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4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
精彩导读
对亿万穿不起阿玛尼的孩子来说,影响他们未来的幸亏还有一张考卷。等这张考卷都没了,中国就都是你们阿玛尼的了。
”
作者:王耳朵
11年前的高考,北京诞生了一位名叫李泰伯的“最强高中生”。
他牛到什么程度呢?
出身全中国最好的高中之一:人大附中。
因为三次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被保送到北大数院,一个全国天才的集中营。
高考分数出炉,他又以总分703的高分,成为2010年北京理科状元。
一时间轰动全国,媒体争相采访,国内各大名校纷纷递来橄榄枝。
可就在大家期待高考状元如何择校的时候,李泰伯一夜间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因为他没有接受北大的保送,转而申请海外留学,却被哈佛耶鲁等11所顶尖高校接连拒绝。
于是,李泰伯瞬间从“天之骄子”的神坛,被打落进“高分低能”的深渊。
当初夸耀他的声音有多么动听,如今批判他的声音就有多么刺耳:“书呆子”“斧凿”“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活该!”……
11年过去,“书呆子”李泰伯后来何去何从?他的“落败”真的是应试教育的悲剧吗?
01
2010年的那个夏天,对于李泰伯来说,是一场噩梦。
被称“高分低能”,或许是最轻的指责了。有人认为他不选国内学校反而去海外求学,是崇洋媚外,数典忘宗。更有好事者,将李泰伯编入“高分低能名人录”,时不时地拿出来嘲笑“应试教育”一番:
“看看,状元有什么了不起,人家美国大学根本不稀罕!高考制度不过是培养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高考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中国培养不出学术大师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这一切,李泰伯也曾失落过。他在博客中给自己的“失败”写下4点批注:
起步晚:高二上学期才有意识准备申请,而成功的同龄人,这个时间或许可以提前5年甚至15年。
SAT(美国高考)分数不够高:其实2240还算不错了,但是美国非常重视的CR(阅读理解主观题)和Essay(论文)部分我只有710和11分。
美式竞赛AMC-AIME(美国数学会举办的多层级比赛)系统成绩不算最好。
申请的重点偏差,不了解很多讯息和包装手段。
李泰伯没有否认自己和顶尖名校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他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下定决心重整旗鼓:“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高考状元不一定(或者说一定不)是书呆子。”
然而当时的舆论并不在意他到底为什么被名校拒绝,更不理会一个“失败”者的豪言壮语,他们只在乎从他身上能否“意淫”到更多的谈资。
02
被美国11所常春藤高校拒绝,对李泰伯而言是挫折,也是鞭策。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有了更广阔的目标。此后他一直奔波在申请香港大学的路程中,并最终获得香港三大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看似一切已走上正轨,但其实他的求学生涯过得相当“折腾”:去港大之前,他在清华委培了一年。两年后,他又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询问是否有交流项目。
这一次李泰伯有备而来,MIT不仅给了他全额奖学金,还让他进入全美最好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
并且,MIT还给李泰伯提供了在剑桥大学做交换生的机会。
有人将MIT的重视,看作李泰伯的逆袭。其实你并不知道,走到这里,他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挫败。
大学期间,他喜欢音乐,想要加入学校的钢琴队,但是第一轮面试都没通过。
曾经是奥数冠军的他,遭遇过各种比赛的失利,简历改过10几次还是没有申请到心仪的实习机会。
后来在MIT,他想参加阿卡贝拉合唱团,结果因为没人起调就不会照着谱子直接唱,当面被人拒绝,称“我们需要更专业的人”。
“研究过程里的失败更多,我可能几天都说不完。”……
的确,在“素质教育”方面,有些人比李泰伯走得更快,走得更好。但是当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重新出发,李泰伯和同龄人的差距开始一点点减少。
后来,李泰伯不仅成为了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还以满分绩点,拿到本科学位后,一口气读完了该专业的硕士。
而李泰伯的“开挂之路”远远没有结束。
硕士毕业后,他没有眷恋计算机行业优渥的前景和薪酬,转头攻读医学专业。
在他报考的17所世界名校之中,有半数都给他发来了入学通知。其中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7年前拒绝他的大学纷纷向他敞开大门。
只是,这一次李泰伯成了选择者。
2017年秋,李泰伯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公布了即将前往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医学与哲学双博士学位的消息。
霍普金斯大学是一所世界顶级的著名私立大学,单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37人。
这里的医学博士项目一年只招120人,其中医学博士双学位项目的学生仅10人,国际学生的录取率极低。
25岁的李泰伯不仅会在这里求学长达八年,还已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方法学》上成功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在李泰伯的微博中,我看到这样一则留言:
“知道你作为状元被美国10多所大学拒绝,当时想完了,这估计是一辈子阴影,一辈子成为别人的笑柄了,这要是我估计一辈子都站不起来。没想到你依然阳光,依然优秀。”
是啊,如今看着这个身着白大褂,满面和煦的年轻人,谁还会想起他曾是一个差点被唾沫星子淹死的少年呢?
03
李泰伯的精彩还在继续,他亲手摘掉了“高分低能”的帽子。
但是,围绕他关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却从没有停止过。当年高二退学的韩寒高举“应试教育贻害万年”的大旗,更是得到过不少人的拥护。
似乎素质教育就是香,应试教育犹如粪土,臭不可闻。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我想和大家看一看,3年前大火的那对杭州“励志姐妹花”。
两个女生虽然数学考过17分,但她们的父母对她们采取了“放生式”的教育,“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别人利用寒暑假上课,我们利用寒暑假去环游世界”等等。
之后,姐妹俩迅速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分别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本科录取。
媒体不吝溢美之词,无数家境优越者跟着高呼素质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模式。但是揭开“励志姐妹花”的层层面纱,真的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完美吗?
姐妹俩小学读的是“贵族学校”温州实验小学。
初中读的则是杭州一所名为“绿城育华学校”的“贵族中学”,并且还是专门给“有出国意向”的孩子提供定制教育的“睿励班”,学费一年近八万。
高中更牛,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不算其每年的生活费和其他繁杂费用,单单其学费,每年就逼近50万人民币。
没错,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闻起来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特意去咨询了一下表姐,因为我的那个刚刚上小学的外甥女,也开始要进行“素质教育”了。
一个小学生,学杂费不提,课后作业辅导的写字班一个月就要500。一个孩子平均要两个兴趣班,多的排满有五六个。
其中画画、跳舞大班教学,一年45节课左右,要3200-3500,如果像古筝、钢琴这些1对1的大概5500左右,等级上去了还要加钱。
钢琴一个就上万块,还是个练习琴,古筝最起码也要4000,以后练大曲子还要换。
表姐现在家庭条件不错,夫妻月收入都已过万(非一二线城市),可即便如此,对他们而言,也是压力山大。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如果全民普及,让孩子既要文武双全,又要见多识广,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承受得住?
我们当然知道应试教育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这样的素质教育,普通人真的学不来。
04
有人在知乎上问:“应试教育有未来吗?”
提问者愤愤不平,但是网友@南条浮生却心平气和地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偏僻农村,那里穷到什么地步呢?
群山环绕,抬头只能见到小小的一片天空,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一个陌生人,祖祖辈辈没有见过外面的精彩世界。
父母种田种菜,种红薯,上山砍树,摘金银花……一切能换成钱的东西。
我没上过幼儿园,到了5岁该上学前班了,可是学校离我家有10里路,而且都是山路。
于是我的父亲每天背着我去学校,晚上又背着我回来,一直到妹妹也上学了,我们可以结伴上学回家了。
小学是建在山坡上的一个泥土房子,全校只有3个老师,老师也是农民,非教学时间都回家务农。
春去秋来,我和妹妹每天天不亮就翻山越岭上学,晚上回家在煤油灯下写作业。
最可怕的是冬天,湖南的冬天早上特别冷,我和妹妹一人提着一个小火箱。妹妹年纪小,冻得一直哭。
所幸我和妹妹读书成绩都很好,我们一路过关斩将考上高中和大学。
2009年,我毕业工作了,负责供妹妹上大学。
妹妹很争气,大学毕业后考上了研究生,工作体面,也遇到了她的如意郎君,我也在工作的城市遇到了我的Mr Right结婚了。
我们在老家给父母建了新房,放假坐车到镇上,父亲会骑着我给他买的摩托车来接我们。
一家人欢声笑语,生活终于对我们露出了笑脸。
回想当初对“应试教育”嗤之以鼻的韩寒,后来幡然悔悟的那番话:
“退学是我的不对,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国家各种阶层壁垒还没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够努力,还是有很大概率去冲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在中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进好的大学,学更多本事,最终改变生活,改变家族命运的可能性,一定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
对于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讲,除了应试,没有别的出路,除了做题,难以学到其他一技之长。
否定应试教育,其实是在否定我们自己的出身,是在毁掉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进阶的门槛。
05
应试教育,谁是真正的受益者?答案是:寒门子弟。
如果我们完全实施素质教育,那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让我们的孩子去比拼什么呢?
特长?
一个小学生,一个兴趣班每年最低都要3000元。
两个起步,还要各种各样的学习工具,层层递进,等到学业有成,花费至少都要小十万。对于中国很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特长需要试错的。
等到你找到孩子天赋的那一天,或许就是一个家庭破产的时候。
但是那些有钱人不怕,古筝不行就玩钢琴,美术不行就玩马术……
如果没有应试教育,穷人家的孩子只会输得更惨。
我出身在农村,我能体会到寒门子弟面对城市里那些“多才多艺”的孩子,内心深处的自卑,甚至是绝望。
当你跋山涉水从大山深处走进繁华的都市,坐进五彩缤纷的校园,发现身边有无数光鲜亮丽的同龄人。
他们拥有“十八般武艺”,自信开朗,每到一处都是焦点。
那时,你会觉得除了考试自己一无是处。
你无数次地抱怨自己的出身,诅咒现行的教育制度,却忘记了正是因为有了应试教育,你才能走进这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
你才有了那么一线生机,能够和那些多才多艺的同龄人肩并肩地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甚至拥有了超越他们的可能。
还记得河南女孩蒋多多吗?
2006年高考,她用双色笔答题并在试卷上留下很多自己的不满,用以反抗应试教育。
15年后的今天,曾经爱好写作的蒋多多没有出一本书,早早地嫁人后,过着每天劳动和相夫教子的生活。
和李泰伯的逆袭相比,蒋多多的反抗多么让人唏嘘。
若非应试教育,我们不会和李泰伯一样,看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名校,有那么多学术高峰;若非应试教育,我们大概率也只会像蒋多多一样,庸庸碌碌地度过这一生。
这个世界,总有一部分自命不凡的人,高高在上批判应试教育,误人子弟。你不在这个阶层,不知道这阶层的苦。
如果真正地为中国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考虑,你就一定会明白那句话:“对亿万穿不起阿玛尼的孩子来说,影响他们未来的幸亏还有一张考卷。等这张考卷都没了,中国就都是你们阿玛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