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校拥有多少院士,不仅是个脸面问题,更是办学水平与办学层次的体现。从实际情况看,拥有院士数量与学校声誉和办学层次正相关。比如,北大、清华,是国内最为顶级的两所大学,拥有院士数量不仅在高校中最多,而是遥遥领先于其它大学,甚至是倍数关系。一所大学,如果连个院士都没有,只能归入应用型系列。
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1月1日启动。中科院增选名额为73名,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与数学领域7名,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6名。工程院增选名额不超过88名。现在已经进入两院院士推荐提名公示阶段,最终哪些人能够成功入选,估计还得等到年底才有结果。
本号有些好奇,统计分析了高校增选院士的情况。从中发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在最近10年,各自只新增1名院士,在原来的985高校中属于垫底位置。
最近10年,三校新增院士的具体情况是:
重庆大学:2017年,潘复生增选为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天津大学:2011年,苏万华增选为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李言荣增选为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从这个情况看,这3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如一些“双非”高校。比如,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最近10年各新增2名院士。在这里就不列名单了,读者可以搜索印证一下。
当然,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最近10年新增1名院士的不只这三所大学,有的甚至颗粒无收,但情况不同。是这样的:
新疆大学(新增1名)、郑州大学(新增1名)、云南大学(颗粒无收)原来不是985高校,不能与原来就是985高校的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和电子科大相比。中央民大(颗粒无收)、人民大学(颗粒无收)是文科高校,不能与理工类的高校相比,文科没有评选院士一说。华东师大(颗粒无收)既是985高校,也是文理学科兼有,但是定位于培养师资,在科学研究方面也不能与理工类高校相比。
那么,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还是拿事实说话,其实上三校之间还是有些差别的。天津大学情况最好,新世纪新增5名院士。电子科大最惨,新世纪只增1名院士。重庆大学位于中间,新世纪新增2名院士。
(1)天津大学:最近10年新增1名院士,新世纪以来新增5名院士。
天津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天津大学是我国少有的一直冠以“大学”的工科强校之一,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并列,现在大名鼎鼎的华中科大、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连理工以及北航、北理等,那个时候还是“学院”,有的认为天津大学有被后者整体超越的可能。
最近几年,天津大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神奇般的成为13个全国应用数学中心之一,是新工科的领头羊,在医学领域也是频频大手笔,尤其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落户天津大学,让其名声大振,这是梦寐难求的事情。但是,在院士增选方面,天津大学确实有些黯然失色,从2011年以来只增加了一名院士,即使从本世纪算起,也只增加了5名院士。具体情况是:
2003年,叶声华,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2005年,陈予恕,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05年,余贻鑫,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2009年,钟登华,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11年,苏万华,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这说明,2012年以来,天津大学没有新增院士“入账”,如果2021年还不能突破,真有坐吃山空之虞。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拿隔壁邻居南开大学来说,在新世纪增加了8名院士,天津大学应该自叹不如。南开大学新增的8名院士是:2017年,陈军(中科院化学部);2011年,陈永川(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2009年,周其林(中科院化学部);2007年,龙以明(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张伟平(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宋礼成(中科院化学部);2003年,葛墨林(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2001年,程津培(中科院化学部)。
天津大学为何在新增院士方面不如南开大学呢?应该是传统优势学科增长乏力,加上存在内卷问题的结果。在化工、土木、水利等传统优势学科方面内部竞争激烈,也许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导致优秀人才出走。在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又处于积蓄力量阶段,暂时还没有能够当选院士的人选或是条件。
夏长亮教授原来在天津大学本研毕业,1996年起就在天津大学任教,2002年担任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他是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曾分获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是在2010年却出走天津工大,2017年成为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18年任天津工业大学校长。还有这种情况吗?外人不得而知。
(2)重庆大学,最近10年新增1名院士,新世纪以来新增2名院士。
重庆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1952年调整为工科大学,2000年5月与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应该说当时与其它工科大学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可是最近一二十年,重庆大学似乎并不那么亮眼,虽然位居“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列,但却只有三个自定“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竟然只有3个A-学科,没有A+,也没有A,成为网友冷嘲热讽的对象。不过,这几年重庆大学一直在奋力追赶,但在新增院士方面确实没有显现出“奋斗结果”。
最近10年,重庆大学只新增1名院士。即使追溯到本世纪以来,重庆大学也只是新增2名院士,在985高校中应该是最少高校之一。2017年,潘复生增选为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孙才新增选为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如果再往前追,则是鲜学福于1999成为院士,杨士中于1997年成为院士,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可以比较一下。西北大学也是处于西部,还是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原来不是985高校,可最近10年至少新增2名院士。2017年,张宏福成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2011年,舒德干成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此外,2019年,赵国春成为中科院地学部院士,他是香港大学讲席教授、西北大学教授。即使从本世纪算,在新增院士方面,重庆大学也不如西北大学。重庆大学还需要继续加大追赶的力度与速度。
(3)电子科技大学,最近10年新增1名院士,新世纪以来新增1名院士。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虽然创建于1956年,但在当时集中了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方面的力量,可以是说集中了全国精华,1960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这是一所学科极为单纯的专科性大学,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成电)。成电从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一路走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发展可谓顺风顺水。
成电虽然是一所对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大学,也是一所特色极为鲜明的大学,但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似乎力不从心,从新增院士就可以看出来。本世纪以来,只新增1名院士,这就是2011年,李言荣增选为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应该知道,“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与成电的本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还是有些距离。
如果再往前追,则是陈星弼于1999年成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李乐民于1997年成为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这也是上个世纪的事情。而且这两位院士分别出生于1931年、1932年,其中的一名院士已经去世。由此可见,电子科技大学的最强学科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似乎有些青黄不接,非常可惜。
也可比较一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的办学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1931年1月,但直到27年后的1958年1月才正式成为“学院”,比成电晚了两年,更未象成电那样集中全国电讯方面的精华力量,一直依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这让人肃然起敬。西电原来不是全国重点大学,后来不是985高校,现在又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但在学科实力方面似乎并不逊色于成电,而且还有反超之势。
本世纪以来,西电新增2名院士,2013年,郝跃增选为中科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2011年,段宝岩增选为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都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院士,说明作为看家本事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处于很好的发展当中,预示着发展潜力大于成电。
(4)3所985高校中,哪校发展后劲更加强劲?
应该承认,这三校都在努力进步当中。作为重庆市唯一的“一 流大学”,重庆大学责任重大。重庆市 专门印发文件,支持重庆大学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最新消息是,重庆大学的于斌被中国煤炭协会提名参加2021年工程院院士遴选。
天津大学也是自力更生自身发展的典范,从来没有合并过其它高校,而且还为天津贡献了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城建大学。正如前述,天津大学这几年发展迅猛,显示出巨大的爆发力,但是效果如何还得由实践检验。最新消息,天津大学的余建星、李鑫钢被天津科协提名参加2021年工程院院士遴选。
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一大堆学院,除了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之外,还有资源与环境、物理、医学、生命科学、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外国语等学院,似乎向着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不过,“摊饼”过大,会影响特色学科的发展。从发展趋势看,上个世纪进行高校大合并,现在则是逐渐回归特色发展之路,靠特色取胜。成电如果放弃特色学科,走上大众化之路,结果如何,应该不难预料。最新消息,电子科技大学的杨晓波、张小松被四川科协提名参加2021年工程院院士遴选。
这三所大学都应该向兰州大学学习。兰州大学是人才流失重灾区中的重灾校,流失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州大学。即使这样,本世纪以来,兰州大学也新增了6名院士(2009年,南志标、郑晓静、涂永强;2011年,周绪红;2015年,陈发虎;2017年,王锐),比天津大学还多。在逆境之中,是什么力量使兰州大学仍然保持强劲发展动力,值得这三校分析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