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指导。“中国的父母亲重视教育,却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朱永新指出,“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这类口口相传的民谚,误导了中国的家庭教育。朱永新认为,家庭教育立法,需要让更多父母“持证上岗”,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
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标志着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家事”不再仅是家事,让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借由这一立法进程,今年两会上,关于教育话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建议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教育现象,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非常接地气。
“父母持证上岗”的说法,并非第一次提出。每当社会上出现父母虐待子女等极端个案时,都会有许多网友感叹,父母是唯一不需要考试的职业。从一种民间说法,到正式成为公共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背后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考量:越多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又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
有网友基于对“持证”两个字的天然反感,并不认可这个建议,父母要持证上岗,以后是不是还有恋爱资格证、子女资格证?这其实是一种误读。父母持证上岗的意思,并不是要求父母像考律师证、会计师证一样,必须统一大纲,统一进行考试,不及格就不能当父母。想想也知道,这根本无法执行。孩子生下来,亲子关系就已经成立,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父母持证上岗”的本意,在于提起议程,把抚养孩子提高到教育的高度。不得不说,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常常是只有养育,而没有真正的教育。就算有教育,在方法上也是错误的、不科学的教育,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何以改变这一现象?一是加强从理论研究入手,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家庭教育通识课程。二是提高父母自身的教育能力。
“父母持证上岗”的建议,其实是提醒为人父母者要改变某些错误观念。正如朱永新所说,“孩子与父母有平等人格权,家长应以尊重孩子作为教育的前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能为所欲为。随意打骂孩子,乃至于暴力虐待,这只是极个别的案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真正值得讨论的,是那些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父母,压抑孩子的天性和内心诉求,一味以自己的过往经验来要求孩子。这样的家庭教育,常常会误入歧途,越用力,负面效应就越大。
“父母持证上岗”也是在提醒我们,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才能成为合格的和更好的父母。子女是第一次做子女,会不断地遇到未知的领域,所以需要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长。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何尝不需要学习呢?从幼儿时期的育儿知识,到青少年时代的价值观的形成,再到如何辅导孩子的作业,处处都是挑战。作为中国的家长很辛苦,辛苦就辛苦在,要与孩子一起奔跑。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多种多样,无法一概可论。但当我们感叹“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也许更要想想“别人家的父母”。
本文为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复制、链接、镜像等任何形式转载。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