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犯错、怕丢脸、不敢表现?你越推娃越怕!我用这两招帮女儿解决了

前两天收到了一个留言:

C妈,有件事,憋在心里很多天了,实在无解,忍不住想跟你请教。

过年大家庭聚会,好几个孩子都十分活泼地给爷爷奶奶祝寿,有唱歌的、跳舞的、背诗的,我们家孩子刚好在学跳舞,看她也有点想加入的样子,我跟老公便鼓励她也去,但孩子一直往后缩,说不要、不敢、怕跳得不好别人笑话她。

我知道如果孩子不愿意不该逼孩子表演,也就作罢了。但越想越觉得别扭,我认为“不愿意”和“愿意但不敢”,并不是一回事

感觉如果孩子总因为怕犯错、怕被别人嘲笑而把自己“藏起来”,是不是也不太好?

把这个问题单拿出来写,是因为CC也有过这个问题。

CC虽然自小是个不怯场的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萌发,也越来越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会因为“怕”别人说,而退缩。

钢琴老师周末常常准备音乐会,也会鼓励每个学生上台弹奏,CC学到第15周的时候,老师正式发出邀请:“你可以上周末音乐会了。”

CC非常兴奋:之前一直在台下看,终于能上台了。但更多的是担忧,从收到这个邀请,她就一直担忧且紧张“妈妈,我害怕我会弹错,我害怕别人笑话我~”

其实,孩子在人前害羞、露怯再正常不过了,尤其是年龄越大,越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丢脸和被否定。不光孩子,大人也会如此:

大学的时候,学生会社团的部门活动,刚开始,谁心里不发怵?

公司年会,一个简单的诗朗诵,在几百人的目光下,也是有点紧张。

这类情况,旁人都会宽慰你“没事儿,这有什么?没关系的!”但,只有当事人知道那份紧张。“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空话式宽慰,通常都无济于事。

当孩子感受到害羞害怕的时候,说明他们开始在意外界的评价、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恰恰证明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此时你越推,他越怕。

这与先天性格无法干预还不同,我认为这个问题,父母的适当干预,是可以有效的帮到孩子的。

孩子不敢、怕丢脸,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原因:一是紧张别人的过度关注;二是担心别人的负面评价。如何缓解紧张,那就逐个击破!

为了帮CC克服“紧张”这个现象,我用了一个知名的社会心理实验来帮忙: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以为自己是焦点?纯粹是自己想多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做的一个实验:

他们让一些学生穿着印有过气明星头像的T恤走进一间坐满人的教室里,并且让他们预测,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们穿了这件衣服。学生自己猜测有50%的人会注意到。最后结果你猜如何?结果发现其实只有23%的人意识到刚才那波学生。

说白了,其实就是,以为别人的目光都会聚集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在自己难堪的时候。其实并非如此,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事后马上就忘了,压根没有人会像自己这般过于关注你。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下雨天你不小心摔了一跤,你担心别人看到了你出糗,自己就会感到很羞耻,想着快点起来,别被人看见!但其实,整条街都是行走匆匆的路人,没人注意到......

我们总是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为了让CC理解地更深刻,我们来了一场特殊的实验。让CC化了一个她觉得足够浮夸的妆,然后我们一起去超市。

进超市前问CC:“你觉得会有多少人看到你觉得奇怪呢?”CC说:“我感觉所有的人都会盯着我看。”

但事实上,CC自己在超市走动,我们在后面偷偷的拍摄,走了一圈,再回看录像。发现根本没有几个人会关注她的异常。擦肩而过的那些人,有些看了她也只是看了一眼,大部分人连看都没看她一眼。

实验后,我们告诉CC,你看你化这么夸张的妆都没人注意,弹钢琴也是一样的。就算弹错了,也大可不必担心,没有那么多人盯着你看,就算看到了,大家也不会十分介怀,一直挂在心上。

最后CC十分顺利地完成了钢琴演奏,伴着掌声下台来,抱着我说:“妈妈,白担心了,我现在一点都不害怕了!”

整场音乐会结束后,我又问:“你有印象的还有几个人?”

她回想半天:“只有3个……”

过了3天,我又问:“上次音乐会你有印象的还有几个?”

她更努力地回想:“好像只剩了1个了。"

“所以啊,别人对你也是一样的,整场能记住你的也许只有1个人,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明白这个效应,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时刻、紧密的被关注时,他们便卸下一部分心理负担,更轻松地敢于表现。勇气这下子有了,但万一就是表现不好/出错了,如何看待他人评价?

其实,许多时候孩子害怕、不敢,怕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

“这么简单,她怎么还弹错了呀。”

“哎呀,她弹得什么啊?还不如我好呢?”

关于这点,我教会了CC一项思维能力,帮她卸下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这项思维能力是:分清事实(fact )与观点(options)听上去跟论文似的,但其实也不难理解,而且哪儿哪儿都能用上。什么是事实(fact)呢?事实可以被证明是对或是错的:

狗是哺乳动物。(对)

鹦鹉生活在海里。(错)

你这道数学题写错了。(对)

什么是观点(options)呢?观点是不能被证明是对的或错误的,它只代表个人的主观感受:

有的人觉得榴莲闻着臭,吃着香,深陷榴莲坑无法自拔;有的人觉得闻着臭,吃着一股臭鸡蛋味儿,碰都不想碰。

有的人觉得你做不对数学题就是笨;

有的人觉得你围棋下的好就是聪明。

为什么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因为这项思维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孩子们走出家门,会面对来自同学、老师……各路评价,很多孩子都会被外界的信息影响,甚至照单全收:

同学说“你很讨厌”,TA就会不由自主地反问:“我真的很不讨喜吗?”

老师说“你真笨”,TA就会不由自主地质疑:“我真的干啥啥不行吗?”

就像有一次,CC放学回家没有往常的兴奋,我便问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CC说:“课间我们一起玩魔方,有个同学拼出来了,我没拼出来,那个人就说我脑子不转弯。我很生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便告诉CC:“魔方没有拼出来是'事实',可以继续研究,但是他说你脑子不转弯那是他的'观点',你觉得自己当真脑子不转弯吗?”

“当然不是,有的时候我脑子转得跟风车一样快!数学题抢答,我每次都举手…..”

“所以说,别人对你的评价仅仅是'观点',我们不能干涉别人的观点,但是别人的观点不代表客观的事实,更不必为了别人的感受难为自己。”

这样一说,这娃立马释然了,随即哼起了小歌,研究魔方去了。我们不需要把别人的评价照单全收,而是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我?他说得对吗?事实是这样吗?小的时候你教会孩子这项思维能力,他会受益终身的。

C妈强烈建议大家平时生活中就练习起来。毕竟,就算是父母、家人也很容易“有失偏颇”。

有一次CC奶奶给CC梳头发,一边梳一边无心地说:“你这头发可没你弟弟的好,太少了,梳上辫子哪儿哪儿都露着头皮。”

没想到CC听进心里了,撅着嘴不高兴,也赌气不让奶奶梳头了。

这么好的练习机会,自然不能放过。我便问CC:“抢答题,奶奶的话是'观点'还是'事实'?”

CC立马仰着头说:“头发少是事实,但没DD的好是观点!头发少有头发少的好处,洗了还好干呢,而且我的还比他的长呢!怎么就没他的好了?”

得,一边思辨着,一边给自己找到了心理平衡。最后还觉得自己的比DD的好。(当然,这句也是观点。)

C妈真正想说的是,如果孩子能一直保持这种思考习惯,相信不管是对性格、还是人生格局,都有深远影响。

TA一定不会因为旁人说句笨就气急败坏,自我怀疑。

TA一定不会因为“袁老师”把TA的作文批的一无是处就跳楼。

TA一定不会因为男朋友觉得TA不够漂亮就去整容。

TA一定不会因为婆家说句全职在家当主妇有什么出息,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价值。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他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别人的观点,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有疑问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不能因为任何人的否定,就怀疑或否定自己。

当孩子胆小、怯场、不敢表现自己的时候,别硬推了。过不了自己这关,孩子永远生不出自信和勇气。

做为父母,我们总是念着帮孩子避开所有艰难困苦,但是真的爱,不是把她藏于保护伞之下,不经任何风雨和历练,而是教给TA直面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最重要的是,把问题还给孩子。

下次,不妨试试这两招。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