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育儿课堂(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分享)
俗话说:“勤俭持家。”
勤快几乎是所有的中国妈妈的标配,但凡翻开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仔细看一看都不难发现,中国妈妈或许不敢说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勤快和最用心的那一类。
特别是在孩子的日常教育话题上,中国妈妈们往往是操碎了心。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往往是那些事事上手,操碎了心的妈妈,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几乎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好孩子。
反而是那些看起来不怎么“上心”的懒妈妈,却总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如鱼得水。
别埋怨自家孩子不够优秀了,这些事事上心的勤快妈妈能养出好孩子才怪
邻居张姐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勤快,不光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就连家里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周围的邻居都夸张姐的丈夫和儿子有福气。
张姐原先也很为自己的勤快感到窃喜,可慢慢地张姐却发现了问题:
自家儿子已经13岁了,可不光学习成绩比不过同龄人,就连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起来也是远远不如。
特别是上次去孩子的一个阿姨家拜年,人家7岁的孩子不光口齿伶俐,能和大人自然地交流,动手能力还极强,争着抢着给在厨房忙活的妈妈打下手,就连成绩也是在班上位列前茅。
这一对比让张姐心里很不是滋味:明明他的妈妈远没有自己勤快,为啥孩子的差距就这么明显。
回到家后老公安慰张姐说:“勤快妈妈懒孩子”,你抢着帮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了,孩子当然就习惯依靠你了,之前和你说你听不进去,现在长记性了吧。
张姐这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勤快”其实害娃不浅。
“太过勤快”的宝妈不光养不出优秀孩子,还会对娃造成数点伤害
【伤害一】:磨灭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的自理能力受损是勤快妈妈对孩子最直接的影响。
袜子不会洗,被褥不会叠,就连刷牙都要妈妈倒好水,挤好牙膏才能刷。更不要说上学了,书包里的一切安排都得妈妈提前安排才能不丢三落四。
孩子的这种“消失”的自理能力,等到他们长大后就会演变为生活能力的欠缺,与其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更愿意相信父母的助力,长此以往甚至会发展为社会上的“啃啃老族”。
【伤害二】:思维简单,难适应社会
父母的勤快抹掉的不只是孩子身体上的懒惰,甚至孩子的思想也会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变得懒惰起来。
日本作家林成之在他的著作《影响大脑的7个坏习惯》中指出:
人的大脑机制中有一个自我奖励机制,如果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了一件事情,大脑就会对孩子进行奖励政策,相反,如果孩子依靠别人成为习惯后,大脑就会越变越懒。
常说的“脑越用越灵,越不用越懒”正是这个原因。
当孩子越来越习惯父母的照顾或者提前设想后,大脑就会逐渐丧失独立的能力,从而让孩子只能在事情和结果之间建立联系,却很难设想到过程。孩子的思维也就会变得更简单。
而在将来的社会中,孩子需要面对的社会情况一定是复杂的,他们不光需要知道1+1=2的这个结果,更要有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能力,这样孩子才能避免走上弯路。
【伤害三】:抗挫折能力弱,逆商低
没有尝试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不知道失败的滋味。
当孩子越来越习惯于妈妈安排好的世界中生活时,他们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没见过风雨,自然也不会经过风雨。
但残酷的一点是,在未来走向社会后,这些孩子要面对的风雨势必不在少数。
能否在风雨中撑下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大大的问号,现在时有出现的大学生寻短见的新闻,其实正是没有经过挫折,抗挫折能力差和低逆商的表现。
正如李玫瑾老师在节目中所说:父母要从小教会孩子一种“厚脸皮”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逆商。这也在提醒父母,不想孩子将来在心理上“弱不禁风”,关键就是从小注重孩子逆商的提高。
妈妈在这三件事情上越懒,将来养出的孩子越优秀,可别不信
一懒:嘴巴懒,不唠叨
妈妈不要总是将说教当成和孩子交流的主要方式,唠唠叨叨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习惯,反而会激化矛盾,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教育孩子变成一件更困难问题。
父母与其唠叨,不妨让孩子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宝妈只需要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懒:手脚懒,学会示弱
与其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上事事上心,为何不让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管理自己的生活呢?
就像整理床铺、洗袜子、收拾书包的这些繁琐的工作,宝妈不妨让孩子多多参与,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不光是对孩子能力的训练,还会培养孩子的家庭认同度,提高家庭幸福值。
三懒:脑子懒,不干涉
宝妈不要事事想到孩子前面,这可不是锻炼孩子的好习惯。
与其父母为孩子安排周全,倒不如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决定和谁玩,去哪玩,而宝妈只需要起到陪伴的作用就完全足够。这样孩子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的诸多挑战。
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