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渠敬东在谈到学校减负的时候表示:“国家教育机构掩耳盗铃,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
他认为减负会“使得国民教育里最好的资源都退出了教育”,而且减负本身也在不断降低中小学校培养目标,“这是国有资产流失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中小学生减负就成为了整个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最最具有关注度的问题。
一面我们看到的是很多家长感到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很重,呼吁减负,最为常见的就是抱怨孩子的作业太多。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出台各种减负政策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当各种减负措施实施之后,另外一些家长、学生又不得不面对跟重的教育成本上升的压力。
这个学期的减负措施之一有一项就是作业不出校门,而一二年级小学生不留作业的要求也已经被很多地方作为硬性规定落所落实。这下抱怨孩子才一二年级就有很多作业的家长不吭气了,但是另外一部分家长则又表示自己的不满了。
我今天看到有家长发了这样的一段话,结果引来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这位家长说的情况相信很多即便不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也会感同身受。
孩子们对老师的话往往是能听得进去的,对老师的要求大都也能够“当回事儿”对待,而对父母提出来的要求则有很多孩子会出现各种消极甚至是叛逆的抵制。
就比如作业这个东西,如果是老师布置的,大多数孩子即便是再不情愿也会坚持去完成,但如果是父母布置的,别说是同样的作业量,即便是稍微布置一些可能很多孩子也不愿意去认真对待。
开始实施一二年级不留作业的或者是作业都在学校里完成的减负措施之后,其实还是会有很多家长表示欢迎的。
有一些欢迎的家长是那种确实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在文化课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们应该有一个“快乐童年”。但是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多数持这种态度的家长除了一小部分有给孩子安排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大多数持这样观点的家长其实用“偷懒”形容会更准确。因为他们只是单纯认为“不学习”“不写作业”就能够快乐,但是却没有去给孩子准备能够带给孩子们更快乐、更积极的活动。
这部分家长其实是在给孩子挖一个很大的“坑”——事实上对于刚开始有“作业”的学生而言,你让孩子觉得这是“痛苦”的根源,孩子就会觉得这是令他们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够让他们认识到、适应了这样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作业”“学习”这种事情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之所以说是“坑”,这是因为终究有一天孩子们不得不去写作业、不得不去学。
同样是两个孩子,一个从一年级开始习惯于回家之后写作业、学习,而另一个到了三年级才开始,那么到了三年级之后谁会更容易适应?恕我直言,后者有高概率会更加讨厌学习,因为这个时候的学习会让他们更加不快乐……
另外一些欢迎没作业的家长则是一部分有能力、有时间而且有规划的家长,他们会更希望有更多自主时间来安排自己孩子的学习。
过去的六七年时间里我认识了很多这样的家长,尤其是他们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这部分家长甚至会有一种感觉就是如果单纯只是从学习角度去讲,孩子上学其实只需要上半天就足够了,其他的时间交给自己来管理会更有意义。
所以没有了学校作业之后,他们就有了更多时间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主支配。
而且说真的,所有我见过的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最起码到上了初中之后学习成绩都是很优秀的。至于再往后,其实因为从初中开始这部分孩子往往自主学习能力就已经很强了,父母的直接作用反而就会降低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竞争力确实是比较强的。
但是大多数家长肯定是焦虑的……
经济条件还可以的,周边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还充足的家庭还好一些,自己没时间没关系,那就把孩子送到机构去好了。
别看很多人嘴上说的“别人都上我们不敢不上”之类的话,其实即便是别人不上很多人也会自己主动去上的——这种几乎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让孩子超越其他学生的机会大多数家长是不可能放弃的。
渠教授的说法我是很认同的。
我们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都在学校里,别看很多机构宣传得多么好,有多少名师、搞了多少研究之类的,其实论文化课学习,最专业的也是最权威的就是孩子们的学校。
因为这本就是两套教育系统,一个只不过是补充教育,而另一个既是“裁判”又是“参赛选手”。毕竟从大纲到出题再到批卷等等,这些事情社会教育机构再牛也是不可能直接参与的,等到了他们那里,其实都是二手以上的了……
但是减负之后无疑导致了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来可以让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结果因为减负使得学生没有这个机会获得,而竞争压力、选拔机制又客观存在,所以就导致了无数家长不得不转而或者自助解决或者寻求社会教育资源解决。
无论是找在职老师补习,还是找大学生补习,又或者是去教育机构,本质上讲除了经济条件问题之外,最关键的就是不同家庭对可获得的教育资源能力的体现。
渠教授讲:
“家长作为孩子的经纪人,把绝大部分的积蓄都投入到针对孩子的教育市场里,家长们必须得不断研究各个年龄段、各种教育资源的比对和匹配,俨然成了一辈子的经营项目的CEO了。但这个CEO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以大笔的花钱为目标。所以,真正研究教育的人,应该好好地看一看每一个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因为国家资源的退出而为市场付出了多少成本和代价。”
“教育一方面使得国家不再负责国家的职能和义务,另一方面又在用庞大的资本市场攫取了所有家长重要的经济资源。这就是今天的教育双轨制,而且越是这样,越让孩子提早进入到一个残酷的竞争世界里,孩子从小就越明白,我拿高分是用资源换来的。”
说得就是客观存在而且是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家孩子去年小升初,片区内有三所公办学校可供选择,而且这三所初中有两所属于全区数一数二的公立初中,但是我们还是给孩子选择了私立初中。
我们的选择理由很简单,简单到了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
在中考50%普高率、8%不到的重点率的大环境下,这三所公立初中年年有一批家长天天喊减负,作业一旦超过晚上十点立马就有人打电话投诉、举报。别指望老师去抗这个压力,因为减负的规定使得老师没法“硬气”起来,所以就只能减少作业量。
尽管也不是说所有送孩子去私立学校的家长都会认同私立过于“应试”的教育模式,但是比例上确实是非常高的,这就使得那些喊减负的家长成为了极少数派,使得他们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支持。
我们和孩子都不怕学习压力大、负担重,这个认识我们很多年前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在孩子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并且接受了。我还记得当年取消各种竞赛的时候,孩子听说停赛了之后生气地跟我说:“他们不学就不学吧,怎么还不让我们学?”
尽管很多人跟我们说“你家孩子在哪也没问题”,但是孩子和我们最终还是非常坚定地选择了去私立。尤其是孩子,当初我们调整了计划没选择去最“鸡血”的而是选择了一所学习强度介于那所私立和公立之间的私立学校时,孩子还闹了好几天情绪……
当然了,公立依旧有很多的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别的不说,仅仅只是我们片区内的那三所公立学校里的尖子生,没有一个不上各种辅导班的。
我们很多家长也都在一个群里,家长们说的也很实在:“学校里的吃不饱……”
一面是看着孩子学得很辛苦,另一面又不敢松懈,这种复杂的心情在当下我想应该会有很多家长都有这个共鸣吧?
“减负”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是积极的,但是这种一边做“减法”而另一边又在不停做“加法”的矛盾到底该怎么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