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米粒妈
家长是孩子的起跑线,这句话米粒妈已经说倦了。
坐在米粒妈旁边的同事,他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他妈妈就把孙子的中关村三小学区房买好了。
三小学区房的单价,当年就贵出了天际。《听说三年级以后,大部分妈妈都辞职了》里,米粒妈和大家分享了为什么“海淀无房区”,依然那么多人对海淀学区趋之若鹜。
然而米粒妈认为,买房只是第一步,怎么把家里布置得让孩子爱上学习才是更重要的进阶。
在米粒很小的时候,米粒妈和米粒爸就给他布置了好几个阅读角,让读书变成触手可及的事,有兴趣的米粉可以参考《怎样在家里安置阅读角,让孩子觉得读书和吃饭一样自然和重要?》
能和北京海淀寸土寸金的房价相提并论的,非日本莫属。
虽然日本房屋总价没有达到动辄大几百上千万,但是日本的房子普遍较小,平均只有72平方米,而家庭成员又较多,所以怎么利用好空间更考验智慧。
米粒妈最近发现了一本好书,《打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住宅》,就是讲的日本学霸的房间里的秘密,这些学习空间的布置让米粒妈都不得不说一声佩服。
当时米粒妈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
米粒妈读之前最怕这本书是标题党,姐妹们懂得,就是开篇一张图,整书全靠编那种。
还好,这本书没有让米粒妈失望。
这本书的作者四十万靖和渡边朗子,在日本长期从事住宅研究。
在完成这本书前,他们采访了超过200个日本学霸家庭,得出了家庭内部空间布置对孩子学习自主性影响的分析结论。
又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11个家庭,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这11个学生有多厉害呢?他们的“小升初”成绩就相当于北京小学生考上了“海淀六小强”。
之所以选择“小升初”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成绩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大。
在多数人的想象中,学霸家的情景应该是:孩子一个人在全家采光最好的房间里闷头学习,其他的家庭成员为了不打扰他们,都安静地待在房子的一角,甚至连电视都不敢开。
而在采访中他们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学霸们并不喜欢自己在一个独立的房间内学习。
他们更喜欢在起居室、餐桌旁学习,和家人一起交流是他们学习的常态。甚至还有“游牧民式”学习法:家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场所。
学霸们的家到底长什么样呢?
我们先看一个比较传统的儿童学习空间,B同学的家三楼有专门的儿童房,他和妹妹在固定的书桌上学习,但是妈妈的一个小小举动,让这间儿童学习房变得大不一样。
妈妈把自己的矮脚桌也放到了儿童房,在B同学学习的时候,妈妈就做点针线活或者读书。
父亲加班回来,也会直接带着好吃的来到儿童房,和孩子们聊聊学习上的事、生活上的事,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个家庭的儿童房实际上承担了部分起居室的功能,父母在这里进行部分家庭活动,孩子在这里学习。
这种自然而然的陪伴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更加安心,也让家人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就像作者说的,“并没有哪个人因为升学问题而绷紧神经。相反,家人之间关系融洽,有说有笑,洋溢着和睦的气氛。”
A同学家的房间布置让米粒妈大开眼界:
直接在起居室放一张乒乓球桌可还行?
米粒妈注意到起居室根本没有沙发和茶几,家庭成员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张乒乓球桌。
爸爸可以在乒乓球桌旁看看报纸和电视,弟弟会在这画画,A同学回家后直接在桌子上写作业。
妈妈虽然没有在桌旁,但也是在可以直视到的厨房忙忙碌碌。等妈妈做好饭菜,全家人还是在这张乒乓球桌上吃饭、聊天。
米粒妈觉得这简直是张“万能桌子”,这和我们平时认知的客厅的职能分区完全背道而驰。
但这也是一张“神奇桌子”,A同学觉得他家的乒乓球桌就是一个“驿站”,是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他可以随时就学习中的难题向父母提问,可以一起探讨对于问题的思考,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流动的、沟通的,可以在高效的互动下完成的。
F同学家里也有一张长桌,虽然不是乒乓球桌,但功能相似。
和A同学家一样,起居室内没有沙发、茶几,不同的是F同学家的餐桌后面是和天花板一样高的书架,上面摆着所有的学习资料和漫画。
餐桌上还有地球仪、历史年表等等学习资料,F同学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餐桌旁给家人讲课。
他经常用课上学习的知识点来考考父母,如果他们不知道的话,属于F同学的小讲堂就要开课啦。
学习不再是在某个房间才被想起的事情,它存在于家庭的每个场景下,可以是吃饭的时候、可以是一起读书看报的时候,也存在于睡前的闲聊时光。
老母亲们常常担心,孩子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而学霸正是在和家人的交流互动中,将知识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
因为知识不再单调枯燥,而是伴随着温度和爱意。
D同学的“移动性书桌”更是突破了米粒妈的想象力。
他有一个专门制作的书桌,方便他随时移动,他想在哪里学习,就直接把书桌移动过去。
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有他学习的痕迹,起居室、自己的卧室、玄关、厕所门前,甚至是院落里。
米粒妈仔细一看,他的学习轨迹就是他妈妈的动线。
妈妈做饭时,他就在能看到妈妈的起居室学习;妈妈晾衣服时,他就在晾衣架前的树荫下学习。
用D同学自己的话来说,只要看着妈妈学习,就会觉得精力特别集中。
米粒妈对这点感触特别深,米粒妈小时候虽然没有“移动书桌”这种奇思妙想,但同样在妈妈的身旁学习时感到格外安心。
那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理论可以参考,米粒姥姥就凭着自己朴素的鸡娃观,坚持陪写作业十二年不动摇。
虽然初中、高中米粒妈都是住校,但周末回家学习的时候,米粒姥姥就会像小学时一样,坐在我旁边安静地看书。
米粒妈的邻居姐姐从来没有这种待遇,她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不是在一旁看电视,就是出去打麻将。
米粒妈当时并不知道,米粒姥姥坚持拿本书坐在我旁边看,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只是感觉到她在身边,那种安心专注的感觉就无法代替。
在做了大量的采访之后,作者发现这些学霸的家庭氛围和学习氛围都可以用“3X”理论来概括:eXplore(探索)、eXchange(共享)、eXpress(表现)。
“3X”理论的核心就是:沟通。
而这些学霸家的布置都让米粒妈感受到,沟通是不被限制的,是自然而然的。
提出“3X”理论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西蒙·派珀特教授,他的核心观点是:比起被动接受教育,孩子们在进行主动创造时,其学习效果会达到最高。
这和作者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作者认为,“关在房间里也许环境安静,但更适合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但如今的教学和考试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米粒妈觉得这本书表面上是在写家庭空间布置,实际上却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让孩子在学习时更有安全感和自觉性。
老母亲们千万不要看完这篇文章就开始家居大改造,咣咣咣开始砸墙。
鸡娃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跟风追捧,而是需要沉下心里,真正理解孩子的需要。
如果真的想要改变,本书作者有几个小建议,米粒妈结合养娃的实际情况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不要孤立儿童房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在儿童房学习,不必非要孩子改变,到公共区域去学习。但千万不要让孩子把房门一关,就和家人分割开来,这样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第一时间和父母交流。
学习=一个人面对各种难题=和爸爸妈妈分开,这样的观念一旦植入到孩子的意识里,学习就变成了单打独斗的闯关,而实际上学习是和队友们一起打怪。
2、让家里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变成孩子学习的场所
米粒妈对这点感触很深,我把书摆放在了家里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让孩子触手可及。
其实在家里不同的角落读书有不同的乐趣,学习也是一样。长时间在同一个空间学习,专注力会下降,疲倦感会上升。
3、实现“书写交流”
米粒妈特别喜欢家里有一面黑板墙的设计,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买一个支架式的黑板或白板。
家庭交流除了话语,文字也是个很好的选择。所有的交流讨论都可以用文字来总结记录,那些说不出口的话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
米粒妈以上建议,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改造房间不是目的,改变交流方式才是。
米粒妈见过把孩子的书桌转移到了客厅,但实际上家长这边看电视,孩子那边写作业的家庭;也见过家庭空间很小但依然腾出一块地方全家共同学习的。
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比在哪个空间学习更重要。
米粒妈去美国室友家参观的时候,最震撼的就是,虽然他们家的房子并不大,但专门腾出了一间家庭学习室。
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可以在这里看书、学习、读报,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一起进行的。在米粒妈眼里,这样的学习氛围比哪里的学区房都更可贵。
我们需要的不是每个家庭来个家居大改造,而是将学习这件事变成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
设计师装修好的只是“房子”,家人共同成长的才是“家”。
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不是住宅,而是家人间的有效沟通。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欢迎关注哦),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0-5岁宝贝的科学养育、英文和数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