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成绩,评价机制就会失去方向。
以前,每一个孩子考试都会有明确的分数,如今有人建议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将分数用A、B等来表示。有些家长非常高兴,因为以后别人再问自己孩子成绩的时候,不仅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受伤,而且家长也不会因此而没有面子。
可见,取消分数成绩还是有很大好处的。值得一提,这种教育方式来源于西方,而并非中国原创。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中国教育要学习西方,难道西方的教育真的很成功么?
对于西方教育是否成功,或许那些调研过的人更有发言权。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基础教育竞赛按下了减速键,进入到了一个“盲学阶段”,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减小了不少,而且家长的焦虑也会减轻。可以说,分数给家长和学生都“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然而,可能对于这样的做法,很多家长依然会焦虑,毕竟现在孩子竞争,并非是一个学校的学生,而是面对了一个省里的孩子。因此,教育按下的减速键,似乎成为了孩子进入“拼爹模式”的理由,而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孩子可以“快乐”地完成基础教育,但是能否优秀,就看孩子父母个人的能力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学历层次低的孩子,将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毕竟,任何行业需要竞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除此之外,学习能力差的孩子,也会因为这种“盲学”,进入到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学习的动力也会减弱很多。
当然,取消成绩除了学生变得盲从外,更盲从的是老师。
学生失去了成绩,老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考核的硬指标。可能有人觉得老师的考核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也不一定非要用成绩。这样的认识没有任何问题,只是相比较硬指标,能够少了一些人为成分。
目前,最让老师头疼的莫过于职称,而职称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不小的部分,尤其是增加了一民主测评,这样一些不擅于交际的老师,就成为了职称评审中的“弱势群体”,而他们并非因为教学能力的问题评不上职称。因此,相比较学生成绩来说,能够更加直接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成果。或许,用成绩衡量并非最完美的方案,但是真的有完美的方案么?
那么,取消成绩排名、弱化学生竞争,让中小学教育变得更好了吗?
实际上,正是因为学生的成绩退出了舞台,也让老师的竞争渐渐退出了舞台。因为学生成绩的消失,排名的消失,老师之间的竞争变得由“实”到“虚”。如果说学生的竞争消失,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那么老师的竞争消失,则会使老师变得“人浮于事”,教育工作也陷入到“务虚”之中。很显然,老师之间应该存在竞争,而且应该有着较为明确的指标。显然,当前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体系,老师之间的竞争被“悬空”了起来。
当然,学生竞争的弱化,也会导致老师竞争的弱化,而老师的竞争弱化又会导致学生竞争的再次弱化。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之间缺乏竞争,会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这最终会作用到学生身上,形成一个怪圈。
或许,取消成绩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好处,也对于孩子日益竞争有减速的作用,但是在按下竞争“减速键”的同时,还要尽快建立起老师之间新的竞争机制,以促进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趋于完善、不断改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