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3日”信中,傅雷就是否值得去苏联学习一事,帮傅聪做了一个很详细的对比思考清单,以期借此教会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时如何做抉择。
那么首先我想问问孩子们:你希望在生活中遇到比较大的事情时,跟父母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吗?如果你的父母做了如此细致的指导,你的感受是受益匪浅还是横遭干涉?
对于家长,我想问问:如果您的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重大的事件,比如高考报志愿、选专业、是否去外地上学等问题,您会像傅雷一样做比较细致的具体的指导吗?为什么?
宗俊彤同学:
前几个同学和家长也说了,我是持肯定态度的,我是希望听家长的意见的。原因就是家长可能就是高屋建瓴,他们年龄比我们大,而且他们看得比我们远。那么我们还是要回到原著去看。
《傅雷家书》的这一封中,当时傅聪可能和杰老师之间有一点矛盾,杰老师给他上课的时间可能不够长,傅聪要忙自己的音乐会,杰老师也在忙其他的事情,这两个人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当时傅聪觉得杰老师没有给他技巧上的帮助,并带来了很多问题,包括苏联比波兰差等等问题。
但是这时候我特别佩服的就是傅雷能给他分析问题,刚才王涵旸的家长也说了,他把这个问题分为了甲盘乙盘,但是隐含的意思还是希望他不去苏联,但是不论是甲盘乙盘,他都是一个问号。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家长就是在处理方法方面至少已经非常明智了,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甲盘和乙盘像是对立矛盾的两个人,这为傅聪留下了很多思想的空间,到最后傅聪也没有去苏联,他当时还比较年轻,没有什么好的思路,那么父亲就把他带到这个道路上来了,我觉得这个给他就是一个好的引导。
综上,我还是想听取家长的意见。
关于第二个问题,是觉得受益匪浅还是横加干涉,我和家长讨论了一下,我们是这样想的,其实最本质的原因是,这个问题在不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就是这个问题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画句号还是问号?这才是你觉得是受益匪浅还是横加干涉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是受益匪浅,那就会画一个句号,如果觉得横加干涉,你肯定会画一个问号。
其中受益匪浅这个方面,就是你认为他肯定以前就会,那么这个建议肯定会让你越来越受益匪浅;那么横加干涉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认为家长的观点根本就是错误的,就是不认同;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虽然就是认为他是横加干涉,但是你也在认真听他的观点,很多哲学家也说了,表达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但是倾听这个观点很重要,我们可以留下比较先进的观点,除去比较旧的观点,能够汲取一点。这即便是一种横加干涉,但是你倾听了,这也很不错。
然后我觉得是受益匪浅还是横加干涉,还得根据时间去论,也许当时你觉得是横加干涉,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横加干涉已经变成受益匪浅了,我觉得这个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宗俊彤妈妈:
这个课程确实让我和孩子之间,我们家庭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的机会,也让我重新认识、看待这个孩子。平时孩子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可能就晚上那一点的相处时间,通过亲子共读,我们对孩子有了重新的了解,所以特别感谢亲子共读,作为家长,我们跟孩子之间确实有了一个叫长途增进感情的过程。
谈到这本书,我不仅看了这本书,而且还去了解了一下傅雷的过往以及傅聪的学艺经历等等,其实看完以后我有点心痛的感觉,因为开始的时候傅雷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很严厉的,到后期父亲在说很多话的时候都有些小心翼翼,让我看着有比较心疼的感觉。
我也开始审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小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父母照顾孩子;到一定阶段我们比孩子强,我们可以教孩子;过一段时间,孩子跟我们能力差不多的时候,我们是平等对话;再往后,我们也该听孩子讲的话了;再往后,孩子还来照顾我们。
人可能就是这么一个路径,《傅雷家书》里,傅聪去苏联的时候,傅雷给了一些建议,但是他并不是那么有把握一定能说服傅聪。这其实是傅聪在前端一直是犹疑,到后端他父亲跟他分析以后,然后他又迅速决定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在互相引领的过程。
那么问题中提到的那些事情,我觉得这些过程实际上还是处于孩子不能够全方位的认识很多问题的阶段,我们作为父母,可能更多是给予引领、指导。再往后,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成家立业以后,我们可能要得体的慢慢的退出,可能我们内心都非常焦急,有磕磕绊绊,也会非常难过,但是我会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接触这个世界,因为我觉得孩子成长过程中,他早期接受了很多磨练,可能就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益处。
我记得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那句话特别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所以我们父母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引领的过程中,如何得体的、适度的退出,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撑和帮助。
阮重华同学:
我想说的是,家长一定是全心全意为我们好,想为我们的成长铺好路。一般情况下,这条路是他们自己已经走过的,我们可以选择走家长走过的路,这样的话,家长就会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那我肯定是愿意听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都不愿意走家长走过的路。
但必须承认的是,家长有经验,所以多听家长的意见总是好的,家长也是普通人,我们可以让家长从普通人的视角审视一下我们到底要干什么事情,如果我们干的事情连普通人都完全无法理解的话,那就需要我们三思而行,需要再斟酌斟酌。
而如果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要有独立承担走这条路带来的结果或后果的勇气与能力。
阮重华爸爸:
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讨论类似话题比较早。亲子共读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特别是《傅雷家书》更多着墨于父子关系,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阮重华刚才讲的这些观点,我们在讨论中也涉及到了。作为家长,我的体会有这么几点:第一,傅雷在父子关系方面的强势,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特别是作为名人的傅雷,强势作风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不太愿意与家长沟通,或者只是被动与家长沟通。家书中讲到要不要去苏联学习的问题,傅聪并没有事先告知傅雷,而是傅雷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后给傅聪提出很多建议。虽然这些建议都很好,对我们也很有启发,但这件事反映出他们父子之间的沟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当遇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家长给孩子指导、提供一些建议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一定要去做的,但是一定要讲究效果,使其能够接受。孩子小的时候,你做一些决定,即使没有沟通好,孩子有时迫于无奈不得不听从于你,而当他们长大后,还愿不愿意听从你的建议,就能看出亲子沟通的成效。
第二,跟傅雷比我们绝大部分家长不及他的文笔,学识和投入。其实《傅雷家书》中讲的一些事,一些话,我们平时也对孩子讲过,但都没有傅雷讲得全面,讲得深刻,讲得明白清晰。所以,我觉得教育孩子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尽量找一些好书,特别是名人传记这方面的书多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这样他会更有方向感,更有坚持力,这可能比我们讲大道理要好很多。
第三,前一段时间我看吴军写的一些书。这些书都是他自己的一些体会。比如他女儿上大学,他就对大学做了一些研究,写了《大学之道》。我觉得吴军这种做法对我们家长是个鞭策,为了孩子的发展,家长也要加强学习,用自己的学习去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由于篇幅限制,关于《傅雷家书》的讨论分为多期进行推送,敬请关注下期文章,了解更多亲子共读《傅雷家书》的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