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什么我都不拦你。”
袁显学几乎吼着对儿子说出这句话。
一开始,她和儿子因作业发生争吵。
以为儿子只是在赌气。
直至看到儿子手上的刀片,她慌了。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个星期天,她问儿子作业做完没?
儿子说做完了,拿给她检查。
她一看,火大了,“这字写得一点都不好看。”
说完她随即把那页作业撕掉。
她想着教育下儿子,不料,情绪一触即发。
儿子气势汹汹地说:
“把电话拿来,我要打电话给我姐,让老爸来接我。”
听到儿子要走,她第一反应就是:哭。
哭着骂儿子没良心,甚至还踹他一脚。
“你大了,腰杆硬了。可你走了,我怎么过?”
往事一幕幕浮现,十几年堆积的心酸,瞬间爆发。
离婚那年,儿子8岁。
她带着儿子从贵州,长途跋涉到广州。
两人相依为命,住在不足6平方的出租屋。
生活十分拮据。
但她一直主张要给儿子最好的生活。
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不吝啬。
她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儿子。
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如今,全部希望在争吵中破灭。
争吵第二天,儿子离开了,去他爸家。
当时儿子16岁。
自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给她打过电话。
也没有问她要钱。
就这样过了3年。
儿子还是不肯回家,
袁显学一气之下,把儿子微信拉黑。
同时对前夫一家恨之入骨,尤其是女儿小容。
她认为,儿子会如此犟,皆因小容。
由于儿子和女儿联系比较多,担心他会被“洗脑”。
加上女儿处处躲着她,不愿跟她来往。
明明是至亲,为何会出现这么大“裂痕”?
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袁显学想不通,
于是向电视台求助,
试图挽回儿子和女儿的心。
揭开陈年往事,才知道,袁显学并非无辜。
2020年5月,小容要和男朋友领证,需要用户口本。
可户口本在母亲手上。
辗转多人要到她微信号。
两人虽好久没联系,她却没有丝毫喜悦感。
一听到女儿有事而来。
她说:“你就是有事才来找我,没事就不管我死活,在哪儿你都不管。”
一番赌气话,将母女的关系拉回冰点。
但她还是把户口本寄给小容。
不料,过段时间后,她微信被小容拉黑了。
百思不得其解。
她咆哮道:
“我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你这么恨我?”
为了帮袁显学解开“难题”,节目组试图联系小容。
一加上微信,小容积压已久的苦水,倾泻而出。
“反正她怎么说都是个弱者,怎样都是我们抛弃她。”
“从小记忆里只有把我捡来养大的奶奶。”
“反正我尽力了,问心无愧。”
看到这,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袁显学离婚时,女儿12岁。
按常理来说,她有12年时间陪伴在女儿身边。
可为何女儿却说是奶奶捡来养大的?
带着问题,节目组去到小容家。
原来,这一切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早有征兆。
小容1996年出生,今年25岁。
面对镜头,她说出那段痛苦不堪的经历。
母亲是个狠人,主张“棒棍教育”。
小容小时候很爱哭,眼泪还没流出来,母亲就一顿暴揍。
只要母亲一生气,小容就要“遭殃”。
不听话,打一顿;做错事,打一顿。
任何一件事都能成为小容挨打的理由。
更致命的是,不是轻轻地打,而是狠狠地打。
小容说:
“她揍人特别狠。”
当节目组放出这段视频时,袁显学低着头。
她承认自己经常打骂孩子。
比如叫女儿帮忙拿扫帚。
女儿就会哭。
看到女儿哭,她就打。
边打斥责:“你是不是哭死鬼投胎来的。”
一直打一直打,她想打到女儿认错。
奈何打到手都累了,女儿还是不肯认错。
当问及对儿子的教育时,她说:
“儿子会马上跟我认错。”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待遇。
孩子心中难免有落差。
更何况,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十几年都在遭受同样的痛苦。
于小容而言,家是恐怖的存在。
还有更令人窒息的举动。
从小到大,她都没有管过女儿。
离婚时,她叫女儿跟她走,被拒绝了。
女儿选择留在爷爷奶奶身边。
这可能也是小容说“被奶奶捡来养大”的原因。
在最需要关心和呵护的年纪,却被棒棍相对。
不敢想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多大影响。
很多人可能觉得“棒棍底下出孝子”。
其实不然。
大多数情况是,棒棍下出伤害。
小容表示:
“需要的时候不在,现在说什么都是扯淡。”
“冤有头,债有主,他们上一辈的事情,她和她儿子的事情,不要再扯着我。”
节目组千劝万劝让她和母亲通一次电话,或见一面,把问题说开。
小容拒绝了,态度十分坚决。
袁显学看到这一幕,悔不当初。
可她依然认为,虽然缺少陪伴,女儿也不该挑拨她和儿子的关系。
事实是,小容根本没有游说过弟弟。
母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肯“醒来”。
从始至终,口头上说想知道女儿为何躲着她?
实际上只是想让儿子回家。
有因必有果,也许这就是“棍棒教育”的代价。
父母输掉孩子的心,也毁了整个家。
然而,袁显学埋下的“祸根”,远不止这些。
小容说:
“母亲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孩子,只有钱。”
就拿要户口本那件事来说。
“要户口本可以,但要给4万块钱。”
小容听到这句话,心都凉了。
电话那头,可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啊。
谁想到,还有更让人心凉的。
母亲找到女婿,跟他“控诉”说,“小容又土又丑又懒”。
这成了压垮小容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么多年,被揍,被抛弃,被贬低,她都习惯了。
唯独这一次,她觉得特别难受。
她无数次想过跟母亲缓和关系,想得到母爱,也曾做过尝试。
可这件事之后,她再也不抱希望了。
看着声俱泪下的女儿,袁显学五味杂陈。
她还是不甘心,还是想再见女儿和儿子一面。
节目组答应她的请求,但最终决定权在孩子手里。
到了相见环节,左顾右盼,可两个孩子都没出现。
袁显学的情绪一度陷入崩溃。
不过,小容答应跟她现场通话。
两个人的情绪逐渐趋于平和。
小容说:
“其实我并不恨她,所以不需要原谅,可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治愈我整个童年所经历的一切。”
袁显学听到这番话,不再泣不成声。
她也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
“小容,对不起,委屈你了,以后希望你们过得开心就好。”
放过彼此,也放过自己,就是对这场母女关系做出最大的让步。
有句话说:“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锤子,所有问题在你眼里都是一颗钉子。”
打孩子也是一样。
“不打不成器”,“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一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式家庭。
其实,打不是爱。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以大欺小”的权力对抗。
更不是控制和占有。
不管是行为暴力还是语言暴力,都像一把刀,一点点凌迟她们的心。
有些人可能说,打她,她才会听话。
孩子被打后连忙求饶认错,可她真的意识到错了吗?
也许未必。
她只是害怕皮肉之痛,加上无法和大人抗衡,不得以选择“投降”。
一如上文故事中的“儿子”。
他一被打就认错,可为什么被母亲撕掉作业本后,毅然离家出走?
当姐姐小容跟他说母亲上节目的事。
他只回了一句话,“没必要调解,反正也没什么用”。
打骂孩子,只会把她们推得越来越远。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伤害。不可逆的伤害。
等孩子长大后,她童年的回忆里只有棒棍和眼泪。
转而可能又把这一切“报复”在她自己的孩子身上。
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可曾想过,孩子又有什么错呢?
人们也许会问,除了打骂、贬低孩子,我们还有其他的教育方式吗?
这个问题问错了!
在亲子关系中,只要没有殴打、斥责和人格侮辱,至少都会比现状要好。
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不是殴打、斥责与侮辱的理由。
反之,殴打、斥责与侮辱,也不可能长期和真正有效地,让孩子自觉自愿地根据自己的期待来生活和学习。
但是,父母也不是圣人,总会有被孩子气得几乎要丧失理智的时刻。
怎么办?
如果孩子生活和学习表现很糟糕,自己气得要打人骂人的时候,可以尝试给自己立下两个观念基点:
1,先离开孩子,缓1-3分钟。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告诉自己说:到了想打和骂的地步,本身就是我自己的教育失败,不能让孩子去承受更多痛苦。
2,然后,再跟自己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基因随我,行为模式也随我。假如要打骂,首先该打骂的是自己。
只有先把这口恶气,自己先放下来,调理顺畅,才有可能去寻找更好的沟通办法。
自恋,不想承认自己有错,看不到自己的错误,是人的心理惯性。
克服这一点,是人的成长的一部分。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别人的爹娘。父母也需要不断成长。
有了这种意识,接下来的相处就会有更多可能性,孩子也通常会给到父母意外的惊喜。
那么,怎么才能让亲子沟通顺畅,不会轻易被孩子气得浑身发抖呢?
非暴力沟通原则,是比较有用的技术手段。
1,观察结果。
这个结果一定是要具体清晰且客观,尽可能排除主观评价。
2,表达感受。
当孩子做错事,如果你不带情绪询问他原因,他便会正面回应你。
这时,你要与之共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3,提出需要。
发生争吵,大多数情况下源于彼此的需求不被满足。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表达需求时,最好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
4,请求帮助。
提出请求时,要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他具体做什么。
如果愿意做,要对他表达谢意;如果不愿意,可以尝试倾听他的感受。
总之,站在孩子身后,去理解、支持和帮助他;而不是像牧羊人一样,居高临下,站在孩子身前,去指挥和掌控孩子,会减少绝大部分摩擦。
不可否认,大多数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可“爱”不等于“控制”。
孩子不是流水线产品,你要花心思去看见和陪伴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无论什么模样,他都是地球上的一颗星。
而每颗星,都需要父母用心去呵护。
你愿意花心思陪孩子成长,孩子也会推动你进步,彼此成就。
只有这样,世界上才能少些“袁显学”和“小容”,少些悔恨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