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妈看了泰国的一个催泪公益短片《豆芽引发梦想》,感触颇深。要是每位家长都有这位卖菜妈妈的家庭教育观,想必孩子会走得更远,生活得更幸福。
该公益短片由真人真事改编。片中名叫Ju的小女孩,家境清贫,自小就跟随妈妈在市场卖菜。有一天,细心的Ju发现隔壁的豆芽摊位的生意十分红火,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妈妈笑答,“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Ju发现了商机一双大眼立马亮了起来,“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大多数父母听到孩子这样问,都会不耐烦的掐断孩子的这个念头,但这位妈妈迟疑片刻后,用力地点点头,笑着对Ju说,“嗯,我们试试。”
毫无疑问,没有任何经验的她们,第一次种豆芽没有成功。面对沮丧的Ju,妈妈笑着鼓励女儿,“没关系,我们再试。”这位只上了四年级、豆大的字不认识几个的妈妈把豆芽种植书买回来研究。当女儿问这次能否成功时,妈妈再次笑着说,“我们试试”。
然而,第二次还是失败了,母女俩看着枯死的豆芽陷入了沉默。雨夜中,妈妈看着存折里少得可怜的存款面露愁容,不知何时一滴雨水滴落在她的脸颊上,她抬起头看着屋顶漏下的雨水,旋即微笑并用力地朝女儿点点头。
原来妈妈在屋顶滴下的雨水中获得了灵感,于是她们找来废旧的塑料瓶扎了小洞绑在木杆上,装上水,挂在豆芽上面,这样豆芽就不会因为不按时浇水而枯死了。最终豆芽被成功种了出来,母女俩开心地笑了。和煦的阳光打在她们身上,妈妈问Ju,“我们要不要试着种点别的?”
Ju点点头接过妈妈的口头禅,“我们试试。”
“我们试试”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就像神奇的养料,滋养着女孩的好奇心,激励着孩子不断地精益求精,让这个家境清贫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位科学家。短片最后介绍,此时的短片主人公Ju的原型Netnapa Saelee已经成为博士,至今还保持着炽热的“探索心”在瑞典继续她的研究。
这位妈妈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但她的家庭教育观却蕴藏着无穷智慧,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她用实际行动保护并滋养着女儿的好奇心,促使女儿自发探索并发展出一条属于她的认知成长之路!
日剧《女王的教室》里面有不少经典台词,而让美妈印象最深刻的是——“失去好奇心那一瞬间,人就死了”。
好奇是人的天性。在幼儿期,孩子的这种天性及求知的本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小小的脑袋里总是装满了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能观察到许多大人观察到的细节。比如这张图,我们想到的是袋鼠妈妈跟袋鼠宝宝大小不同,而孩子却能观察眼睛、毛色及鼻子等更多的细节。
好奇心是驱动我们主动学习及自我探索的燃料,是探索科学不可或缺的素养。当孩子接二连三的发问,我们要耐心地回答孩子,而不是不厌其烦呵斥甚至嘲笑孩子。当被孩子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也不必窘迫,而是跟上面这位菜市妈妈一样用实际行动跟孩子一起探索学习。
滋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借助《第一次遇见科学》这套儿童百科全书来引导孩子自发探索,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该套书有96个独立科学主题,涵盖了地球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及社会科学等4个领域,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也就是父母只是陪同引导者的角色,让孩子通过自主观察、推理、判断来锻炼孩子的思辨能力,非常贴合STEAM教育的核心概念。
就拿这套书的Level1第一册第1个单元《像不像》中的这张图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银叶猴妈妈跟猴宝宝的颜色一样吗?”孩子的观察力极其敏锐,很快就能说出两者的不同,而且比我们大人观察得更细致,他会注意到猴妈妈跟猴宝宝的毛发尖端、脸的颜色都不一样,而且眼睛、鼻子大小也不一样。
此时家长应该大肆表扬,“宝宝真厉害!竟然全答对了!”千万别吝啬表扬,这一步对滋养好奇心很重要!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获得某个知识时,我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reward circuit)就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孩子就会感觉到满足与快乐!这也是好奇心能延长记忆的原因,孩子越是对某个事物好奇,这个事物存留在记忆中的时间就越长!
美妈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教育。因为孩子还小,尤其是四五岁的孩子,好奇心比任何时候都强,但又还没具备数理逻辑基础,家长应该引导孩子观察,展开对某个问题的探索,提出对某种现象的解释,然后让孩子自主表达、总结出特征,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品格,孕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