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男教师职业尊严调查

*来源:中国德育,作者:计思多 曹晓婕 郑太年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地位,让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教师职业尊严与教师地位、教师社会声望密切相关。教师职业尊严通常指教师自尊感及教师获得的价值承认[1],具体体现为内在尊严和外在尊严。

内在尊严指教师在从业过程中产生的自尊心理等主观情感;外在尊严指教师因从事“教师”一职而获得的尊重、权益等。教师职业尊严受教师专业素质[2]、学校制度[3]、市场经济环境[4]、社会心理[5]等因素共同作用。

由于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乡村教师物质待遇与精神生活与城市教师有较大差距,乡村教师逐渐沦为“边缘人”[6],教师职业尊严面临消解困境。而在乡村教师性别比失衡图景之下[7],性别刻板印象和现实境况的双重挤压迫使乡村男教师面临比女教师更多压力[8]。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乡村小学男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尊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乡村小学男教师地位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资料收集

本研究以样本信息最大化为原则,用目的性抽样方式选取安徽、江苏、贵州三省九名乡村小学男教师作为对象展开研究。(见表1)重点采用半结构化深入访谈进行资料收集。访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每位教师访谈时间40至60分钟不等,共获得59,000字访谈文稿。

(二)资料处理与分析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对受访资料进行处理。在开放式编码阶段,概括出121个概念,概念保留本土化表达方式,如“管理学生放不开手脚”“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等,进一步探析概念间关系后,归纳出18个范畴,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自尊感、社会职业认可、获取报酬权、进修发展权、教育惩戒权、国家政策扶持、教师薪资待遇、家庭教育困境、学校办学质量、社会舆论氛围、教师师德、教师知识与能力、教师性别、乡村学校建设、家校合作机制、教师培训效果、终身学习理念。在主轴编码阶段,将18个范畴衔接并建立逻辑关系,得到7个主范畴,包括内在职业尊严、外在职业尊严、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个体因素、提升对策。在核心编码阶段,梳理范畴间关系串联成逻辑线,以便提炼研究结论。

三、研究发现

(一)乡村小学男教师职业尊严现状

1.内在尊严

学者Veenman在一项针对实习教师的研究中提出“现实震撼”这一概念,即残酷现实迫使教师教育理想崩溃。[9]而本研究发现,受访教师在职业尊严方面正遭受着相似的“现实震撼”——教师职业本身崇高尊严与教师现实感知到低尊严间的差距。

教师职业本身是具有崇高尊严的,教师工作稳定性及社会价值是其择业原因。

“我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报了师范学校。农村孩子没什么大理想,早点找个稳定一点、好一点的工作,跳出龙门呗。”(T3)

“我学的是生物,毕业可以分去科委、环保局,但我选择了当老师。就我对机关单位的了解,总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反正我不适应做那个事,所以我选择教育,感觉到教育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T7)

然而,受访教师很难感受到与职业相称的内在尊严,一些受访教师表示“完全没有自尊感”“一直都没有自豪和开心”。此外,受访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也不看好,认为教师工资和职称的上升速度慢,现有待遇不能满足其购置房、车的需要。

“我们师范生考上大学,精神负担比同龄人轻一点,但是收入比他们要差一点。我们一开始和同学工资差不多,甚至比他们还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就不行了。其他行业发展空间非常大,特别是收入。所以,当时学姐师兄建议我做五年教师就出来吧。”(T4)

2.外在尊严

职业权益方面的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报酬权得到基本保障。近年来政府对乡村教师补助力度加大,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有所好转。“以前拖欠工资老师到镇政府静坐示威,一坐一两个月。现在好了,把它拍下来反映上去,年终奖该补的全补了,政府该发的都发了。”(T7)

第二,进修培训权得到基本保障。受访教师普遍认为进修培训机会充足,对专业发展有帮助。“和同事交流经验,以后碰到课堂突发事情就不紧张。”(T1)但部分培训仍存在问题。一是培训适切性不强,“市公开课老师又唱又跳,那套针对乡村基本没用。乡镇学校一班50人,孩子课堂上坐不住,搞那么热闹,孩子根本就不做。”(T2)二是部分培训活动流于形式。“白天事务太多,课余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的人很少,所以网络学习实效不好。”(T6)

第三,管理学生权尚有欠缺。受访教师管理学生权利缺位现象普遍存在。“管理学生放不开手脚”给教师工作带来压力,师道尊严受损。“那些爷爷奶奶带的小孩根本不能碰,说了孩子几句,家长就嚷嚷过分。”(T2)

职业认可方面的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数学生尊重男教师。男教师性别优势是重要原因。“男老师教学有优势,学生调皮能镇得住,特别在小学。”(T1)“小学生对男老师的话非常听,年轻女老师个子小一点的可能管不住学生。”(T4)

第二,家长对教师工作认可度低。教学质量是家长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但由于优质生源流失、家长密切配合缺失,受访教师普遍面临“教不好”的现实困境。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输入,间接导致学生流出;国家推行农村教学点撤并,部分生源和师资向城市地区转移。“有条件的家庭基本转到外面去了,农村剩下的就不重视教育。实际都是老师‘赶鸭子’,有些家长根本不管。”(T2)离异家庭、隔代教育普遍也为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每班一半都是留守儿童,一个班23名同学8名同学的父母离异……我班有个孩子作业三天没做了,叫他把作业拿来,他讲忘在家。现在一个乡镇就一个中心学校,学生住得远,教师也没什么办法。”(T6)不仅如此,乡村地区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对教师教学工作也增添了挑战。“有的家长本身在社会上混,有的就是无理取闹。每个学校都有老师会碰到,也有老师会被敲诈赔钱。”(T4)

第三,社会对教师期望过高,赋予过多压力。“所有家长都希望老师是神,能把孩子教得非常完美。小孩在家里面家长自己都管不住,但是他希望我们能管住,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无能为力。”(T2)受访教师同意教师职业需要具备奉献精神,但“除了注重奉献自我,还需考虑教师幸福感”(T3),“教师奉献精神必须建立在社会认同的前提下”(T6)。

(二)乡村小学男教师职业尊严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

第一,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是影响教师职业尊严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愈发重视,出台系列相关政策,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但多数教师认为整体支持力度虽较以往增强,经济报酬权和教师发展权获得保障,但实际对于乡村教师职业地位及尊严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乡村教师向县城流失”仍为普遍现象。“从去年开始乡村老师有乡镇补贴了,但力度不够……我们就想进县城,不在乎这380块钱,进城教书后会有更多收入以外的东西。”(T6)

第二,通畅的民主监督渠道对教师职业尊严提升有所助益。如上文提及的受访教师分享的讨薪案例,教师依托上访、多媒体平台宣传等方式维护了自身的获取报酬权利。

2.经济因素

第一,教师收入水平与其职业尊严有关,教龄、职称是划分教师收入水平的关键标准。研究发现,乡村小学男教师收入越高,越能感受到职业尊严,随教师教龄增加和职称提高,他们的职业尊严相应增强。

第二,教师是否承担行政职务也会影响其薪资待遇,从而对职业尊严产生影响。如有教师作为副校长承担行政职务,虽需花费更多精力处理事务,但职务本身带来的地位提升使其强烈感受到职业尊严。

3.文化因素

第一,“文化上移”背景下,学校办学质量对教师职业尊严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是家长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准,学校教学质量越高,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就越高,教师就越有可能享受到学校赋予的声誉。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上移”及乡村地区优质生源的流失对学校办学质量提出严峻挑战,教师面临“管不好、教不好”的教育难题。乡村学校及教师地位正被逐渐弱化,乡村教师很难获取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教师同等的职业尊重。

第二,社会舆论负面渲染对教师职业尊严带来消极影响。当前教师负面新闻报道缺乏真实客观性,损害教师原本在家长和社会心中的良好形象。“乡村教师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负面报道反映的是极小部分,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呀!”(T5)

第三,学生家庭教育困境给教师工作带来极大阻碍,削弱其职业尊严。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极高,部分隔代长辈不注重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教师合理范围内管教置之不理。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滞后。隔代教育溺爱现象普遍,部分家长教育观念无法适应时代变化,给教师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我们学生的家庭教育太欠缺了!父母出去赚钱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管,年纪大的家长很容易和我们起冲突,做老师太难……再年轻二十岁我肯定不会选择做老师。”(T2)

三是部分家长素质低下。一些家长故意找碴儿、无事生非,甚至讹诈教师,虽然这类家长为少数,但还会让教师产生如履薄冰的心理感受。

4.个体因素

第一,性别是影响教师职业尊严的关键因素。受访教师表示小学乡村男教师职业尊严可能低于女教师。一是由于不甚满意的薪资待遇。“男教师待遇都不高,但男性是家里顶梁柱,家庭负担重……做老师收入低,无法满足男性养家糊口的利益诉求啊。”(T2)二是部分学生家长认为男教师做事不如女教师细心,对学生缺乏耐心,因此小学男教师不被信任。

第二,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师德提高对职业尊严有促进作用。教师专业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尊严。“如果说教师不注重自身发展,过分去追求教师职业尊严,就失去了教师职业尊严的底气和资本。”(T4)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社会经济地位和专业水平,塑造乡村男教师的专业工作者形象

本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部分教师对教师职业发展前景不看好,其感知到的内在职业尊严不强烈。

因而,首先地方政府需严格落实“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政策,切实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提升其整体社会经济地位以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教育中。政府可通过完善免费师范生招生政策和提供青年男教师生活补贴等提高教师职业对青年男性群体的吸引力,改善乡村教师性别及年龄结构。

其次,乡村男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培训效果需进一步增强。研究发现,现有培训流于形式,适切性不强,因此学校需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针对男教师年龄和所教学科特点开展不同培训活动;要考虑教师工作量和时间安排,避免过多培训考核带来过重压力。

此外,乡村男教师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主动塑造专业工作者形象。教师专业水准和师德是职业尊严树立的内在要求,乡村男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尊严。

(二)着力扶持乡村学校建设,将乡村学校同时建成乡村文化中心,打造乡村男教师的“文化人”形象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尊严受学校办学声誉影响,“文化上移”和“撤点并校”背景下,乡村小学及教师深陷教育质量信任危机。因此政府应继续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重扶持乡村学校建设,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吸引力。乡村政府可将学校建设为乡村文化中心,发挥学校文化辐射育人和文化传承再创造功能。

政府可以学校为中心整合图书馆、少年宫、文体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学校可依托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体系,以此提升乡民对学校及教师的文化认同。

作为乡村男性群体中的“知识分子”—乡村男教师,不仅需要向家长展示教学能力,更需主动学习地方知识并投入到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承担服务家乡的责任,主动塑造“文化人”和奉献者形象,赢得乡村群体认同并进一步提升自身职业尊严。

(三)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增加家长同乡村男教师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家长和乡村社区的认同提升乡村男教师的外在尊严

本研究发现,家长配合的缺位、错位使受访教师很难获得教学成就感和职业尊严。因此,学校需进一步优化家校合作机制,增加家长同乡村男教师的交流与互动。男性教师可通过家访、微信工作群、家长会等多渠道增加同家长沟通的频率,逐渐消除家长心目中男教师不细心、不专业等刻板印象,获得更多来自家长的职业认可。此外,乡村学校可同乡村社区合作,借助社区平台宣传在校男教师的优秀事迹,进一步提升家长和乡村社区的认同。与此同时,学校可借助社区平台加大家庭教育宣传力度,普及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四)营造社会舆论氛围,着力通过媒体提升乡村男教师的公众形象

当前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负面渲染严重影响教师群体认知。部分媒体过分夸大乡村教师专业素养低、发展动力不足等“边缘人”形象,过度赋予乡村男教师“婚恋困境”“单一人际圈”“职业天花板”等负面标签,严重损害其职业尊严。首先,在“他者语言”支配下的乡村男教师可以主动发声,分享真实工作日常和职业体验,如借助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工作日记等,以消除公众污名化误解。其次,媒体应秉持还原真相原则,提高对乡村男教师正面事迹的宣传。书籍、影视作品亦可以乡村男教师为对象进行创作,强调其教书育人、反哺乡村的奉献者精神,展现其工作的特殊价值,借此改善社会对乡村男教师队伍形象认知。最后,公众也需理性客观看待有关乡村男教师的负面新闻报道,杜绝以偏概全,随意抹黑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1]肖丹.教师尊严的内涵及性征厘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21-25.[2]李飞.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提升教师职业尊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4-7.[3]刘爽.我国教师的艰难境遇及出路——基于师生关系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36-38.[4]张翔.教师何以尊严——基于工具理性的师道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11):25-28.[5]邹团.论“师道尊严”与当代高校学风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3(6):71-74.[6]汪明帅,郑秋香.从“边缘人”走向“传承者”——回归乡土的乡村教师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8):19-25.[7]郑新蓉,姚岩,武晓伟,等.重塑社会活力:性别图景中的乡村教师和学校[J].妇女研究论丛,2017(1):7-22.[8]张翔,邓廷云.乡村小学男性教师婚恋困境探究——基于一位乡村小学男性特岗教师的口述史[J].教师发展研究,2018(2):44-49.[9]Veenman S. Perceived problem of beginning teacher[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4,54(2):143-178.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德育”,作者计思多、曹晓婕、郑太年。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