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天津一中学教师在训话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以往送到我这里的学生,要不就是当官的要不就是家里条件特别好……你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啊,你爸一个月挣多钱啊,别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诉你,XXX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妈五十年挣得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
透露出来的价值观有三——
一、以前我收的学生,家长都很厉害,非富即贵。所以有钱人家的孩子进来很正常,你们当中家里条件一般的,进我的班赚大了;
二、收入低的学生家长,别怪我看不起你孩子。人家挣钱多,那就是素质高;你爸妈挣钱少,素质肯定跟他们没法比;
三、我的学生素质不一,是因为家长收入有高有低。同学们,你们爸妈挣钱多少,决定了他们的素质高低,而你们,也因为他们显得高低不等。
看完之后我感到极度不适:我们学校的老师什么时候学会看钱识人了?一个人的素质什么时候被收入钉牢了?还有孩子的素质,一定就是家长的样子?如此势力、扭曲却理直气壮的发言,出自一位“人民教师”之口,孔子知道了恐怕也会一口老血吐出来:几千年过去了,人们居然还没学会我的教育思想?简直太可怕了,把孩子交给这样的人教育,家长们放得下心吗?
果不其然,这番言论同样引起了全网热议,遭到无数网友的谴责与痛斥。
然而,更讽刺的是,这名涉事教师不仅被该校评为“最美教师”,还当选为区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
既然有资格当选,想必是有些本事的,可我们的优秀教师,却毫不掩饰地教学生“以收入论成败”,未免太过畸形了。就像家长不能按收入论修养,教师也不能完全把业务水平等同于教育水平。她能被评为“最美教师”,业务水平可见过关,然而师德师风的缺失,在教育上是根本性的不足。对一个成绩不如意的孩子来说,遇到一个德行兼备的好老师,比考全班第一的意义更深远。
目前,津南区教育局已经撤销了其教师资格,并调离岗位。但我相信这种事情并没有在学校里消失。
当前,教育问题频出,老师的教育观越来越暴露出世俗化的一面,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变得不容忽视,甚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严峻的教育环境下,老师说出这样的言论,实在是雪上加霜。教育不该这样功利,上学是为了让下一代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让他们因为名利而互相攀比,导致他们有人自大,有人自卑,反而成为教育的绊脚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张疑似当事老师在班级群里的道歉截图被传到网上,她说:
“第一想到的是这个孩子,老师向你道歉。你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我不会找你。我依旧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
一个关键词:阶层下移。暴露了这位老师的价值观根源,在于自身对所谓“阶层固化”的焦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阶层固化下如何正视自己的处境。
阶层固化,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更难出头了,富家子弟坐拥父母给予的人脉资源,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上层、中层和下层之间的流动程度降低,进一步加剧了“犹太效应”: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失败吗?做一个普通人有什么不好?
去年,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的一番话,把中年父母对阶层固化的焦虑感引爆全网。她在那场题为《不确定的年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里,这样调侃自己女儿沦为一个“普通人”:
“我家孩子以后就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
她确实说出了大多数人挣扎在生活泥潭的痛楚与无奈,但她激怒了更多人,因为贩卖焦虑,因为忽视普通人群体。她本人是清华副教授,丈夫是人大教授,他们都不是自己以为的“普通人”,他们的女儿上的学校是清华附小和人大附中,也注定不会普通到哪里去。
然而这位老师,怕是要比刘瑜的处境差多了。公立学校教师的收入,一直备受从业者吐槽:做着最高尚的职业,拿着最低的报酬。
好在,我们正在改善这种情况。
据教育部官网,2020年全国所有县(市、区)都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目标。2021年将对落实不到位的地区严肃追责问责。
一定会有人说,这还是不能改变教师薪酬低的现状。可能的确如此,但不可否认,教师也拥有许多其他职业没有的利好,比如说假期,稳定性。不公平之中,总是有着一杆公平之秤在衡量每一份职业。
所以我们到底焦虑什么呢?你避开了社会上最激烈的竞争,选择了最安稳的工作,本该是安安心心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至于把自己的焦虑施加在孩子身上吗?学生真的明白“阶层下移”的全部真相吗?在正当学习文化知识的年纪,去为若干年以后的事情焦虑、自卑、惶恐,看起来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但细细想来,真的合适吗?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4%的95后想当网红,而这也是广大00后最向往的职业。
年轻人都放弃当医生、教师、科学家的梦想,只想着一夜暴富了?开始我还不相信。但今年春节回家,我邻居向我哭诉: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不想读书了,天天嚷着要当明星、去演戏。我不禁感叹,时代真的变了。
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如上面那位女老师一样,施加给学生的压力。
去年,大连理工研三的一个男学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的长篇遗书里,我看到的是“我好没用”四个字。何至于此!
二十来岁,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因为不堪重负选择离开。有时候压垮一个人的,从来不是巨大的灾难和困厄,而是内心深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政治正确”。
因为父母供你上学,所以你必须考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更多钱,来偿还那份恩情。可是,有多少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简单幸福地度过这一生呢?就像李焕英对贾晓玲的期待那样。
我真的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真正关心孩子的老师,懂得他们在想什么,知道如何去与他们交朋友,引导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而不是告诉他们,你爸妈没钱就是没素质,你没钱你就会比你爸妈更差劲。
简单粗暴,但教育不是这样来的。最后,用这句话作为结束吧: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如何成功,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接受平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