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26岁的年轻科学家陈杲登上热搜,刷遍朋友圈。3月1日,陈杲双胞胎姐姐陈杳的名校简历也被流传。
但最令牛牛感慨的,还是他们的父亲陈钱林分享的家教经验。
陈钱林现任广东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首批讲座专家。
他说,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立教育”:自律生活、自主学习、自立人格,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陈杲是温州瑞安人,1994年出生,2006年进入瑞安中学,2008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2年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2017年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2021年加盟中国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
近日,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网友们称他为数学天才,原因之一,他攻破了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天才少年”一时获得许多人点赞,他的家庭教育也被人关注。
陈杲有一位双胞胎姐姐,名叫陈杳,16岁时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以下是陈钱林归纳的教育陈杲和陈杳的一些心得——
幼儿期,从游戏、探究入手,让孩子享受玩中学的幸福;从习惯、家规、志向入手,帮孩子形成自律生活;从引导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入手,帮孩子形成自立人格。
学龄期,从综合素养入手,拓宽基础的宽度;自选作业,超前学习,培育自学能力。
1
从探究、拓展学习开始
引导陈杳与陈杲探究,开始于幼儿期,要求稍低,更多带有游戏的色彩。
探究与游戏的区别在于,以学习引导游戏,在游戏中多一些学习目的,多一些假设、联想、归类与推理,多一些反思、感悟。两个孩子探究的“课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等,不知不觉中,他们知识面拓宽了,学习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两个孩子的拓展学习从上学后开始,围绕一个主题,或到书店找书、杂志,或上网浏览,或请教老师。每当教材中有感兴趣的内容,两个孩子总是以拓展学习的方式,进行系统了解。
例如,语文,重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我就引导孩子自由阅读、看报纸,不时听取孩子的“汇报”,这样就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方面,我引导孩子做智力游戏、看数学家故事。科学方面,我引导孩子观看科普电视节目、浏览科普网站、看科普书籍。
拓展学习也做习题,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相应练习。两个孩子购买了一些习题集,结合老师的教学进度自由选择。书店里有一些试卷集,两个孩子选择一些难题做做,总体学习效果不错。两个孩子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把平时做错的题目或者想了好久才想出来的题目,抄在专用本子上,不时看看。
2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俩成年后,评价我的家庭教育,我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很少过问我的课业,却让我拥有难能可贵的自学能力……”我儿子也说,“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确,引导孩子自学,是我家庭教育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经验。
“姐姐陈杳读初二后,自学逐步成为习惯。她基本上能分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每个双休日,陈杳都自学下星期的内容,将下星期的一些配套题目先做好一些,成绩也开始拔尖。”
谈到引导姐姐陈杳自学,陈钱林说,从作业签免开始,与老师沟通后,老师同意经家长签字后作业可不做。“我引导陈杳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如果哪一科作业多了些,就留着让我签字。在尝到少做作业的乐趣后陈杳大胆尝试自学,主要是超前学习。刚开始时,成绩有所下降。大约两个月后,陈杳的成绩慢慢上来了。第一学期期末考,陈杳考了班级第13名,信心大增。”
寒假中,陈杳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基本自学了初二下学期的课程,成绩明显进步。初二期末,陈杳已自学完初三的课程。陈杳参加中考模拟考,成绩名列前茅。
陈钱林认为,假期是家长帮助孩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而掌握了这项技能,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只要家长有心,完全可以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引导孩子学会这项技能。
让孩子自学,家长最担心的是,成绩下降了怎么办。“我觉得,要从大课程观看分数。因为少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试卷都是老师出的,所以自学的孩子,刚开始时考试也许不理想,这没什么可怕的。”陈钱林说,“我曾对此打过一个比方:老师教的是太极拳,孩子自学南拳,两者都可健身,学南拳的孩子去考太极拳,分数低些有什么可怕?从长期看,自学的孩子能力发展得更快,当分数开始提升的时候,孩子的能力已经胜人一筹了,能力提升后,必定利于提高分数。实际上,凡高考状元之类的尖子生,一般都不是只做老师作业的学生,大多都是善于自学者。”
△ 上高中时的陈杲
3
接触名人引导孩子立志
为什么陈钱林的孩子们可以这么自觉?“志向与自学,是我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要素。志向会产生引力,自学会产生推力,如果具备了这两种力量,普通的孩子都有可能成大材。”陈钱林说。
让孩子接触名人,是立志的好办法。我常带孩子外出游学。如带5岁的女儿去威海,特地到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刘公岛拍照,引导她科学报国;带9岁的女儿去北京孔庙看历代状元书法石刻。我曾带7岁的儿子到清华大学,想办法在校内食堂吃了饭。饭后漫步在小路,我说,“这脚下的每一块石子,都有名人走过。”儿子说,“是的,也包括今天我在走。”
看名人传记也是与名人对话的一种形式。孩子俩小时候看过并受影响的名人传记有《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等。书中关于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科学家的事迹,很能励志。
我有句教育有关的话广为流传:“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的确,家庭教育贵在给孩子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梦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4
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有的孩子学习效率很高,而有的孩子则拖拖拉拉。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这里有个如何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学问。
时间管理好了,就能做到劳逸结合,既利身心健康,又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我孩子幼儿时,就有口头约定的作息时间。上学后,我引导他们制订作息时间表。我的家教思想是:
必须制订作息时间表,这是硬性要求。孩子当尝试到甜头后,自然很容易由他律变成自律。
至于作息时间表到底怎么样,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会参谋,但最终由孩子自己定。如果不好执行,随时都可以改。比如,孩子说早上6:00起床,8:00-9:00阅读,10:00-11:00锻炼身体……我都说行。过段时间,孩子说早上6:00起床太早,那就改嘛,直到孩子自己满意为止。
凡制订了作息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在我们家,学习时间玩游戏是犯错误,玩游戏时间在学习也是犯错误。
△ 陈杲(右)与同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家庭教育,贵在“法治”。有家长喜欢时时、事事管着孩子,这是“人治”,看起来好像也能管住孩子,但靠大人讲一句孩子做一点,孩子容易形成被动的性格。而“法治”就不同。家长管着规则,规则管着孩子,孩子知晓规则,也容易主动遵守,容易形成自律的好习惯。如果家里没有规则,相当于国家没有法律。作息时间表,就是极其重要的时间管理的规则。
让孩子自己制订作息时间表,有诸多好处:首先,容易执行,家长管起来力度可大些,起码孩子没理由反抗。其次,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家庭教育,不是为了管住孩子,而是重在培育独立人格。
5
不跟风 学会放弃一些学习项目
儿子两岁多时,就对数字特别敏感,发现他对数学特别敏感,我就有意识地从数学兴趣方面培养。如开发了“筷子玩具”,将筷子锯成几段,用于摆数字、摆数学计算式子。这游戏一直做到八九岁,大大促进了数学思维发展。还有就是扑克算24点的游戏,持续了整个小学阶段。
一方面是强化数学兴趣,一方面是排除干扰。我总觉得,如果什么都想学得拔尖,看似得到很多,实际上可能失去更要紧的东西。我就让儿子放弃一些学习项目,如艺术学习和普遍要求的书写训练等。
初三时迷上奥数,儿子到书店找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奥数书自学,居然获得浙江一等奖,因此被瑞安中学提前录取。但高一时儿子参加奥数比赛,与全国奖无缘;高二再次参加奥数,依然失利。我问原因,他说感觉学奥数没味道。这时,老师建议到深圳辅导班强化一年左右,争取得奥数大奖,这样可有条件保送北大、清华。
我问儿子怎么办?他说学习也可以,但是总觉得没兴趣。既然缺兴趣,我就让他放弃,这样就有更多自由时间用于自学其他课程。高二后儿子参加高考,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
△ 陈杲就读中科大少年班时的照片
大学毕业,儿子申请博士。我希望他选统计学,但儿子还是选择了更喜欢的微分几何专业。他说,“数学就是艺术,太美了”,研究数学正如他导师所说的有种“斗蟋蟀”般的乐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子能走进数学研究的世界最前沿领域,主要是兴趣使然。我想,如果我发现儿子幼儿时具有数学兴趣后而漠视,或者跟风让他参加杂七杂八的培训班;如果在他对奥数失去兴趣后,出于名校招生的功利而强制他坚持;如果大学、博士时动员、甚至强迫他选择经济学、统计学;也许会是家庭教育的重大失误。
△ 陈杲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继续分享一段陈钱林的教育文章节选
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位“牛爸”的育儿经验
【好的家教,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
01
以学习引领学习
孩子俩小时,我特别注重书香家园的氛围。每个房间都摆着书,我床头也摆着书,让孩子感到,爸爸就是读书人。孩子俩读幼儿园时,我调到教育局办公室工作,常常要写计划、总结、领导的讲话稿,这倒好,在孩子的眼里,“爸爸是作家”。
孩子俩幼儿时,我就开始引导他们自学。当其他父母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引导孩子讲故事,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只要讲了我都表扬。有段时间,我女儿喜欢开着灯睡觉,原来她在看天花板上的小飞虫,她说“小飞虫和它的爸爸、妈妈在说话”。我就引导女儿把小飞虫的“对话”讲出来,不管她怎样讲,我都表扬。孩子讲故事,就是自学。
读小学后,我引导孩子俩少做作业,多自学。这与我的教育思想有关:孩子读小学,100分的试卷要考90分相对容易;从90分考到95分,要花一些精力;从95分考 到100分,需要花太多的精力;我一直认为,如果能轻松获得90多分,说明孩子具备学习能力,不如省下时间用于自学。
02
以追求引领追求
自学,有时需要意志力。我觉得,需要志向来激励。孩子的成长,自学能产生推力,志向能产生引力,两者如果都具备了,学习就不会差。
希望孩子有志向,家长要把自己的追求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俩读小学时,领导安排我到新开发区的小学当校长。我就与孩子俩商量去不去。我没有希望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只是把“与孩子商量大人的事”,作为家庭教育的事来做。
有时候,我更喜欢把自己的失败展示给孩子。比如,有次去考研究生。我的英语很差,肯定考不上,但我还是去考,并且让孩子俩做做“爸爸考上研究生的梦”。结果,自然落榜,孩子俩很难过。我觉得,我展示给孩子,是屡败屡战的精神。这也就是精神的引领。
尤其是,我喜欢与孩子一起“做梦”。如,两个孩子出生后半个月,我家乡有特大台风登陆。这本来很正常。等他们稍懂事,我就说,“你们看看,凡历史上名人出生,都会有自然灾害的,如岳飞出生时家乡发大水”,两个孩子深信自己会成为名人,不然“怎么会有特大台风登陆呢?”
我孩子有任何志向,我都说好。我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就会有引力,有梦想就会有精神力量。
03
以精神引领精神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碰到困难。有的人碰到困难就萎靡不振,有的人却会从困难中获取人生智慧,这取决于人的精神。家庭教育,要引领孩子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的精神,是可以培育的。精神成长,靠的是精神引领,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把长辈的创业故事告诉孩子,特别能传递精神力量。我小时,我父亲在村里做些泥砖,烧成青砖赚些劳力钱。村里有人做坏事,夜里用松树枝在砖窑上挖了个洞,后来青砖都变了质,我家亏了一大笔钱。记得当时,我母亲跑到村里老人亭哭了半天。
我父亲,没有读过书的农民,却在家庭教育上做出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把那害人的松树枝系上红头绳挂在大梁上。我小时,每每看到这大梁上的松树枝,就会暗下决心发奋学习。所以,我觉得,我父亲没上过学,却也是教育家,他知道“精神的力量”。我孩子小时,我就反复讲这个松树枝的故事,孩子能感受到特别的精神力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挫折,出现心理困惑,这时候,正是精神引领的好时机。挫折并不可怕,家长要想办法把挫折变成挫折教育,这样就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当孩子出现心灵困惑时,不管如何的幼稚,都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帮助其拨开迷雾,让孩子感受长者的智慧和精神境界。
好的家庭教育,要给孩子宽阔的心胸,要给孩子强大的精神力量。要给孩子精神力量,家长得先做精神强者。所以,我起先说的,家长不能只做知识传播者,不能只做特长的培训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喜欢楚才竞赛
就给我们加上星标吧
操作很简单
▼
来源丨都市快报 光明日报 陈钱林说家教 科技日报 编辑 | 见习编辑王一萍 校对 | 陈礼平 统筹 | 舒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