项当中,双一流大学的同学只有36%表示课程有挑战性,双高大学的同学只有17%,这个数字可以说令人大跌眼镜。
我们的大学课程就这么没有挑战性吗?如果这么没有挑战性,那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挂科的比例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了呢?
四、激发热情度接近90%
参考第三条课程挑战性的数据,我们再看激发热情度这个数据,就更有意思了。没有挑战性的课程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神奇啊!
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我认为答案是有趣、有料、略有挑战性,伸手能够到的课程。咱们的课程有多少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呢?
五、什么样的大学课程是好的?
什么是好的大学课程呢?我想从四个角度来说。
第一,从国家的角度。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对于祖国建设有益的课程,当然是好的。
第二,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大学培养的人才好用不好用,用人单位最好有发言权。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多数大学生是兢兢业业还是眼高手低,是踏踏实实还是好高骛远,这也是大学课程的判断标准之一。
第三,从学校的角度。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所需的课程,能够人尽其用、物尽其用的大学课程,对大学来说是好的。
第四,从学生的角度。能让自己既有所学,也有所悟,毕业时回头看看收获满满的课程,应该是好的。
综上所述,对课程的评价是由学生来打分的吗?这个数据是客观真实的。还是只能看一看,当不得真呢?
对麦克思的数据你怎么看?你参与过课程打分吗?你对自己学习的课程有什么感受呢?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我是缪老师妙笔生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