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初中男教师比例仅为28%,大大低于国际平均值,也低于全国2018年43%的水平!
近日,有关男教师比例偏低的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知名教育家朱永新指出,随着一批年长男教师的退休,我国中小学男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显得尤为突出。
早在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区男女教师比例为18:82,也就是男教师的比例仅仅18%,在各个学段,女性教师数量都大大超过男性。其中,小学里的男教师仅占10%,幼儿园为0%。
男教师比例不断下降的现象在全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1.25%、43.22%及 46.11%,较20年前累计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
在陕西的一所乡镇学校,全校77名教师中男性仅6名,占比不到8%,而且这6名男教师大多是校长等领导岗位,一线教师是清一色的娘子军。
在海南海口市琼山中学,新入职的20名教师中,仅有2名男教师;海口一中2020年14名教师入职,男教师仅3人;海口琼山三小全校220多名教职工中,男性仅30多名。
新华社记者曾在《中小学招男老师为啥难?——部分地方中小学教师男女比例不均衡调查》的报道指出,男教师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少,比例从师范大学毕业比例女生超七成,通过考教师资格证的也以女性为主;二是收入有限,虽然近期教育部要求教师待遇不低于同地区的公务员,但要吸引男教师的到来还有一个过程;三是留不住人,一些男教师要不进入领导岗位,有些工作几年后就转岗了。
众所周知,男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著而独特的,在女性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环境中,男教师的到来更有利于学生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健全发展,类似孩子在成长中,需要母亲和父亲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各方政策的引导有望让更多的男教师进入到校园,走上讲台。
首先是《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其中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使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这其中应该就包括教师队伍性别比例的相对合理。
其次是教师待遇的提高,原则上要求“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最低工资标准”,这虽然不仅仅是专门针对男教师,而是针对所有教师,不过这一条对很多男性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再次,随着国家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重视,对拔尖人才选拨倾斜,原来非师范专业的高材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到中小学课堂,如近年来深圳中学和杭州的多所学校,吸引了上百名清华、北大的非师范生到中学,更多的“理工男”也走进了课堂。
此外,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几条建议,如实施退伍军人教师培养计划、改革师范教育招生和培养体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吸引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等举措有望得到采纳,也将有助于不断提高男教师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