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工资不以教学成绩发放,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呢?
教师基本工资不以教学成绩发放,而以教龄和职称发放,这一点,和其它一些单位工资发放形式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一些企业、工厂、银行等,往往是多劳多得,工作干得多、干得好,工资就高;干得少、干得差,工资就少,甚至完不成任务就没有工资。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基础事业,需要大量的教师来共同完成,而且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持续工作,才能完成。
有这么一句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教师队伍的稳定,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行教师工资制度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2、教师工资制度本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50--70年代,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1985年, 开始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1993年, 教师工资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
2006年7月起,执行新的工资标准,实行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制度。
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师工资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国家对教师工资的调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逐步建立起教师独立的工资制度,包括岗位工资制度、津贴制度、晋级增资制度、奖励制度、退休保险金制度、福利制度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中学教师工资体系。
更重要的是,国家还从法律法规上予以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工资分配制度。
3、以职称和教龄作为教师工资发放的标准,有其合理性。
首先,可以制定统一的工资发放标准,且操作相对容易,教师之间的矛盾较少;
其次,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让教师安心从教,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有着积极的意义;
再者,为了体现教师工作的优劣,体现按劳分配,自2006年起,开始发放绩效工资。
4、如果以教学成绩为工资发放标准,如何定教师工资标准,就是个难题。
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的差异,如工作量、工作成绩,如何平衡?
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同,如何平衡?
不同科目之间的差异,如语、数、英与音、体、美等科目的不同,如何平衡?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差异,如正常就读学生与随班就读儿童,会不会造成教师只要学习好的学生,排斥成绩差的学生的现象?
教师会不会为了学生成绩,而多布置作业,搞题海战术,从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良心活,教师工作的成果,本就难界定,它不像医生治好了几个病人,银行职工拉来了多少存款,工厂工人生产了多少个产品,可以通过计件的形式来确定工资的多少。
所以,在目前来说,以基本工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的形式,来发放教师工资,还是比较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