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北京有过一个叫“青云学子计划”的教育实验,从全市六十万打工子弟中挑选出一批聪明的孩子,试图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让他们不浪费天分,不因为缺乏教育,继续父辈的命运。
(IC photo/图)
如今,时间过去十年。孩子从十来岁长到二十一二岁。青云计划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窗口,让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城市里一个流动儿童的成长:教育的作用,阶层固化与冲破它的难度。
虽然这个计划时间不长,到现在才十年,要说成就,还言之过早。人数上看,24个孩子,样本少,没有统计学上的说服力。但作为一般讨论,还是能看得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决定性的因素仍然是智商。
这些孩子中,有北京户口的,顺利地上了北大或出了国,剩下的一部分去了西澳大学,还有几位磕磕绊绊,最终在国内上了本科或专科,极少的人只读到高中或没了下落。孩子们的人生才刚刚展开,就现在的成就来说,他们不过不失、中规中矩,与他们这个群体的智商分布是对得上的。
不要觉得谈智商是冒犯。当初选拔的考题,是“想象一个骰子拆开又拼好的样子”,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智商测试。当年,他们正是因为智商而被选中。
孩子们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才知道,当年选拔他们时的智商测试并不严格,是“矮子里拔高个儿”。青云班孩子们的智商大概在120左右,比普通人高。中国同龄人中,考上985的大约是同龄人中的0.7%,而同龄人中智商的前1%,大约在130以上。
120的智商,超越了一般人,如果把这个看作这群孩子的底线,差不多对应211,更好的会考上985、或者出国。当然,这与他们的意志、情绪、性格也有关。这些是影响、也是决定智商发挥的关键变量。
除了智商,另一个因素是家庭。
他们并没有获得跨级的成功,这并不奇怪。他们虽然有幸加入了青云计划,得到了资助,得到的适当的教育,这个教育可以让他们不至于被埋没。但是,他们得到的教育资源,并不是最好的。不管从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来说,都是如此。还有一点是,父母的重视也很重要,而他们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考虑到这些这些因素后,就不难理解,当其他因素不足以提供很大助力时,他们的智商,就会呈现为一个关键的变量。
家庭的努力,可以把孩子推高一个阶层,比如,从专科推到本科,从一般本科推高到211,从211上升到985。但一般来说,也就如此了,一个智商105的孩子(中国人的平均智商),很难达到985的水平。
24个人中,有两个北京户口且家庭条件不差的,很早就离开了,按部就班地考北大或留学。剩下的孩子,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有出国的机会,然而,即便在奖学金完全抵扣学费的情况下,每年五万块的生活费,仍难倒了一半的人。虽然这些孩子的大背景是农民工子弟,但是家庭之间仍然有差距。就是这一点差距,就足以产生很大影响。全班有接近十位同学,都在最后关头放弃了去澳洲。最终,他们有的上了专科,有的上了技校,有的直接工作,还有人从高一重读,考了一次或两次高考,上了大学。
这仍然是符合边际效应的,简单地说,年收入5万与年收入10万的差别很大,年收入20万与40万的差别相对就小一些,估计到了年收入100万与200万,起码走高考路线,应该就没有差别了。
第三个视角是教育系统。
一个天生聪慧但出身贫穷的孩子,在这世上可能遭遇什么?某种程度上,中国如今的教育系统,可能是不利于这群孩子的。
重点校制度,构成了一套精密的环环相扣的体系,高效传递着压力。每一次入学竞争,都需要前一次的胜利为基础:想有个好工作,就得上一个好大学,想上个好大学,就得上一个好高中,再之前,就得上好的初中、好的小学,甚至好的幼儿园。就这样,社会的压力就顺着这个连环套,高效地传递到童年,加重孩子负担,让家长焦虑。
如果孩子本来也不聪明,最后初中毕业,打工,损失也不是太大。如果,孩子本身是聪明的,但小学学的东西不一样,然后,上不了好初中,到了初中,学的东西差距更大,等到他们考高中的时候,两个同样天资的孩子,就会差很多。于是,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聪明这件事,和遗传有关,但并不完全有关。聪明的父母的孩子,一般都聪明,但往往不如父母。反之,不那么聪明的父母,可能也会生出很聪明的孩子。所以,贩夫走卒,芸芸众生中,不乏天资聪慧的孩子。
教育系统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传授知识与文化,研究创新;教育系统的另一个作用,是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找出聪明的头脑,让他们接受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个财富不应该被埋没。
所以,一个更公平的教育体系,也必然是一个更有效率的教育体系。反之,一个更依靠钱、父母、辅导班的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更低效的教育体系。青云学子计划,找出了这些孩子,做了一件大好事,对这些孩子,对国家来说,都更公平,也更有效率。
个人觉得青云计划应该延续下去,能不能有一个面向外地打工者子弟的教育援助计划,仍然是以智商为基础,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与资金的支持,让他们分散到不需要资质的民办学校中去。对学校而言,天资聪明的孩子,也是一种资源,也能树立学校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青云学子计划,并不是一个完全以高考为导向的计划,更重要的是,还教孩子与集体融合,善于与人合作,成为社会人;教他们包容接纳不同的意见,善取其中最佳和最优,并在这个基础上勇于创新;让他们领会公平、尊重、信任、包容和同情。这些东西,会一直影响孩子,给他们一个更好的人生。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