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谢楠,6年实战经验:教孩子去礼让弟弟妹妹=教孩子让出父母的爱

终于,困扰无数二胎家庭的问题“要不要让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登上了新一期《奇葩说》的辩论舞台。

光话题就已经积累了无数热度,又加上家有二宝的谢楠和胡可的分享,更是激起网友们的阵阵喝彩。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被教过“你是老大,你要让着弟弟妹妹。”但凡老大没有按父母期待的去做,就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小气的,因为我们总是期待孩子是慷慨和谦让的。

在《奇葩说》现场辩论结果中,正方胜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该教。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人人脱口而出,不少家长更是拿这个故事作为教导宝宝学会“礼让”的素材。

“礼让”固然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素养,但在一些二孩家庭里也着实是一道教育难题。

如果你去观察,你会发现1岁的宝宝会很乐意将他的玩具给你玩,但你很难让一个2岁的宝宝分享他的小汽车……

01

作为二胎妈妈的谢楠,用自己 6年 的实战和大家分享她当妈妈的感悟。

她发现,在小孩世界里的各种纷争、吵闹,到最后争的都是爸妈的关注度。

因为小孩的世界里,爸妈的关注度就代表着爱,而爱的浓度就是他一切安全感的来源。

成年人不认同“父母对你的关注度就等同于爱意”的观点,甚至觉得这个等式有点粗糙,但这就是小孩的世界里最简单通用的法则。

“父母教小孩去礼让弟弟妹妹”在这个小孩看来,就是在教他让出父母对自己的爱。

谢楠的大儿子无所谓在5岁的时候,很多行为突然变得很怪异,开始在家里用四脚爬行...在戒掉奶嘴三年多以后要求吃奶嘴。

而这些怪异的行为在看完医生以后都得到了解答:

吴所谓在模仿弟弟,因为他以为像弟弟这样做可以获得父母同样的关注和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面对这样敏感无知的小孩,父母越教他忍让,就是在对他的安全感、爱意的掠夺。

与此同时,当一个哥哥从小到大被教导“忍让”,那对他的伤害将会陪伴着他的一生。小时候习惯把食物和玩具让步,长大后面对唯一升学的机会、同事的请求...他都只能隐忍地退让,成为一个怯懦的人。

而那个一直被谦让的弟弟会被惯坏,但总有一天,社会会告诉他:你不是个弟弟。

父母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对任意一方的小孩都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育和正确的爱。

真正的爱不是被规则制定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主动选择去表达和感受的。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着急把“让”这个结论塞到孩子手里,而是把爱的种子放在孩子心里,然后静待花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2

在一个二胎家庭里,是需要公平的规则的,而“让”就是那一块至关重要的垫脚石。所以父母应该教哥哥姐姐去让着弟弟妹妹,以此来维持这个家的公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张图给到的场景:二胎家庭里的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堵墙拦在他们面前,有三个箱子可以给他们垫脚,去看到墙后面的比赛。

左右两图不同的箱子分配方式,陈铭认为,左边是平等的划分,右边的才是公平的规则。

陈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4岁时,小女儿才不到1岁,小女儿每天晚上隔两个多小时就要喝奶,所以妈妈必须陪着她睡觉。

可是姐姐不开心了,以前妈妈都是陪自己睡觉的,她觉得是不是妈妈不爱自己了。但妈妈不能同时陪姐姐妹妹一起睡,因为妹妹会吵醒姐姐,影响到她的睡眠质量和发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时候,姐姐就不得不把“和妈妈睡觉”的机会让给妹妹,他们告诉姐姐,她1岁的一整年,是妈妈陪着睡觉的,那现在是妹妹1岁了,她也需要妈妈一年的陪伴。

姐姐一下子就理解了,并且愿意把和妈妈一起睡觉的机会让渡给妹妹。

陈铭认为,这样的“教”就是应该的,这才达到了“让”背后的公平,并且让姐姐学会了“让”的这种美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03

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分享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分享是爱和友谊的表达,是一项很重要的社交技能和友好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孩子结交新朋友、融入新团体,保持和维护友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幼小的孩子,他们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水平,还没有为分享做好准备。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东西在别人手里,是无法容忍的事情,他们不理解虽然别人在使用属于他们的东西,但是那个东西还是他的。

在他们看来,一旦别的孩子把玩具拿走,那个玩具就不再属于自己了。大部分孩子要到4、5岁才能够和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但即便如此,分享这一社交技能的培养还是需要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在节目中,陈铭认为不能让孩子碰到任何人都无条件无底线地让,要不过线地在安全线科学合理的教。否则,受到伤害的将是你最爱的孩子。

04

父母想要让孩子学会分享,一定要避免心急;心一急,就容易掉进以下3个误区。

误区一:强迫大让小。

或许在很多长辈甚至爸妈的眼里,年龄大的孩子就应该要懂事,就应该要做到把东西让给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

其实每一次我们要求大宝将东西“让”给小宝的时候,大宝的心里都会出现动摇:是不是他们更喜欢小宝?久而久之,大宝的心里会缺乏安全感,甚至会对弟弟/妹妹心生恨意,故意做出伤害他们的举动。

而同时,小宝在这样的宠爱中易形成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对宝宝个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态度尤为重要,我们要尽可能对他们做到一视同仁,不忽视任何一方的感受。

对小宝不有求必应,而是鼓励让孩子们自己交流。

误区二:处处谦让就是好孩子。

人人都会夸赞懂得谦让的孩子,但是一味的谦让也会让家长担忧。

有研究显示, 12个月的婴儿会与别人“分享”他感兴趣的活动,偶尔还会把玩具给同伴玩,但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尚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还没有建立物权意识。

而当宝宝在1岁半左右,他渐渐开始形成拥有的概念,如“宝宝的小床”“宝宝的玩具”等等,他会不允许别人动他的东西。

如果这时候就开始强迫孩子分享,那就会不利于孩子特权意识的建立,也不能让孩子有清楚的界限,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我该争取的。这个时候,我们更多地支持孩子的不让。

倘若过早向宝宝灌输“分给别人、让给别人”的观念,他们会误以为分享、谦让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宝宝跳过了从独占到分享的心理发展过程,容易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养成软弱的个性。

误区三:懂得让的孩子,就要表扬或奖励

当孩子有了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励,从儿童心理学上来讲,是一种正强化,能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但也不可过度。

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当孩子发现你做出奖励行为的规律后,不排除他的分享与谦让就成了他达成目的的方法,此时,父母的奖励是让宝宝变得“功利”。

我们之所以要对做出“让”的行为的孩子进行表扬或奖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奖励。

比如,妈妈可以说,“我看见你把玩具让给了弟弟,弟弟很开心,虽然你也想玩,但是你选择了先让弟弟玩,我和佩服你可以有勇气做这个选择。”

这样就会让孩子在分享的同时,清楚知道这是他主动的选择,并且拥有勇气的品质。

让孩子在分享的时候知道自己是有选择权的,而要检验你是不是在强迫孩子分享,就看你有没有惩罚他。

05

孩子做出分享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父母应该要让孩子知道,他对自己的东西是有使用和处理的权利的;并且父母要去维护孩子的这两种权利。

因此孩子可以自主做出分享与否以及何时分享的决定,家长可以示范说:这是你的小汽车,你现在不想分享是吗?那过一会你想分享了再分享。

得到尊重的孩子,会去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相处起来更友好。

反之,如果家长够尊重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而是以“你要是不和弟弟/妹妹分享,妈妈/爸爸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去“威胁”孩子做出分享动作,会让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孩子还可能觉得你只爱弟弟或妹妹,反而心生怨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好的做法,是相信孩子,给孩子必要的空间,让孩子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父母的过分干扰、灌输某种规则,对小孩的世界来说就是一种破坏和伤害。

同样道理,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去教会孩子“礼让”,学会感恩,每个爸妈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立专属的法则。

教育作为一个有情感温度的事情,就像这道辩题一样,该和不该我们即使心里早有答案,但也会动摇。

无论如何,把孩子当成孩子对待,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去看待,这才是正确教育方式的最优解。

标签: 谢楠 奇葩说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