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读大学的那几年,我经常在冬天回到北方,去看望在那里读书的高中同学。
说起来,这像是浓浓的同学情。
但实际上,我也就是为了去蹭几天暖气的。
在我们大学那个不南不北的地方,一到了秋冬季节,人就离不开床。
太冷。
所以理想中的出门状态,一般都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看上去,可能有点滑稽。
但事实上要是真能这么做的话,就算是不错了。
因为到了南方后我才发现,原来被子并不是随时都可以拿来用的。
要是不经常晒的话,是会发霉的。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都没有晒被子习惯的人,我的被子,是常年不够用的。
懒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大学宿的舍条件有限。
想晾个衣服晒个被子的话,画风通常都是下面这样的。
而且在大一,大伙集体意识不算太强的时候,这样晒被子还经常容易被楼上一盆水直接给浇透。
这在当时,可真让身为北方人的我犯了愁了。
我曾经在想,要是在那时互联网就普及了的话,估计下面这张图的“原作者”,可能就该是我了。
在读大学前,无论如何我都没想过,大学里的风景之一,居然会是晒被子。
对于那些有集中晾晒区的学校来说,情况可能还好一点。
只不过需要晒的人太多了,所以一大早,你就得顶着露水去抢占有利位置。
平心而论,有这条件的学校,我是不羡慕的。
因为一方面是我起不了那么早。
另一方面,是学校要求统一被褥。
要是有一个人拿错了的话,还指不定多少人会把“晒被子”给整成了“换被子”呢。
所以一般来讲,我都是趁着其他同学去晒被子时,“强行”要求他们帮个忙。
不过我一直都很纳闷,他们到底都把被子晒到哪去了。
后来上网一搜才发现,为了晒被子,大学生们早就把能利用的条件全给利用上了。
活脱脱地把一项日常行为,玩成了大学生迷惑行为大赏。
晒被子前,你得先寻思到底把被子晒在哪里,才能让它获得更大的直晒面积。
按照这个思路的话,那么符合条件的地方,通常具有两个特征:
平坦,或者悬空且可固定。
要论平坦的话,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宿舍楼顶更合适了。
所以很多大学生,都会把被子直接铺在楼顶。
摊开即可,不用考虑阳光直射的方向,晒得那叫一个过瘾。
但宿舍楼一共也就那么十几栋,完全不能满足上万名学生同时晒被子。
所以抢不到楼顶的话,就得去地面寻找“凸起物”了。
讲究一点的,会以脸盆为底,其他凸起物为支撑,强行创造晾晒条件。
看到这,我终于相信了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会制造和使用各种工具”。
但是对于那些不怎么太讲究的同学来说,事情可能就变得“简单”多了。
任何可以“悬挂”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晾晒场。
比如说,景观桥上的扶手。
或者阶梯边的扶手。
看得我都瘆的慌。
总觉得这就像是在准备什么仪式,而且好像还不太吉利似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算是好一些的。
因为在那些名人雕像比较多的学校里,画风更清奇。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恍惚中,我还真觉得这张开的双臂就是为了给人晒被子用的。
但如果雕像不是这么个姿势的话,又该怎么办呢?
好办,能搭上去就行。
但我觉得这么做,是不对的。
你这一床被子,怎么能占两座雕像呢,别人还晒不晒了。
所以你应该像下面这样搭,才算是物尽其用。
我估计,先贤们可能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的雕像在为后人劝学的同时,还会被当成衣架。
更不敢想的是,在看到自己变成了这副画风的时候,古人会不会被气活了。
讲到这,我突然想起了“求雨”。
“求雨”这种事,只在古代农业技术条件有限的时候发生过。
但是如果雕像也有思想的话,我估计最渴望下雨的,可能也就是它们了吧。
晾晒场地有限,这可以理解。
我也不能拿学生们的健康问题,去要求他们别晒被子。
但必须提醒的是,不是所有雕像都可以拿来晒被子的。
即便是现代雕像,也可能会因为你的一床被子,而被误会。
就比如说下面这个擒拿示范动作的雕塑。
平时看上去,可能也没什么不同。
但是当你盖了床被子上去的话,就会变成这样。
侧面的话,更没法看。
这都没法解释了。
作为当年深受晒被子困扰的人,我是能理解大伙这份“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情的。
即便是校外,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小区里,类似的情况也不是没发生过。
我觉得吧,虽然说学校当初在建设的时候,可能未必能考虑得那么周全。
而且一些老校区,也确实场地有限。
但是全凭学校硬性要求的话,这样的事,可能也未必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毕竟,这也是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之一。
或许在合理的范围内,规划出学生的生活功能区,才能真正让校内的雕像“闲”一会。
当然了,反过来我也得跟大学生们念叨念叨。
虽说在大学里,所言所行是可以相对自由一点。
但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掩盖不了生活自律上的瑕疵。
这本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别忘了,那些刚获得的自由,是用“自己承担后果”换来的。
希望大伙除了在学习上继续奋进之外,也别忘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所需要承担的公共责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