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不少家长来说,所谓的教育,不过是让孩子尽可能地省心听话,按照家长的意愿在每次期末考试可以考出一个高分的成绩,在本该学习的年龄热爱学习。
可随着近些年物质条件的提升,父母长辈对家中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溺爱思维,这种溺爱导致的现象就是生活中的熊孩子越来越多,礼貌、尊重、明事理这些正向标签词,很少在孩子身上显现……
孩子因吃饭“排场大”走红,网友讥讽:没吃过苦的孩子,前途无光
前段时间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一段“溺爱视频”突然走红,视频的主人公“司空见惯”,是爷孙奶三个人。
一般提及爷孙辈的隔代亲,就难逃“溺爱陷阱”,这则视频同样如此,只不过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个家庭的溺爱似乎有些过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讥讽指责。
视频中,一个4、5岁的男孩在爷爷奶奶的轮番“伺候”下“就餐”,爷爷一手替孩子端着手机,一边亲昵地望着自家的“亲孙”眼神中流露出浓浓爱意。
奶奶则一手拿勺,一侧弯腰,一勺一勺地把饭“递”到孩子口中。
孩子在这种高端“服侍”下,一边享受着动画片带来的“精神愉悦”,一边品尝着饭菜带来的“爱意食粮”。
视频发布时的背景配乐很是温馨,可在网友眼中这却造成了一种“音”“视”冲突感,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有网友直言:惯子如杀子,这种代劳溺爱下长大的孩子,肯定不会吃任何苦,长大也不会有任何建树,前途无光可预料。
惯子如杀子,白岩松坦言:孩子有三种苦不会白吃,多吃才能成大器
“经历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没流过血的手指,弹不出世间绝唱”……
看完上述案例,再看这句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网友对于爷爷奶奶的溺爱行为难以容忍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经历过苦,吃过苦的孩子,才能够掌握基本生存发展、立足于社会。
而反观那些被溺爱笼罩的孩子,多半会因为父母长辈的“过度包办”,丧失了和别人竞争的机会和能力。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就“孩子成材”坦言:孩子有三种苦不会白吃,多吃才能成大器
第一种苦:读书之苦
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最初是从学习开始的,不懂得太多,能懂得太少,学习过程充满艰辛与困难,读书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开拓思路,借前人之鉴来为自己铺路。
而对于惯子家庭来讲,他们舍不得孩子吃苦,孩子读书路上肯定会喊累,喊苦,这时候,家长和长辈的心软娇惯,就会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没吃过学习的苦,没有内在的文化积累,长大后难成大器。
第二种苦:失败的苦
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往往是充满孤独寂寞的,可能自己失败的时候心里充满颓丧,对下一次新的尝试望而却步,此时没有人和你一起感同身受,所以失败的苦自己吃,受不了的自己扛。
同样,对于惯子家庭来讲,都没有给孩子直面失败的机会,又何谈吃失败的苦呢?长此以往孩子没有抗压能力,终会被社会抛弃。
第三种苦:缺钱的苦
白岩松曾提醒家长,孩子的金钱观培养需要谨慎,不可以从小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要让孩子理解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可在惯子家庭中,从小到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他们不明白什么赚钱不易,只会养成奢侈浪费之风,被人瞧不起看不上,慢慢被淘汰,变成啃老一族。
孩子吃苦的能力从哪里来?父母要学会人为制造,别再惯着了
1、吃苦源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懂得自律的孩子都会对自己严格要求,能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制造“苦难”,克服“磨难”,父母要教会孩子自律,逼着孩子自律,而不是一切顺遂,一切包办的溺爱。
2、吃苦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放手
想要让孩子吃苦,首先要给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机会,从溺爱中放手,给孩子闯荡的机会就会让孩子领悟“吃苦”内涵,让孩子懂得“吃苦”,克服“吃苦”,终会获得成功。
坚持是一种能力,在孩子快要放弃说我不行的时候再坚持一下,而不是伸手扶一把,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前途有光,才能成材成器。
总结:
当你看着孩子在你正确的带领下学会吃苦,直面生活给予的任何挫折,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能打倒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就是吃苦教育的意义,比起无端溺爱,成功的几率不止翻了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