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你喊出“凭什么管我”时,我们如何回应,才能让孩子接受

引子

我们来看一个现实生活场景:

父母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宝贝,现在做作业的时间到了,你该去做作业了。”

孩子不耐烦地回应道:“我还没玩够呢……”

父母有点生气了:“你怎么这样不听话……”

孩子开始闹脾气了:“我才不要你管呢,你凭什么管我!”

……

这种场景我们是否似曾相识?相信有不少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令人尴尬和无奈的时刻。

实际上,这种场景最经常发生在父母要求孩子读书或做作业的时候,每每父母要求孩子写作业都要招来孩子的激烈反应,这似乎成为一个难以打开的”死结“。那么,当孩子对你喊出“凭什么管我”这句话时,父母如何回应,才能让孩子接受?

这就是我们在本文中要解决的一个实际教育问题。

01

通常而言,父母对孩子提出包括学习在内的种种要求之时,相信都是希望孩子往好的方面去发展的,绝对没有丝毫的恶意,却未曾料到孩子不领情,甚至遭到孩子的抵触。

如果没有及时把这个问题给处理好,不只是孩子无法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众所周知,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显然我们不能去轻视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孩子对父母一番好意的不领情呢?

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父母邀请孩子去玩个什么游戏时,在同样的时间、地点,但讲话的内容变了:“宝贝,来,我们去玩一个游戏”,不用说,孩子必定欣然领命,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安排。产生这种截然不同的差异性,这就要从孩子的内在心理动机说起。

我们知道,孩子之所以肯在一件事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内在动机,比如他们对玩游戏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除了跟孩子本身爱玩的天性有关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

同理,我们要让孩子更愉悦地接受学习方面的要求,不引起孩子的任何反感,无疑需要往兴趣培养方面去努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先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这一步如果给忽略掉了,必然会招致孩子的怒怼——“你凭什么管我!”

但光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够吗?在我看来,这还远远不够,道理很简单,因为就算再好玩的电子游戏,孩子也有失去兴趣的那一天,更何况“学习”这件需要劳心费神的事了。

很显然,光靠兴趣这一条“腿”还不足以支撑,想让孩子长久保持着对学习的兴趣,还需要借助另一个外部力量,才能让这个兴趣成为学习坛上的“常青树”。

那这个外部力量到底是什么呢?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很关注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众多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培养孩子兴趣的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但这种动力的“热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久。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很多孩子在学习初期可能很感兴趣,但这种“热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很快就消失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一种强大的自尊感,使得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从而越学越爱学,越爱学则学得越好,进入良性发展循环。

研究人员还发现,孩子的自尊感取决于外界的赞美和正强化,就是我们经常在现实中运用的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和表扬,这些外部奖励在一定的条件下,确实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又有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决定论”观点,这个观点认为,外在奖励运用不当的时候,有可能会削弱内在学习动机。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现实中一些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那些经常被父母奖励的孩子,尤其是长期处在以物质奖励为主的孩子,他们可能会拿学习这件事作为与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的现象,如果父母满足不了或拒绝自己的要求时,或者是孩子厌烦了父母一成不变的物质奖励之后,孩子也就不再好好学习了。这正是外部奖励在削弱孩子内在学习动机的现实表现。

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要把这种外部奖励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动机,“自我决定论”认为,要把外在奖励转化为内在动机,需要满足以下三种基本心理需要:

一是胜任力需求,也就是让孩子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好一件事情;

二是自主需求,也就是让孩子感到自己能够自由选择和控制一些事情;

三是关联需求,也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一种被爱、被尊重和被接纳。

这就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者,要让孩子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不只是简单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就能搞定孩子。

实际上,相对于外部奖励,积极的心态和学业成就等更能让孩子产生内在动机,让孩子感到“学习”这件事很重要、也很有意义,再加上孩子在学习上如果渐入佳境,越学越好的话,孩子也就更加愿意学下去了,此时,父母已经无需在为孩子学不学这件事上耗费心思,而是要思考如何给孩子创设更好的教育环境、如何为孩子寻找优质教育资源等等,来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所依托的正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强烈学习动机,而对父母来说,至少在身心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不再需要面对孩子“你凭什么管我”“我不学我不学”的那种尴尬和无奈。

02

回到文中最开头的那个场景中,我们不妨对此进行抽丝剥茧,看看父母这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满足了前述所说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呢?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要点是父母要怎么正确引导,才能让孩子很乐意地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当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孩子能做到自我安排学习和生活。

以“胜任力需求”来说,孩子应该能独立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不是完全依赖父母的督促。

以“自主需求”来说,在合理范围内,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自己学习生活时间。

以“关联需求”来说,孩子的人格能够得到父母的充分尊重,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父母的充分接纳。

在这里提出以下三个小建议作为参考:

建议一:家长要信任孩子,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放手,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

实践证明,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安排自己当天几点是学习的时间,几点是运动休息的时间等等。

家长的放手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如果不放心或者孩子还小的话,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拿出一些比较简单可行的事情让孩子尝试着去安排。

实践出真知,孩子在尝试中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得一次比一次更加完美,孩子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适当调整计划,使得孩子的计划更加合理、完善、可行。

建议二:关注孩子的学习思路,胜过关注学习结果。

家长如果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比如纠结于一道题的对与错,偶尔一次两次可能还相安无事,但如果家长经常去指责孩子“这道题你到底会不会啊?都做错了!快点改过来!”,往往会引发孩子的不配合、怄气等负面情绪,以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凭什么管我?我就是不会,我就是不想学”,以此来对抗父母或者逃避父母的管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此可见,我们在陪孩子写作业过程中,不需要过于纠结于一道题的对与错,也不要因心急就把正确答案全盘托出,尤其是不要恨铁不成钢而打骂孩子,更何况,现在教育部已提出了“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要求,批改孩子作业应该回归到老师那里,家长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思路的培养上,即使发现孩子做错了,也是要从解题思路上去启发孩子去自主发现问题所在。

建议三:和孩子确定好陪写作业的退出机制。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可能还暂时离不开家长的陪写,但家长可以跟孩子确定好陪写作业的退出机制,比如在什么情况不用家长全程陪写,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自我检查作业等等。如果孩子连续一周做到不需要家长的提醒就能自主完成好作业,那么,家长就可以就此放手,逐步减少陪孩子写作业的时间。

不可否认,在这当中可能孩子可能会出现反复,但这没有关系,只要家长目标非常明确,坚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完成作业的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都能达成这一目标。我自己的女儿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早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能做到独立、认真、高质量地完成好每天的作业,日日都如此,让我们省心不少。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结语

以上三个建议的核心思想就是家长要确定好和孩子合作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在具体行为上要确定好双方都能做到的规则,比如在写作业这件事上,家长可以对孩子提出不催促孩子写作业的要求,但必须要求孩子自己拿出一个办法来,做到无需家长的催促,就能自主安排好当天要完成的作业。

要想做到这一点,其实又回到之前所说的“孩子需要一个内在动机”,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离不开这个内在动机。

总而言之,着力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是我们在教育引导孩子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解决很多亲子关系冲突的有效工具!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