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语
90%的大学生毕业于非双一流高校,而他们才真的是这个国家的基石、栋梁!
这是白岩松在最近两会期间所发出的呼吁。
在他看来,只关注那些名校毕业生是不对的,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毕业于非名校。
只看“鸡头”,不看“凤尾”,委实不对。
而他这一观点,并非突然冒出来,而是已经坚持了好几年。
这难道是他个人也是非名校导致,对非名校毕业生产生的“惺惺相惜”?
其实不然。
01 白岩松呼吁多关注非名校的大学生
白岩松本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也是著名的双一流、211高校。
尤其是传媒相关专业,更是在全国数一数二。
可是他却坚持多年给这些非名校毕业生发言,其实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几年前的一次两会采访中,白岩松就道出了他关于此观点的内心想法。
通过他自身的亲身经历,发现在北大这样的名校,一周的名人演讲活动都抵得上非名校五年的量了。
甚至五年都请不到这些人来。
在经费方面,排在前几位的高校,每年的经费都超过百亿,甚至有的数百亿!
而非名校呢?
一年的经费能有几十亿就不错了。
可是那仅有10%的双一流毕业生,毕业后大多去建设世界去了,真正深入基层,到全国各个地区建设自己的国家。
西部、中部、东北等等,到处可以看到非名校毕业生的身影,可是名校毕业生呢?
在国内的话,往往都在北上广深,做着金融、计算机等相关的工作;要么直接出国,去为其他国家做贡献去了。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教育的“内卷”。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多关心一些非名校的毕业生,给他们更多的教育资源。
毕竟,非名校毕业生,才是这个国家建设真正的基石!
以上就是白岩松会产生本文开头所说言论的由来。
其实这也和他的真实经历有关。
作为社会公众人物,白岩松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大高校演讲,通过亲身体会,他才真正明白非名校、非名校毕业生的不容易。
所以他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并且坚持数年,不曾改变。
02 优质教育资源究竟该不该向非名校倾斜
除了读书,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呢?
这样一句看起来“冷冰冰”的话,出自白岩松在给甘肃张掖河西学院的学生的一次演讲结束。
其实在冰冷之下,是现实的无奈。
那些名校毕业生,自带名校光环,在市场竞争中天生就赢在起跑线。
名校的学生可以享有更多的优质资料,可以接触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非名校的学生想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过名校生,那么就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有一丝希望。
前提,还是对方是一个学渣。
既然非名校的学生这么不容易,为了公平和“同情”,那么是不是就应该将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向非名校倾斜呢?
虽然很无奈,但是也只能说“不能”。
因为人文关怀固然值得尊重,可是这个社会运转的法则却是“丛林规则”。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竞争。
说起名校,并非它的名头是外界定义,而是它自身实力的证明。
名校本身,它的科研实力更强,培养出优秀毕业生的“概率”更高。
名校的学生,也往往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考出来的“尖子生”,成才率也更高。
名校毕业的学生不一定都优秀,可是从名校毕业的学生优秀的概率高。
优秀的学生在工作的时候,也往往意味着他的效率更高,突破性更强,更容易给一个企业或单位带来活力和未来。
基础工作,大部分人都能做,可是掌舵人,却真的难寻。
在招聘的时候,为了节约招聘的时间和精力,名校身份无疑就是一个更好的初期筛选条件。
所以,优质教育资源向非名校毕业生倾斜很难。
可是就不该向非名校毕业生倾斜了吗?
其实这样说并不对。
双一流建设,这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大计,应该支持。
可是也要考虑有些教育资源对于名校是不是过剩?
在能保证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分出部分教育资源朝非名校倾斜,尤其是那些有特色或优势学科的非名校。
通过倾斜和定量考核,让它们度过前期的发展期,形成“造血”能力,打响名气。
这才真正有利于破除高等教育中的“内卷”。
只不过,优质教育资源向非名校的倾斜,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白岩松,他让当下的这一问题,真正“浮出了水面”。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非名校毕业生也会“更有未来”!
本文内容由【立言教语】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为你讲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帮助的教育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