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中小学正式返校才刚一周,一条被曝光的天津女老师的“训话”录音,就成为新学期伊始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引发网上诸多关于教育和阶层的讨论。
女教师嫌贫爱富?
在录音中,该名女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多次以父母职业、收入衡量学生素质,言语之中透露出对与之对话学生家庭的不屑和轻视。其出格语录如下:
“都是平民百姓,贼不懂事,贼没有家教。”
“父母当官有钱的孩子,就是比你有素质”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长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好,家长都极为有素质,反思一下你们家长多有素质?”
“你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呢?你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呢?别怪我瞧不起你。XX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50年挣得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能一样吗?怎么可能一样?”
当着学生的面拿学生家长的收入作对比,一再强调“高官富商”和“平民百姓”的身份差别,并进而说出“我瞧不起你”的话语,其歧视学生的等级观念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她在批评孩子、家长素质差的同时,自己还多次出口成“脏”。如果不是学生录音,任谁也想象不到,这些充满“嫌贫爱富”的对话,是出自一名备受尊崇的灵魂工程师。
事件发酵后,“老师对比家长收入歧视学生”“教育局通报老师攀比家长歧视学生”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查询学校官方发现,这名涉事教师系一级教师,区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津南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班主任,还曾被该校评为“最美女教师”,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示范班等。
涉事教师被调岗
音频被传到网上之后,网上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有人称涉嫌攀比家长歧视学生,也有人称这老师可能一时糊涂,本意并非是看不起学生或家长。
随着事件影响力扩散,27日,当地教育局通报称,给予涉事教师肖某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降低岗位等级,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撤销其教师资格,调离岗位;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同时在全区教育系统中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整顿,深刻反思、汲取教训、举一反三、 引以为戒,坚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处理结果公布之后,当事人迫于压力出来道歉,一张当事老师在班级群里的截图言论显示,老师表示不会找录音学生的麻烦,但还有一些话让人看到之后不免会多想,比如“你的无心之举让我火了”、“我不会找你,这个你放心”、“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等等。
看似非常真诚的忏悔,依然充斥着“阶层论”,希望学生认清现实,与此前拿父母收入多少来批驳学生并无两样。换而言之,她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话伤害性有多大,认为自己不过是用“现实教育”激励学生,无意之间戳痛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经而已。
即便是从“激励学生学习”的角度解读,这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认知出自一位教育学生的老师之口,其传递出的职业歧视才让人更感心寒。
教育不是因故打压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关于老师的负面新闻了,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教师侮辱学生事件,也在不断给教师队伍敲响警钟。
19年7月,陕西商洛市班主任老师辱骂13岁的中途转班学生,不仅嫌她成绩不好,拉了班级成绩的后腿,还诱导全班同学对女生进行人格侮辱。20天、100多条录音、总时长达20小时的辱骂,让公众哗然。虽然事后涉事老师被处记过处分,撤销教师资格和一切荣誉称号,但当事学生已经不愿意再去学校上学,再次转学也无法确保是否会留下心理阴影。
20年6月,常州五年级小学生缪可馨因语文老师说其作文充满负能量,被老师批评而从教学楼一跃而下自杀身亡!后续相关爆料指出,该教师经常嘲讽打骂甚至掌掴缪可馨,原因则是由于她没报该老师的课外辅导班而去了其他补习机构,所以才遭来老师的种种刁难。
这样的恶性教学事件还有很多,能被曝光出来、让大众有机会站在学生立场为其“喊话鸣冤”的只是少数,那些未来得及被曝光、甚至被因故掩盖无法见光的,恐怕还有更多。
作为最受学生敬重和最可信任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让学生铭刻在心的金科玉律,甚至是笃信模仿的示范引领。同样,任何一句歧视性语言,也会对其性格形成和健康成长造成深刻影响和极大伤害。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每位教师在面对学生和履行职责时,都应以良好形象示人,都要对自己的每一言行举止斟酌细量、谨言慎行。这绝非是一种过分苛责,而是职责使命使然。
教育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放到今天的事件中,肖某的言论传递出她给学生及家长的评判标准就是:有钱等于有素质,有官职等于有水平,人生不“阶层下移”的出路就是有钱、做官,折射出社会上盛行的“要么有钱、要么有权”的价值取向。但若以此作为唯一的人生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大概是我们源头对教育的理解就产生了偏差和错误。
社会由多元化个体差异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职业追求,如果每个人从小被灌输的是一样的价值观,钱和权是所有人的唯一目标,用刘擎教授说的话就是世界不再是斑斓多彩,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金钱的颜色。一个被教育出来唯金钱论的社会,是最大的愚昧。
陈丹青曾经说过,一个社会有三大底线行业:一是教育,二是医疗,三是法律。无论社会多么不堪,只要教育优秀公平,底层就会有上升希望;只要医疗不黑暗堕落,生命就会得到起码的尊重;只要法律秉持正义,社会不良现象就能被压缩到最小……如果三大底线全部洞穿,就是人间炼狱!
教育守护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如果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把职业分出高低贵贱,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标准,片面的追求物质利益,认同并“以身作则”倡导学生追求拜金主义、拜权主义,这是在教书育人,还是荼害社会?
在课堂上公然发表歧视家长收入低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传递这样价值观的老师,就是在踩踏这条底线。
正如新华社的微评:三尺讲台,是春风化雨之地,而非铜臭侵染之所。
权钱决定教育素质?未必!
也许贫富水平能决定可获取的教育资源,但教学成果却是多方努力的共同结果。学区房产均价20万每平米的深圳网红学校深圳湾中学,2020年中考高分考生比例也仅仅只有2%,尽管考分和成绩不能说明全部,但也一定程度论证了有钱有资源也不一定能砸出和付出成正比的高水平教育素质。
在不断提倡提高素质教育的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经济条件,而是教育方式。而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也不是孩子将来能获得多少财富,而是孩子在未来能获得多少幸福感。
国外曾经有一部经典的教育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进行一次拍摄,从7岁开始,14岁,21岁……一直到56岁。拍摄的初衷是为了验证“你的出身阶级,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但几十年过去了,导演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可能太狭隘了。如果以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唯一标准,打破壁垒可能的确并不如意,但是谁说幸福与成功只有这一种呢?影片最后,好几个非精英阶层的主人公最终并未大富大贵,但依然找到了足以感染人的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
所以,家庭条件的好坏并不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不会因此降低或增加孩子当下及未来生活的幸福感。人生获得价值的方式从来都不只有一种,在焦虑横行、阶级恐慌、天价学区不断冲击眼球的今天,或许老师和家长更应该静下来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中,到底想让孩子从中学到什么?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衡量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更不是衡量孩子素质水平的标准。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老师、家长都与孩子们站在一起,不是高的教导低的、对的教导错的、好的教导坏的……而是站在平等的视野中,一起探寻蕴藏在广阔生命中的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