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召学生向有困难的群体或者个人捐款,是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遇到的事情。就在头几天,河南某市一份面向全体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的捐赠压岁钱活动就引起了热烈讨论。
这条通知以加强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为由,号召全市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捐赠压岁钱。
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相当多家长反映,捐款是记名的,还有的学校要求每个孩子至少要捐50元。
本来应该是好好的道德教育,到这里一下子就变成了比拼谁给钱给得多的拼家长比赛,家长自然不满意。
而经过核实之后,当地的教体部门也认为这项活动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批,内容不妥,决定停止该项活动,看并此次草率的活动的向社会道歉。
如果事情只是谈这件事本身,那么到这里应该就可以结束了。但这背后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的“自愿捐赠”。
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多多少少会经历过一些这样的事情,在我记忆里,小学就号召我们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献书籍,可是我当时家中的课外图书不多,翻来找去那几本,也都很喜欢,但碍于学校规定,最后也只能强忍着心疼捐出来一本。
这种“自愿捐赠”活动,至少以我的经历来看,似乎并不能给孩子们提供任何道德方面的教育意义,反而还会加重孩子对于献爱心的抵触性,而这种表面上是奉献爱心,实际上是完成指标的“自愿捐赠”可以说是一种最坏的道德教育。
孩子的道德教育该怎么做?
一、教育方法要实际可行
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管是道德教育也好,还是其他教育方向也罢,最主要的点就在于可行性。
如果一个教育方案本身就不具备可行性,只是口头上的口号或者在执行中会有种种的偏差,那这就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案。只会让孩子觉得虚伪,进而对这种教育产生抵触,而这种号召孩子捐压岁钱的教育,无疑是其中一种:
孩子们的压岁钱,本质上其实是成年人之间的礼节的一种延伸,这份钱不完全属于孩子,也许会有极少数的家庭会把这笔钱给孩子使用,但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笔钱其实还是属于家长的,号召孩子捐赠不属于自己的钱,其实就是在“慷他人之慨”,没法让孩子体会到捐赠行为背后的道德意义。
二、分清道德绑架和道德教育
同时如果捐赠具有记名性质,那么这种捐款也带有一定的道德绑架意味,道德绑架和道德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道德教育是在告诉你这样做是好的,;而道德绑架的告诉你,别人都这样做,你不这样做你就是不道德的。
而这种集体号召式的捐款模式,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其实并没有好处,只会让孩子的爱心在道德绑架当中逐渐消散。
三、老师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最后,如果真的想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其实也并不需要太复杂,家长和老师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模仿对象。
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孩子展示正确的道德观,应该做什么。那么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些道德教育的影响,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长和老师只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那么完全不需要过于刻意的对孩子进行什么道德品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